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他心裡不乏美夢幻想,這可是農耕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技術進步,如果能在自己手上完成,那也是蠻有成就感的。他心裡已經給這個農具起了一個名字,就叫做沈郎犁。

  雖然感覺有些怪怪的,不符合時下主流的價值觀,但沈哲子樂在其中。

  當然還有一點不足為人道的小心思,他打算把完成的農具進獻給朝廷,一方面由朝廷推廣見效更快,另一方面不乏穿越前輩用這個東西換取封官封爵,沈哲子也有點眼饞。

  儘管東晉的爵位也就那麼一回事,但蚊子腿上也是肉啊。

  想法剛在腦海里生成,沈哲子卻沒想到他馬上就有面聖的機會了。

  第0040章 政不出台省

  台城中樞官署內,庾亮臉色略顯清癯,神情有些疲倦,眼睛裡隱有血絲,手中還捧著一份簡牘,認真閱覽。

  簡牘來自宣城郡治下廣德縣,廣德縣令周芳告歷陽內史蘇峻收容鄉里逃犯強人多名,並縱之為惡,致使各縣政令不修,民皆怨之。

  類似的文書還有許多,這讓庾亮深以為憂。歷陽自恃功高,驕橫日甚,屢求錢糧,稍有懈怠,便諷議不止,諸多怨言。

  沉默良久,庾亮還是拿起另一份歷陽請糧的文書加以批示,吩咐有司儘早去辦。

  放下手中筆,庾亮站起身來,房內徘徊片刻,臨窗而立徐徐吐出一口濁氣,只是心情仍然沉重,思緒都變得糾結起來。

  過去這段時間,局勢變幻眼花繚亂,幾乎還要甚於平滅王氏之前。但看似紛亂的諸多事件,若掀開表面去看,內里卻是蛛結絲連,各有瓜葛。

  庾亮親眼看著皇帝由大勝之後的意氣風發,漸漸被諸多世事消磨意氣,如今已經變得暴躁易怒,全然不似以往的英明果斷。

  這讓庾亮心情感覺很複雜,一方面他以禮法自律,君為臣綱,眼見君上受困不得伸展,心內亦感憤慨。

  另一方面,對於皇帝的某些想法和舉措,庾亮卻是不敢苟同。先有啟用宗室,後有信重歷陽,儘管各有不得不為之的理由,但這都是禍源肇始的徵兆,殷鑑未遠。皇帝身在法統大義之位,何苦如此操切弄險!

  返回案前,庾亮又拿起另一份文書,乃是會稽內史奏請開鑿山陰道道接連浙江,以解民運之苦。

  拋去個人的觀感,沈充上任以來諸多舉措確實令庾亮大為改觀。且不說其上任後境內悉靖這種虛詞,入主會稽後,先舉山陰賀徇之子賀隰為長史,其後會稽士人皆稱其賢,俱為之用,很快就平穩了局勢。

  其後又請解封錮之令,使民入山澤,以充民實。雖然未得詔許,但其任事之心拳拳,並不同於時下居官者無官官之心的風氣。

  對於沈充請解封山之議,庾亮心內是頗為贊同的。山澤物饒,乃天地饋贈,飴養萬民,本是自然之理。然而就是這種利國利民的舉措,卻令各方都不能淡定,無法付諸現實,令人扼腕。

  此議不成,沈充卻並未氣餒,又請鑿水道,這同樣是一項意義深遠的舉措。

  庾亮曾隨父親常年宦居會稽,對於會稽之事也有許多了解。會稽雖然地廣,但河澤溝渠縱橫,多灘涂沼澤,縱有可耕之地,亦困於水厄難得開墾。若能興修水利,鑿渠引水,治澇固土,所得之田又何止萬頃。

  如果能夠促成這件事,又何止利於時下,簡直可功載青史。雖然沈充鄉豪土著出身,此前又有諸多悖逆詭變之行,但僅憑此議,便無愧能臣之稱。

  庾亮重點標註此文,打算發力去推動。雖然此舉必然耗費民力物力甚重,也非短短數年能夠建功,但世事豈有因任重而裹足不前的道理,尤其是這種利於時下、澤被後世的大事。

  心內感慨一番後,庾亮又對沈充頗為羨慕,可得一方天地盡情施展才華。如果有可能,他何嘗不想執掌一方,牧守一地,其中快意勝於如今身處中樞卻諸多掣肘、一事難為。

  但庾亮也清楚自己這想法也只能是想想而已,眼下這個局勢,他既不能也不願離開中樞。最起碼在王氏那幾個方伯離任之前,他絕不能遠離中樞。

  想到王氏方伯,庾亮又頗感心累。前日王彬王世儒已經被解江州刺史,歸朝擔任度支尚書。江州大鎮,庾亮本想為摯友溫嶠溫太真爭取繼任刺史,然而皇帝卻一直未決,顯然已經有了自己屬意的人選。

  若無外援,政令難出台省,如今的庾亮是深有感觸。

  他如今雖然已經進位中書監,成為中書省首領,但處境反倒不比以前,諸多動議遲遲不能付諸實現,令他空有政略卻無所聲援,難以展布。就連疏通建康街道,重整規劃這種小事,都被以京畿之地亂後需鎮之以靜而制止。

  「阿龍狀似寬厚,心機羅網,苟全則已,非興邦之臣!」

  雖然迫於時局暫時與王導達成諒解,但庾亮對於王導卻有諸多不認同,此人雖得周圓,面面俱到,實則失於銳氣。心存苟安而網羅江南,口呼戮力王室,克服神州,實則志不在此,只圖苟安,從未以家廟淪於胡虜為恥。

  面對時下這種諸多掣肘的局面,庾亮諸多不滿,心內甚至有些羨慕南士如今的局面。紀瞻雖老邁之軀,但志氣未毀,登高一呼讓南士齊心以抗王威,保全桑梓不受宗室之害。南頓王司馬宗剛欲振作便受迫免官,可見無論南北士人,只要能夠同心戮力,大事未必不能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