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頁
“先帝生前常與新婦說多虧了母親,否則她要是也像其他幾位手足一樣,定會壓抑終生。”更重要的是,作為公主定會被先帝下降武將之子,而有隆德公所在的蕭氏不會娶公主,二人或許就不會有牽連,“況且娘娘此舉也成就了先帝,成就了一個千古盛世。”
“六哥降生之前,老身居於妃位之下,並沒有那分膽量,是皇后殿下心善,不忍武宗大興冤獄。”提及憲明皇后,太皇太后眼裡閃過一絲落寞,“我老了,也不知道還有幾年好活。”
“娘娘...”
“老身與你說說六哥從前的故事吧,我知道你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你其實也是個倔性子,也從不會過問她的往事。”
蕭幼清低下頭,“新婦知道她承受過很多...”
“我看得出你並非不想知道,誰都會好奇,你只是不願去揭她的傷疤。”再看蕭幼清時,太皇太后眼裡多了幾分慈祥,“我在這深宮裡幾十年,見過最醜陋的人心,也見過最真誠的善,我從前對你抱有芥蒂,是覺得你的城府並不在表面,她是一個執著的孩子,認定了事就會去做,我並不想她爭權奪利,善於人心,終會敗於人心,我不想她陷得太深。”
“母親是覺得...”蕭幼清看著太皇太后滿目慈祥,“新婦不會喜歡上六郎嗎?”
“你剛來時懂禮,但又過於遵守規矩,眼裡有的只是一個妻子應盡的義務,於當時的六哥而言你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時候妻子僅僅只是妻子,她小的時候不愛說話,各宮妃嬪利益皆繫於前朝爭鬥心懷鬼胎,我便一直處於害怕中,尤其是在憲明皇后病故之後我心中的擔憂與恐懼再未消散過,這是抄家滅族之禍,同時我也害怕她會和四郎五郎一樣,好在武宗的冷漠讓我們母子被忽視,嫡母病逝,便只有燕王會時常來看她,這個世間會有對你充滿惡意之人同樣也會有心善之人,因為我的害怕,所以她真正受學是在出宮之後,他是因為畫而被你舅舅誇讚,當時你舅舅是皇帝身側最為受寵的畫師,誇讚的話傳來傳去,皇帝這才記起來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孩子,皇帝召見她問話,結果你應該猜得到的。”
“新婦剛嫁到楚王府隨阿潛入宮,阿潛在看皇帝的眼裡除了厭惡還有害怕,那分害怕不像是裝的。”
數十年前的往事再回憶起,李氏至今都感到背後一陣陰涼,“武宗的心狠遠超你們想像,就算到了晚年也依舊守著權力連親子都可以拿來利用,武宗是一個極沒有耐心之人,當著她的面撕了那幅韓香閣的雪梅,似見仇人一般將她攆出了宮。”
“雪梅...”蕭幼清突然側抬頭,望著德壽宮東南方向,“故意為之嗎?”
“其實承明皇太子衛曙從前也沒有那麼壞,”李氏睜著疲倦的雙眼,“他母親在的時候也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所以當時的皇太后才會把從小養在膝下的青城縣主李姝嫁給他,後來就是燕王遭人設計陷害,兩軍在大內廝殺,使得內外廷的大臣、內侍、妃嬪紛紛往宮外逃,皇帝親口下的誅殺令,除了燕王之外所有闖入內的將士無一倖免,那個時候她就站在城樓上看著,我不知道她看到了什麼,只是隱約覺得從那以後她整個人就變了,比從前更加沉默寡言,出宮開府後,只要皇帝不宣召她便不會踏入宮門半步,她在蜀中的幾年裡過得並不好,經過燕王一案之後,朝廷的黨爭更加劇烈,她的兩個哥哥自始至終都忌憚警惕著周圍的一切可能,我不知道她籌謀了這麼多,直到看著她逐漸變得和她父親一模一樣,這麼多年過去,你知道嗎,作為母親,自燕王之後我再未見過她笑,”太皇太后盯著蕭幼清,眼裡充滿了感激,同時又覺得虧欠,“她卸下重擔卻甩手給了你,我不希望你一直壓抑著自己。”
“母親。”蕭幼清坐到太皇太后身側拉著手認真道:“先帝離去後,新婦每次閉眼睜眼都想隨她而去,但是我若就這麼撒手人寰,讓她三十年來的心血付之一炬,那麼我一定會自責內疚,也無顏面對九泉之下她對我的信任,新婦總說她欠我的永遠都還不清,可是算起來,她又欠我什麼呢,這原本,就是我最初想要的,而她也什麼都知道。”
這是自憲宗登基以來母女二人第一次促膝長談,也許是幼女離世蕭幼清為其所做的一切讓李太后放下心中最後一絲芥蒂,整整一下午,她將憲宗幼時所經歷的所有事一一轉述。
蕭幼清聽後只有黯然傷神與心疼,“母親。”
“你想問什麼就問吧,不必與我見外。”
“阿潛對於青城縣主...”蕭幼清問的有些猶豫,“到底是一種什麼感情?”
