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句容,茅山。

  茅山在句容與金壇交界處,行政劃分上屬於前者。據說西漢時,有茅氏三兄弟在此採藥煉丹,救民濟世,創立道統。

  後到齊梁時,上清派宗師陶弘景又隱居茅山,廣收門徒,正式立派。因敬崇先賢,故尊茅氏三兄弟為祖師。

  茅山在鼎盛時,宮觀多達257處,不過到清末,僅剩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干元觀。

  後來日鬼戰爭爆發,再加上人道洪流,幾乎全被焚毀。直至八十年代,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屬正一派。

  另有一處坤道院,名乾元觀,屬全真龍門派。

  話說在此山北麓,有一小鎮,叫茅山鎮。該鎮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5公里,面積甚小,人口僅三萬餘。

  這日清晨,許多人尚在熟睡之中,鎮上有名的富戶鄭家卻是院門大開,吵吵嚷嚷,門口還停著好些車輛。

  「陳道長,這次還要麻煩您了,您多多費心。」

  「客氣,都是應該做的。」

  說話間,只見幾人擁簇著一位道長從屋裡出來,一個中年人陪著好話,順便將一封厚實的紅包塞了過去。

  那道長接過,熟練的用袖子一掩,就消失不見,隨即也摸出一封紙包,道:「這是我推算出的時辰,你們按我的吩咐去做,今晚肯定無事。不過我醜話說在前頭,死者趕在中元節前故去,不是什麼好兆頭,你們最好再辦場法事,才能消除災禍。」

  「一定一定,我們信得過您!」

  「那貧道就先告辭了!」

  幾人將道長送走,抹身回屋,又連忙穿衣戴孝。不是那種很正式的孝服,在頭上或腰間紮根帶子,衣衫素淨便可。

  之後,數十人都擠在屋裡,一個矮矮小小的少年被推到最前。他頂多七八歲的年紀,濃眉大眼,帶著幾分呆怔,懷裡還抱著一隻圓滾滾的瓷壇。

  「……」

  一時間,眾人屏聲靜氣,那中年人低聲道:「開心,昨天怎麼教你的,照著做就行了。」

  「哦!」

  少年點點頭,將瓷壇舉過頭頂,嘴裡念叼著:「爺爺,您既然走了,就別再念想……兒孫為您送終祭奠,您也保佑兒孫平安健康,財滿福滿。」

  話落,他用足力氣,狠狠一摔。

  「啪!」

  瓷壇砸在水泥面上,頓時四分五裂,在門口碎了一地。而緊跟著,一個女人端過一碗糖開水,道:「開心,快把這喝了。」

  那少年一口氣灌下,眾人才紛紛出門,各自上車。

  這中年人叫鄭成,少年是他的小兒子,叫鄭開心。前幾日,族裡輩分最高的爺爺去世,這會兒正操辦喪事。

  俗話說:五里不同俗,三里改規矩,何況南北之異?

  比如北方,第六天晚要「上旺」,就是在家門口燒點紙錢,擺些供菜,召集親朋好友,主持者叨咕叨咕,並在煙囪旁邊撒些紙灰。

  因為按北方說法,逝者在前六天不知道自己死了,你要在第六天告訴他:啊,你已經掛了,快些走吧!

  然後,逝者的魂靈才會順著煙囪遁走。

  但在南方,尤其江南一帶,貌似沒有上旺的習俗。只在頭七早上,由小孩在門口摔壇,再喝碗糖水,寓意平安。

  當然了,以前都要停靈七日,現在不行,一般三日就會火化。

  話不多時,車隊便到了殯儀館,一幫人又忙著祭奠。

  鄭開心不懂,讓燒紙就燒紙,讓磕頭就磕頭……小孩雖然沒哭,其實挺悲傷的,這個年紀已經有「死亡」的概念了。

  爺爺對自己很好,但是再也見不到了。

  ……

  在夏國的喪葬傳統中,頭七大概是最重要的一天。

  通常認為,死者的魂靈會在第七天返家,家人要預備一頓飯菜,之後必須迴避。如果讓魂靈看見家人,會令其牽掛,彼此都不得安寧。

  茅山鎮挨著茅山,世世代代耳熏目染,自然比別處更加看重。

  轉眼到了傍晚,鄭宅。

  遠親近鄰都已散去,剩下最直系的一幫人坐在客廳。只見鄭成摸出那個紙包,小心拆開,扯出一張黃紙,上面批著幾個字:

  亥時二刻。

  這便是死者回魂的時間。

  「亥時是九點到11點吧?二刻又是什麼時候?」鄭成有點苦惱。

  「不用管,就按兩個小時算。」

  奶奶比較爽利,摟過小孫子特意叮囑:「開心,記住了!一會千萬別出來,就在被窩裡呆著!」

  「嗯嗯,我不出來!」孩子道。

  「那好了,差不多就準備吧。」奶奶發話。

  當即,一幫人開始忙碌。

  按照那道長的吩咐,先把香燭酒食擺好,再鋪上一層草木灰,取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的台階上——據說陰魂見到竹竿,就會進家門。

  之後,煮一雞蛋,用土罐裝盛放在房角,以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以便讓鬼魂多待片刻。與此同時,還得準備一串鞭炮,等亥時過後丟進屋內,爆完才能進去。

  搞定後,奶奶讓一幫人回屋,絕對不許出來。

  說實在的,他們不知那道士講的是真是假,也不知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鬼。他們只曉得,這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就像元宵、端午、春節一樣,成了當地人根深蒂固的東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