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頁
便在那馬嘶聲尚在幾人的耳邊迴蕩時,一陣急驟如暴雨的蹄聲又傳入耳中,隨即眼中便看到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從谷口飛掠而入,霎時便到了他們身邊又倏地定住。
至此戚保山、許士林和李碧蓮才看清那是一匹遍體雪白、神駿無比的戰馬。
太陰羽士輕輕拍了拍此馬寬闊堅實的脊背,轉頭對已經看得移不開目光的戚保山道:「此馬擁有些許龍族血脈,雖然已極其稀薄,卻也足以使它超脫凡馬之列。今年朝廷增設武舉恩科,保山你已經有了武舉人的功名,是必然要去一趟京城的,這匹馬便送給你作腳力罷!」
戚保山大喜拜謝,一旁的李碧蓮鼓掌笑道:「原來保山哥要去奪武狀元嗎?恰好表哥也決定參加今年的科舉,而且立志要學舅父當年『連中三元』壯舉。到時後你們一個武狀元、一個文狀元,偏偏還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那必然是一段千古佳話!」
許士林和戚保山笑而不語,神色間顯然並不以為李碧蓮此言誇大其詞,都對奪取狀元功名信心滿滿。
太陰羽士看著面前並肩而立,氣質迥異卻是各有神采的兩個少年人,心中慨嘆道:「文有文曲,武有武曲,看來這一次天庭也是當真下足了本錢。
第三百一十四章 風雨入帝京
大胤立國之時,因前朝都城已徹底毀於戰火,於是選擇了位於中原繁華之地的大梁設為新都,更名為梁京,又稱東都。
此後數百年間,大胤歷代皇帝不斷擴建這座原本便是中原首屈一指的大城,終於打造了一座擁有無盡雄偉之勢和繁華之象的超級大都會。
華燈初上,禹天來一身道裝背負長劍,孤身漫步於梁京最繁華的一條街道上,看著照得街道亮如白晝的燦爛燈火以及仍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熱鬧景象,幾乎要生出置身於現代都市夜景之中的錯覺。他如今仍是一副十七八歲俊美少年的模樣,晉升元神之境後,時間似乎已不能在他身上留下絲毫痕跡。
「好一座繁華帝都,只可惜如今八方風雨盡會於此,也不知數日後的一場風雲變幻之後,這繁華景象還能留住幾分……」
他心中感嘆著,腳下暗藏已演化至無形無相之境的「禹步」一步步踏出,似緩實疾地在車馬人群中穿梭,倏忽之間便已走過長達數里的街道,偏偏身邊的人們都自然而然地以為本該如此,沒有一個生出古怪驚奇的感覺。
如此行過幾條街道,禹天來來到一座占地極廣、氣勢恢宏的府邸門前,施施然上前向門首執戟而立、石像寂然不動的甲士笑道:「煩請哪一位通報一聲,便說是錢塘縣道士禹天來,奉寧王殿下寵召前來拜謁。」
在禹天來上前之時,這些甲士的目光盡都死死盯在他的身上,甲冑下的身體如一張蓄勢待發的大弓般繃緊。但看到禹天來恰好在他們心理上的警戒線外站住,又說出這麼一句話來,身上的氣勢便稍稍鬆懈了一些。
其中一個在腰間多佩了一柄長劍,標示其首領身份的甲士越眾而出,皺眉問道:「你說是奉寧王殿下之召而來,卻不知有何憑據?若是無憑無據,咱們怕是不便冒昧驚擾殿下。」
禹天來見此人說話有禮有節,雖然神色冷厲卻並無盛氣凌人之態,心中暗贊那位寧王殿下倒是有些調教屬下的本事。以他的修為境界,自然不會與眼前這些也算是盡忠職守的甲士為難,當即從袖中取出一柄長有尺八、雕琢成螭龍之形的烏木如意,在手中揚了一揚道:「貧道有幸蒙寧王殿下賜予幾樣厚禮,因為最喜歡這柄如意便隨身攜帶,大約可以作為憑證了罷?」
