第2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笑一笑說道,他從未想過要與庾氏斷絕一切往來,而庾亮自然也不會這麼決絕,否則便不會再讓庾條來拜會他。說到底,兩家仍有聯合的基礎,不會因此前的不愉快而有所阻滯。

  沈牧在外,向來惟沈哲子馬首是瞻,聽他這麼說,便也不再多言,只是搖頭道:「我卻沒青雀你這麼豁達,早先還拔刀相向,眼下去登門,實在太尷尬。」

  陶弘亦擺手道:「我自與二郎同歸,哲子郎君請自便吧。」

  沈哲子想了想,便也不再堅持帶兩人前去,到了前方街口放下這兩人。庾亮不同於顧眾這種吳中名士,居於執政之位,身上的政治味道太濃,對於陶侃不只是冷眼那麼簡單,甚至隱有敵視。眼下這樣的氛圍,他也實在不方便帶陶侃之孫去登門拜訪。

  與沈牧兩人分開後,沈哲子便命僕從轉往庾家。在行到烏衣巷時,沈哲子往內看了看,發現王家那宏大的門樓前約有十幾人在徘徊游弋,神態不算友善,想來應是譙王家人了。雖然譙王已被外任推脫不開,但卻以箭傷未愈為藉口,仍然留在都中,仍不打算放過王胡之。

  到了虞家門前,沈哲子名帖剛投入不久,府內便有人迎了出來。前面一個乃是庾條,對於沈哲子的到訪似是頗為欣喜,臉上堆滿笑容迎出來。而在庾條身後一個年輕人,乃是曾經見過幾面的庾亮長子庾彬。

  對比在顧眾府上遭受的待遇,沈哲子頓時感受到庾家濃濃的善意。

  迎出門後,庾條笑著對沈哲子說道:「我正打算明日過府邀哲子郎君同游,沒想到郎君今日便來了。」

  庾彬也笑吟吟說道:「常於家中聽叔父倍言哲子郎君雅論趣談,我卻難有幸親臨目睹,時常感覺遺憾。」

  沈哲子與這兩人笑語寒暄幾句,而後便說道:「今日登門,因有一事要面陳庾公。不知庾公眼下可在府中?」

  聽到這話,庾條與庾彬都不免有些奇怪。他們都知沈哲子早先與庾亮的衝突,怎樣都算不上友好,上次庾亮自沈家歸府後,甚至還少有的忿形於色,多言沈哲子無禮。眼下對方居然主動來拜見,實在讓他們有些意外。

  「大兄眼下倒是在府中,只是近來多有抑鬱於懷,心情欠佳。不知郎君何事相請,若是方便的話,我倒可以轉告。」

  庾條不乏擔憂的提醒沈哲子,彼此之間多有往來,倒也不必諱言庾亮時下略有失意的狀態。庾條卻是擔心沈哲子見到庾亮後再起衝突,令他夾在中間更加難做。

  沈哲子微笑道:「最好是能見到庾公面陳,還望能通傳一下。」

  雖然心內尚有幾分遲疑,但庾條對沈哲子倒是頗為信服,聽他這麼說,便也不再多勸,一邊將沈哲子迎入府中,一邊著人去通知大兄。

  沈哲子入府後沒有等太久,便被通知往書房去見庾亮。這麼快便有了回應,這讓庾條與庾彬更加不解,仿佛雙方已有默契一般。

  至於沈哲子,也是頗感意外,想了想也只能歸因於庾亮近來閒得蛋疼,乏人拜訪,因而反應才這麼不夠矜持。

  隨著庾家僕人行至書房,沈哲子步入其中,便看到庾亮正身披鶴氅,一副閒散適意狀,手捧一卷經書正看得津津有味。

  察覺到沈哲子進房,庾亮倒也沒有什麼特別反應,只是抬手示意沈哲子坐到自己對面。沈哲子坐下後,等到庾亮放下書卷,視線一掃才發現此公先前讀的津津有味的竟是佛經。

  這不免讓他大感詫異,庾亮的性情是怎樣都不可能與佛家產生共鳴的。莫非這幾日因為迴避物議,困頓家中韜光養晦,反讓他看破紅塵?

  察覺到沈哲子略顯怪異的眼神,庾亮笑了笑說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倒是好奇『本來』於何處,偶有一觀,卻多虛妄之語,教人流於無所為,實則無益啊。你居然有此佛偈之感,倒是讓我有些意外。」

  聽到庾亮這麼說,沈哲子反而沒有什麼懷疑了,這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庾亮。不過哪怕只是居於書房兩人私話,庾亮居然對自己說這些話,看來在其眼中,已經不再將自己視為一個單純少年。這話已經流露出庾亮對時風的些許態度,肯在自己面前道出,同樣也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庾亮在外界的面目,雖然是一個深伏禮法之人,但也出入玄儒之間,乃是一個極擅清談玄言的風流名士。對於竺法深那一類的高僧,同樣不乏禮遇優待,可見此公對於手段和現實同樣分得很清。

  庾亮隨口感慨一句,然後便望著沈哲子:「此前我召你不來,如今卻主動求見,應該不是無事,直接道來吧。」

  沈哲子聽到這話倒是有些汗顏,不免自辯兩句:「早先終究有些意氣,冒犯庾公,幸得庾公雅量不予計較。今日求見,確有一事困苦難決,想要求問庾公。」

  說著,他便將整個木匣都放在了庾亮書案上。其中那些罪狀內容,就連張家都能搜羅到,也實在沒有什麼隱瞞的必要,況且其他這些枝節問題本來就不是什麼重點。

  庾亮打開那木匣取出一個卷宗,略一細覽,眸子便沉凝下來,依稀有些明白沈哲子來意。卷宗中的內容,他倒沒有太大感觸,侵田蔭戶,觸犯朝廷禁令,乃是時下大族慣為常態,並不好過於深究,否則便是時局不穩、南北人心動盪。

  只不過這卷宗中所言沈氏所為,較之其他大族尤為嚴重一些,這讓庾亮隱有不滿,繼而望著沈哲子沉聲道:「興家立業,終究要德澤鄉里,才是長存之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