“你在意嗎?”李太后看著她眼裡的猶豫問道。
“說不在意只是自欺欺人罷了,”蕭幼清低下頭,“朝思暮念,怎可能不在意。”
“我雖不是第一個走進她心裡的,可卻是唯一一個能夠永遠留在她心中、伴著她經歷一切,甚至是讓她在我懷中長眠的人。”
“太后,太皇太后。”內侍匆匆步入,躬身道:“官家在福寧殿正殿昏過去了。”
“六哥降生之前,老身居於妃位之下,並沒有那分膽量,是皇后殿下心善,不忍武宗大興冤獄。”提及憲明皇后,太皇太后眼裡閃過一絲落寞,“我老了,也不知道還有幾年好活。”
“娘娘...”
“老身與你說說六哥從前的故事吧,我知道你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你其實也是個倔性子,也從不會過問她的往事。”
蕭幼清低下頭,“新婦知道她承受過很多...”
“我看得出你並非不想知道,誰都會好奇,你只是不願去揭她的傷疤。”再看蕭幼清時,太皇太后眼裡多了幾分慈祥,“我在這深宮裡幾十年,見過最醜陋的人心,也見過最真誠的善,我從前對你抱有芥蒂,是覺得你的城府並不在表面,她是一個執著的孩子,認定了事就會去做,我並不想她爭權奪利,善於人心,終會敗於人心,我不想她陷得太深。”
“母親是覺得...”蕭幼清看著太皇太后滿目慈祥,“新婦不會喜歡上六郎嗎?”
“你剛來時懂禮,但又過於遵守規矩,眼裡有的只是一個妻子應盡的義務,於當時的六哥而言你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時候妻子僅僅只是妻子,她小的時候不愛說話,各宮妃嬪利益皆繫於前朝爭鬥心懷鬼胎,我便一直處於害怕中,尤其是在憲明皇后病故之後我心中的擔憂與恐懼再未消散過,這是抄家滅族之禍,同時我也害怕她會和四郎五郎一樣,好在武宗的冷漠讓我們母子被忽視,嫡母病逝,便只有燕王會時常來看她,這個世間會有對你充滿惡意之人同樣也會有心善之人,因為我的害怕,所以她真正受學是在出宮之後,他是因為畫而被你舅舅誇讚,當時你舅舅是皇帝身側最為受寵的畫師,誇讚的話傳來傳去,皇帝這才記起來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孩子,皇帝召見她問話,結果你應該猜得到的。”
“新婦剛嫁到楚王府隨阿潛入宮,阿潛在看皇帝的眼裡除了厭惡還有害怕,那分害怕不像是裝的。”
數十年前的往事再回憶起,李氏至今都感到背後一陣陰涼,“武宗的心狠遠超你們想像,就算到了晚年也依舊守著權力連親子都可以拿來利用,武宗是一個極沒有耐心之人,當著她的面撕了那幅韓香閣的雪梅,似見仇人一般將她攆出了宮。”
“雪梅...”蕭幼清突然側抬頭,望著德壽宮東南方向,“故意為之嗎?”
“其實承明皇太子衛曙從前也沒有那麼壞,”李氏睜著疲倦的雙眼,“他母親在的時候也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所以當時的皇太后才會把從小養在膝下的青城縣主李姝嫁給他,後來就是燕王遭人設計陷害,兩軍在大內廝殺,使得內外廷的大臣、內侍、妃嬪紛紛往宮外逃,皇帝親口下的誅殺令,除了燕王之外所有闖入內的將士無一倖免,那個時候她就站在城樓上看著,我不知道她看到了什麼,只是隱約覺得從那以後她整個人就變了,比從前更加沉默寡言,出宮開府後,只要皇帝不宣召她便不會踏入宮門半步,她在蜀中的幾年裡過得並不好,經過燕王一案之後,朝廷的黨爭更加劇烈,她的兩個哥哥自始至終都忌憚警惕著周圍的一切可能,我不知道她籌謀了這麼多,直到看著她逐漸變得和她父親一模一樣,這麼多年過去,你知道嗎,作為母親,自燕王之後我再未見過她笑,”太皇太后盯著蕭幼清,眼裡充滿了感激,同時又覺得虧欠,“她卸下重擔卻甩手給了你,我不希望你一直壓抑著自己。”
“母親。”蕭幼清坐到太皇太后身側拉著手認真道:“先帝離去後,新婦每次閉眼睜眼都想隨她而去,但是我若就這麼撒手人寰,讓她三十年來的心血付之一炬,那麼我一定會自責內疚,也無顏面對九泉之下她對我的信任,新婦總說她欠我的永遠都還不清,可是算起來,她又欠我什麼呢,這原本,就是我最初想要的,而她也什麼都知道。”
這是自憲宗登基以來母女二人第一次促膝長談,也許是幼女離世蕭幼清為其所做的一切讓李太后放下心中最後一絲芥蒂,整整一下午,她將憲宗幼時所經歷的所有事一一轉述。
蕭幼清聽後只有黯然傷神與心疼,“母親。”
“你想問什麼就問吧,不必與我見外。”
“阿潛對於青城縣主...”蕭幼清問的有些猶豫,“到底是一種什麼感情?”
“你在意嗎?”李太后看著她眼裡的猶豫問道。
“說不在意只是自欺欺人罷了,”蕭幼清低下頭,“朝思暮念,怎可能不在意。”
“我雖不是第一個走進她心裡的,可卻是唯一一個能夠永遠留在她心中、伴著她經歷一切,甚至是讓她在我懷中長眠的人。”
“太后,太皇太后。”內侍匆匆步入,躬身道:“官家在福寧殿正殿昏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