那甲士定睛望去,初始看那如意黑漆漆得毫不起眼,尚不大在意,等到看清那如意表面籠罩的一層若有若無的淡淡青氣,登時倒吸了一口冷氣,失聲叫道:「這是降龍木!」
他在寧王府奉事多年,早聽說自家王爺有一件鎮宅之寶,乃是一段據說沾染了真龍之血、擁有鎮凶辟邪之力的奇木,名為「降龍木」。去年又聽說王爺為了招攬一位世外高人,特意請帝京排名第一巧手匠師將此木雕琢成一柄如意,遣特使攜此如意並其他許多珍奇異寶去奉獻給那位高人。此刻見到這柄傳說中的如意,他那還不知對面這看去年歲不大的小道士便是王爺無比崇敬的高人,當即連連賠禮告罪,又請手下好生陪候,自己則轉身一路狂奔直入王府前去通報。
不多時,寧王府的正門向兩旁張開,一個三十餘歲的錦衣男子如飛奔出,後面一大群各色人等手忙腳亂地追趕。
那男子看到懷抱如意微笑立於門前的禹天來,臉上不由現出狂喜之色,幾步奔至近前,雙手抱拳長揖而拜道:「果然是太玄真人親臨,小王有失遠迎,真人千萬恕罪!」
禹天來側身避開,以示不敢受對方大禮,含笑道:「寧王殿下言重,貧道何克敢當?」
這男子便是當今天子慶隆帝第七子寧王,素日頗有英明幹練之名,這些年受命掌管吏部以來頗有建樹,手下也有一批忠實的追隨者,其中便以儒家心學一系的文官為主。如今慶隆帝已是日薄西山余時無多,但凡手中有些實力的皇子都不甘寂寞也不再安分,寧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憑著不錯的聲名和不弱的實力,成為幾個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因為心學一脈的關係,也因為彼此的施政理念頗有契合之處,寧王與遠在西北、手掌一方軍政大權的許仙過從甚密,也從許仙處輾轉得知了禹天來的存在。
至此戚保山、許士林和李碧蓮才看清那是一匹遍體雪白、神駿無比的戰馬。
太陰羽士輕輕拍了拍此馬寬闊堅實的脊背,轉頭對已經看得移不開目光的戚保山道:「此馬擁有些許龍族血脈,雖然已極其稀薄,卻也足以使它超脫凡馬之列。今年朝廷增設武舉恩科,保山你已經有了武舉人的功名,是必然要去一趟京城的,這匹馬便送給你作腳力罷!」
戚保山大喜拜謝,一旁的李碧蓮鼓掌笑道:「原來保山哥要去奪武狀元嗎?恰好表哥也決定參加今年的科舉,而且立志要學舅父當年『連中三元』壯舉。到時後你們一個武狀元、一個文狀元,偏偏還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那必然是一段千古佳話!」
許士林和戚保山笑而不語,神色間顯然並不以為李碧蓮此言誇大其詞,都對奪取狀元功名信心滿滿。
太陰羽士看著面前並肩而立,氣質迥異卻是各有神采的兩個少年人,心中慨嘆道:「文有文曲,武有武曲,看來這一次天庭也是當真下足了本錢。
第三百一十四章 風雨入帝京
大胤立國之時,因前朝都城已徹底毀於戰火,於是選擇了位於中原繁華之地的大梁設為新都,更名為梁京,又稱東都。
此後數百年間,大胤歷代皇帝不斷擴建這座原本便是中原首屈一指的大城,終於打造了一座擁有無盡雄偉之勢和繁華之象的超級大都會。
華燈初上,禹天來一身道裝背負長劍,孤身漫步於梁京最繁華的一條街道上,看著照得街道亮如白晝的燦爛燈火以及仍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熱鬧景象,幾乎要生出置身於現代都市夜景之中的錯覺。他如今仍是一副十七八歲俊美少年的模樣,晉升元神之境後,時間似乎已不能在他身上留下絲毫痕跡。
