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電視機和錄音機在美國幾乎家家都有,同一年,兩人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的個人電腦Apple I,美國百姓花上幾百美元就能買到。

  最早的蘋果機實際上做不了什麼事,只能讓學計算機的孩子練習一下簡單編程,還能玩一點簡單的諸如警察抓小偷的遊戲。

  第一代蘋果機操作很不方便,一般人是不會喜歡用它的,它象徵性的意義遠要比實際意義大得多,那就是:計算機可以進入家庭。

  早期DEC數字設備公司的總裁認為,計算機進入家庭是最不切實際的假想,偏偏賈伯斯和他的同事做到了這一點,DEC公司也為他們的傲慢與偏見付出了代價,在1998年被康帕公司以9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韓宣覺得賈伯斯很有遠見,像早期蘋果機這樣的玩具,是無法讓廣大消費者長期喜歡的,幾年前當IBM推出了一款真正能用的PC後,一下就搶掉了蘋果四分之三的市場,於是賈伯斯開始致力於研製一種真正能用的個人計算機。

  就這樣,1984年第二代蘋果機麥金托什誕生了,麥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種可以買得到的、擁有交互式圖形界面,並且使用滑鼠的個人電腦。

  它的硬體部分性能略優於同期的IBM的PC機,它的作業系統也領先當時IBM-PC的作業系統DOS整整一代。

  後者是命令行式的作業系統,用戶必須記住所有的操作命令才能用計算機,麥金托什和IBM-PC當年的差別,就像Windows和DOS那麼大。

  除了界面上的差別,麥金托什作業系統在內存管理上有DOS不可比擬的優勢,因為後者實際可用的內存始終局限在640K,而前者沒有任何限制。

  麥金托什個人電腦一出來就賣得很好,無論從技術上講還是從商業上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到1985年為止,蘋果發展相當順利。

  公司總共擁有四千員工,股票市值高達20億美元,賈伯斯個人也很順利,名利雙收。

  但接下來,賈伯斯遇到了別人一輩子可能都不會遇到的兩件事——被別人趕出了自己創辦的公司,然後又去鬼門關走了一遭,而蘋果公司也開始進入了長達十多年的低谷。

  當時賈伯斯請到可口可樂公司CEO斯庫利,來為蘋果開拓市場,並負責蘋果日常工作,自己則退出第一線,專注於麥金托什的技術。

  如果說斯庫利是統籌全局的宰相,賈伯斯則是運籌帷幄的元帥,斯庫利一到蘋果就試圖讓蘋果成為PC機市場的主流,將利潤用來發展蘋果新的成長點Newton PDA(蘋果的牛頓PDA),一款最早的掌上機。

  賈伯斯和斯庫利頭一年合作得很好,等到第二年,將相就開始失和了,賈伯斯和斯庫利之爭持續了一年多,董事會最後站在了斯庫利這一邊,把賈伯斯給驅逐出去。

  一般的創業者三十歲時還未必能創建自己的公司,賈伯斯這一年已經被自己的公司開除了,他一氣之下賣掉了手裡所有的蘋果股票,只留下一股來接收蘋果年報。

  當時工作站很紅火,他獨自創立了一個做工作站的公司NeXT,但並不是很成功,NeXT工作站的圖形功能很強,使得賈伯斯想在動畫製作上發展。

  於是他用五百萬美元,買下了電影《星球大戰》導演盧卡斯創辦的一個極不成功的動畫製作室,並把它重構成一個用圖形工作站做動畫的工作室皮克斯公司。

  這家動畫工作室後來被迪斯尼公司以七十四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事實上,賈伯斯從皮克斯掙到的錢,比他從蘋果掙的還要更多。

  斯庫利在趕走賈伯斯以後,讓麥金托什順著個人電腦的技術潮流向前飄了七八年,他很清楚以蘋果領先的技術,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掙十年錢。

  在斯庫利當政的後期,麥金托什個人電腦的市場占有率漸漸被微軟擠得越來越小,而攤子卻越鋪越大,蘋果公司開始虧損,斯庫利也不得不下台。

  回想起自己偶像的生平經歷,韓宣感慨之餘,又覺得那個神秘的男人分明是座大寶藏,在他身上可以挖掘的東西太多了。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蘋果有著完善的銷售渠道和海量技術專利,即使沒有賈伯斯,也非常具有價值。

  不過現在還不急,如今不是蘋果最危難的時候,男孩想著等它快破產了,自己像救世主那樣出現,口水不知不覺流出來。

  安雅見到他這副模樣,從口袋掏出張紙巾,嫌棄遞給他。

  第128章 擒微軟,踩蘋果

  大城市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很難吸引喜歡居住在郊區的優秀人才。

  而小城鎮位置偏僻,綠化挺好,公司運營成本較低,所以IT公司創業時候,不約而同瞄準了像矽谷這樣的蠻荒之地。

  久而久之,就促成了矽谷的神話。

  如今矽穀人口劇增,房價也隨之飆升,80代初僅值一、兩萬美元的房產,現在卻需要十倍以上的價格才能買到,高昂的物價,使這些小公司生存並不容易,有些只租用了一個車庫,試圖模仿賈伯斯的「車庫傳奇」。

  八十年代經濟危機後,美國的經濟復甦步伐緩慢,失業率高達8%,全國政府和很多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甚至處於破產的邊緣,美國民眾的生活受到明顯影響,但矽谷的行業精英們的年薪卻平均能達到3萬美元,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難以想像的數字。

  如今的矽谷正被信息工業颶風席捲,大大小小的電腦相關企業,隔不遠便能看見一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