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但是穆元詠的本事,不是誰都有的。
比如先皇其實就沒有這樣的魄力,他做了很多很多太后看不上的事情,但是在軍餉這一方面,太后反倒說,算是十件不足當中唯一足數的了,就連她,也說不出一句不是來。
這又是為什麼?
這裡就要說一說當年邊關建立的原因了,要知道這樣一座軍事要城,其實是很花錢的,而且為了保證他們的戰鬥力,這花的錢就更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要知道當時邊關在最初設立的時候,為了能夠真的抵抗那來自胡蠻的威脅,最初的穆元帝是打算打造一個極為強悍的軍隊,能夠跟胡蠻相抗衡的軍隊,他從很早就有了這樣的念頭,從三座邊關城池就可以窺見一二。
也是因為這座邊關,大雍內部哪怕再如何風雨飄渺,大雍外部仍舊沒有其他的人敢造次。
但是這座邊關,要維持它往日的風光,所要花出去的錢,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小數目,當年穆元帝雄心勃勃,志向高遠,又是一個對下屬極為大方的皇帝,他在軍餉,錢糧這一塊,最初設置的條件是非常之高,當然他那個時代,完全可以供應的起,而且當兵打仗的,伙食要是不行,連平日訓練都沒力氣,哪裡指望他們能上戰場,你花錢,來達成你的目的情有可原——但是你自己花錢就算了,你不能連帶著逼著你的後代也去花這筆錢啊。
你這會兒有錢可以花,你能保證你的後代跟你一樣有錢嗎?
偏偏最近幾年大雍內部其實並不怎麼穩定,光旱災澇災就已經出現了幾次,大雍百姓沒有撐不住造/反,已經算是大雍氣數還未盡了,可是大雍自己內政都要周轉不過來了,還要額外再花一筆難以承擔的開銷去養著邊關這一群軍隊。
又不打仗又不幹啥的,就這麼白養著。
養不起啊。
從先皇的先皇開始,大雍已經負擔不起了,但是先皇的先皇,也就是穆元帝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敬重穆元帝,也就是自己父皇的好兒子,所以還是拆東牆補西牆,勉強給供上了。
但是到了先皇那裡起,先皇從小就有點叛逆的心,他又不是他老爸那麼敬重自己的爺爺,他自己都吃不起了,怎麼還願意把自己吃喝的錢扣鎖出來去供養一群目前還指望不上用場的人呢。
但是他又不能明著去反對穆元帝啊,這不僅是不孝,這還是一個後代反對挑戰開祖皇帝的權威,這會被後面的人在史書上指著罵。
先皇愛面子,就沒有這麼做,他耍了個花槍,明面上,咱們還是按照穆元帝的那一套去弄,錢該撥都會撥,自己吃不起都給你撥過去,但是走得只是個數字,真正的錢還待在國庫裡面。
這就是窟窿的原因,士兵軍餉不足數,也不是沒人想要鬧,但是都被江波給按下來了,江波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上面的人耍這一套,他只能做個平衡,就是不像上面的那麼絕,畢竟真要因為軍餉虧空,餓死了士兵,這事情就瞞不過去了,這也不是先皇願意看到的。
遮羞布還是要掩一掩的,再說先皇也沒打算,真的就把邊關給撤走,大雍的武力威懾還是需要的,否則不是誰都想著來這裡鬧騰一通嗎?本來自己內部就一大堆子麻煩事情了,還要去跟外邊的人扯皮,不是更麻煩?
先皇的本意其實只是想削減一部分軍餉,可又因為穆元帝當時立下的條令,他沒有資格動這一塊,就只能做假帳,然後給江波的只是一部分的一部分,江波拿了這一部分,可不是好拿的,他要拿這一部分做出完整軍餉的效果來,那就要想盡心思去額外的弄一些錢了。
至於到底是用了什麼心思弄來錢,先皇不在乎,他只看結果,這也導致江波後面站在穆元詠的對立面,走向必死結局的原因,他最終還是在後面的路當中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己最初的初心,沉迷於權貴所帶來的甜,而忘記自己當初的苦。
穆元詠看完了這一封信,很快也寫了一封給寄了回去。
他說,對於先皇的所作所為,到底是錯還是對,他不方便評價,也沒辦法評價。
先皇對不起的人太多了,不止是他一個,他上,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中對不起自己的孩子,下又對不起忠於自己的臣子,看起來好像是一無是處,但是他仍舊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比如他曾經也是一個好兒子,也做過好父親,也曾是臣子眼裡的好皇帝。
但是他沒有一直維持住自己的這個身份,他總是撿起來一點,又丟下去一點,最後什麼也沒抓住,什麼也沒有留下。
穆元詠這些話都沒有在信裡面說出來,他在信裡面是這樣說的,他說,他跟先皇,跟先皇的先皇,跟穆元帝都不一樣,邊關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要地,是一個國內經濟上的負擔,它還可以是撬動整個大雍,整個世界的撬杆,他會努力把它打造成一座集軍事,集商業,集農業,集教育的綜合城市,它可以自給自足,還能幫助其他的地方,帶動其他的地方。
他說,邊關是一座沒人發現,也沒人發掘的寶藏,穆元帝只是想把它打造一個可以對抗胡蠻的要城,他想得太簡單,從而付出的與收穫的完全不相稱,也讓他後面的人為之痛苦。
第98章 耀陽升起(14)
穆元詠信寄出去不久, 太后就回了信,她說:希望如此。
比如先皇其實就沒有這樣的魄力,他做了很多很多太后看不上的事情,但是在軍餉這一方面,太后反倒說,算是十件不足當中唯一足數的了,就連她,也說不出一句不是來。
這又是為什麼?