「好一座繁華帝都,只可惜如今八方風雨盡會於此,也不知數日後的一場風雲變幻之後,這繁華景象還能留住幾分……」
他心中感嘆著,腳下暗藏已演化至無形無相之境的「禹步」一步步踏出,似緩實疾地在車馬人群中穿梭,倏忽之間便已走過長達數里的街道,偏偏身邊的人們都自然而然地以為本該如此,沒有一個生出古怪驚奇的感覺。
如此行過幾條街道,禹天來來到一座占地極廣、氣勢恢宏的府邸門前,施施然上前向門首執戟而立、石像寂然不動的甲士笑道:「煩請哪一位通報一聲,便說是錢塘縣道士禹天來,奉寧王殿下寵召前來拜謁。」
在禹天來上前之時,這些甲士的目光盡都死死盯在他的身上,甲冑下的身體如一張蓄勢待發的大弓般繃緊。但看到禹天來恰好在他們心理上的警戒線外站住,又說出這麼一句話來,身上的氣勢便稍稍鬆懈了一些。
其中一個在腰間多佩了一柄長劍,標示其首領身份的甲士越眾而出,皺眉問道:「你說是奉寧王殿下之召而來,卻不知有何憑據?若是無憑無據,咱們怕是不便冒昧驚擾殿下。」
禹天來見此人說話有禮有節,雖然神色冷厲卻並無盛氣凌人之態,心中暗贊那位寧王殿下倒是有些調教屬下的本事。以他的修為境界,自然不會與眼前這些也算是盡忠職守的甲士為難,當即從袖中取出一柄長有尺八、雕琢成螭龍之形的烏木如意,在手中揚了一揚道:「貧道有幸蒙寧王殿下賜予幾樣厚禮,因為最喜歡這柄如意便隨身攜帶,大約可以作為憑證了罷?」
那甲士定睛望去,初始看那如意黑漆漆得毫不起眼,尚不大在意,等到看清那如意表面籠罩的一層若有若無的淡淡青氣,登時倒吸了一口冷氣,失聲叫道:「這是降龍木!」
他在寧王府奉事多年,早聽說自家王爺有一件鎮宅之寶,乃是一段據說沾染了真龍之血、擁有鎮凶辟邪之力的奇木,名為「降龍木」。去年又聽說王爺為了招攬一位世外高人,特意請帝京排名第一巧手匠師將此木雕琢成一柄如意,遣特使攜此如意並其他許多珍奇異寶去奉獻給那位高人。此刻見到這柄傳說中的如意,他那還不知對面這看去年歲不大的小道士便是王爺無比崇敬的高人,當即連連賠禮告罪,又請手下好生陪候,自己則轉身一路狂奔直入王府前去通報。
不多時,寧王府的正門向兩旁張開,一個三十餘歲的錦衣男子如飛奔出,後面一大群各色人等手忙腳亂地追趕。
那男子看到懷抱如意微笑立於門前的禹天來,臉上不由現出狂喜之色,幾步奔至近前,雙手抱拳長揖而拜道:「果然是太玄真人親臨,小王有失遠迎,真人千萬恕罪!」
禹天來側身避開,以示不敢受對方大禮,含笑道:「寧王殿下言重,貧道何克敢當?」
這男子便是當今天子慶隆帝第七子寧王,素日頗有英明幹練之名,這些年受命掌管吏部以來頗有建樹,手下也有一批忠實的追隨者,其中便以儒家心學一系的文官為主。如今慶隆帝已是日薄西山余時無多,但凡手中有些實力的皇子都不甘寂寞也不再安分,寧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憑著不錯的聲名和不弱的實力,成為幾個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因為心學一脈的關係,也因為彼此的施政理念頗有契合之處,寧王與遠在西北、手掌一方軍政大權的許仙過從甚密,也從許仙處輾轉得知了禹天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