這裡就要說一說當年邊關建立的原因了,要知道這樣一座軍事要城,其實是很花錢的,而且為了保證他們的戰鬥力,這花的錢就更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要知道當時邊關在最初設立的時候,為了能夠真的抵抗那來自胡蠻的威脅,最初的穆元帝是打算打造一個極為強悍的軍隊,能夠跟胡蠻相抗衡的軍隊,他從很早就有了這樣的念頭,從三座邊關城池就可以窺見一二。
也是因為這座邊關,大雍內部哪怕再如何風雨飄渺,大雍外部仍舊沒有其他的人敢造次。
但是這座邊關,要維持它往日的風光,所要花出去的錢,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小數目,當年穆元帝雄心勃勃,志向高遠,又是一個對下屬極為大方的皇帝,他在軍餉,錢糧這一塊,最初設置的條件是非常之高,當然他那個時代,完全可以供應的起,而且當兵打仗的,伙食要是不行,連平日訓練都沒力氣,哪裡指望他們能上戰場,你花錢,來達成你的目的情有可原——但是你自己花錢就算了,你不能連帶著逼著你的後代也去花這筆錢啊。
你這會兒有錢可以花,你能保證你的後代跟你一樣有錢嗎?
偏偏最近幾年大雍內部其實並不怎麼穩定,光旱災澇災就已經出現了幾次,大雍百姓沒有撐不住造/反,已經算是大雍氣數還未盡了,可是大雍自己內政都要周轉不過來了,還要額外再花一筆難以承擔的開銷去養著邊關這一群軍隊。
又不打仗又不幹啥的,就這麼白養著。
養不起啊。
從先皇的先皇開始,大雍已經負擔不起了,但是先皇的先皇,也就是穆元帝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敬重穆元帝,也就是自己父皇的好兒子,所以還是拆東牆補西牆,勉強給供上了。
但是到了先皇那裡起,先皇從小就有點叛逆的心,他又不是他老爸那麼敬重自己的爺爺,他自己都吃不起了,怎麼還願意把自己吃喝的錢扣鎖出來去供養一群目前還指望不上用場的人呢。
但是他又不能明著去反對穆元帝啊,這不僅是不孝,這還是一個後代反對挑戰開祖皇帝的權威,這會被後面的人在史書上指著罵。
先皇愛面子,就沒有這麼做,他耍了個花槍,明面上,咱們還是按照穆元帝的那一套去弄,錢該撥都會撥,自己吃不起都給你撥過去,但是走得只是個數字,真正的錢還待在國庫裡面。
這就是窟窿的原因,士兵軍餉不足數,也不是沒人想要鬧,但是都被江波給按下來了,江波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上面的人耍這一套,他只能做個平衡,就是不像上面的那麼絕,畢竟真要因為軍餉虧空,餓死了士兵,這事情就瞞不過去了,這也不是先皇願意看到的。
遮羞布還是要掩一掩的,再說先皇也沒打算,真的就把邊關給撤走,大雍的武力威懾還是需要的,否則不是誰都想著來這裡鬧騰一通嗎?本來自己內部就一大堆子麻煩事情了,還要去跟外邊的人扯皮,不是更麻煩?
先皇的本意其實只是想削減一部分軍餉,可又因為穆元帝當時立下的條令,他沒有資格動這一塊,就只能做假帳,然後給江波的只是一部分的一部分,江波拿了這一部分,可不是好拿的,他要拿這一部分做出完整軍餉的效果來,那就要想盡心思去額外的弄一些錢了。
至於到底是用了什麼心思弄來錢,先皇不在乎,他只看結果,這也導致江波後面站在穆元詠的對立面,走向必死結局的原因,他最終還是在後面的路當中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己最初的初心,沉迷於權貴所帶來的甜,而忘記自己當初的苦。
穆元詠看完了這一封信,很快也寫了一封給寄了回去。
他說,對於先皇的所作所為,到底是錯還是對,他不方便評價,也沒辦法評價。
先皇對不起的人太多了,不止是他一個,他上,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中對不起自己的孩子,下又對不起忠於自己的臣子,看起來好像是一無是處,但是他仍舊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比如他曾經也是一個好兒子,也做過好父親,也曾是臣子眼裡的好皇帝。
但是他沒有一直維持住自己的這個身份,他總是撿起來一點,又丟下去一點,最後什麼也沒抓住,什麼也沒有留下。
穆元詠這些話都沒有在信裡面說出來,他在信裡面是這樣說的,他說,他跟先皇,跟先皇的先皇,跟穆元帝都不一樣,邊關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要地,是一個國內經濟上的負擔,它還可以是撬動整個大雍,整個世界的撬杆,他會努力把它打造成一座集軍事,集商業,集農業,集教育的綜合城市,它可以自給自足,還能幫助其他的地方,帶動其他的地方。
他說,邊關是一座沒人發現,也沒人發掘的寶藏,穆元帝只是想把它打造一個可以對抗胡蠻的要城,他想得太簡單,從而付出的與收穫的完全不相稱,也讓他後面的人為之痛苦。
第98章 耀陽升起(14)
穆元詠信寄出去不久, 太后就回了信,她說: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