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次,若請封了關中王,此後再請封漢中、巴、蜀三郡,便是難上加難了。恐怕毀壞了陛下的大計。

  可見他不該私自提前開啟錦囊,險些誤了大事。

  陛下既然能洞見天下形勢,自然也能料到他過早看了錦囊內容會有什麼舉動。

  而事實上,胡亥只是受了戲文的影響,說起來都是“三隻錦囊”,少有來個“兩隻錦囊”或“五隻錦囊”的。

  想到此處,蒙鹽有點泄氣。可是轉瞬,他又想,可是陛下還是漏算了一樣——如果他此時再背叛大秦呢?陛下再也沒有節制他的辦法了。所以,陛下的計劃看似周全,最後還是要靠他的選擇來決定勝負。

  蒙鹽才滿意了些,可是轉念一想——難道他還能背叛大秦嗎?在見過了大嫂的淚水,看過了馮伯父的憂愁,擔心著迫在眉睫的故土之禍之後——他難道還能再背叛自己的祖國嗎?

  當初想要在淮水溺亡胡亥的他,一心只想復仇,根本想都想不到會有這樣慘烈的後果。也許會有後果,可是那些跟復仇比起來,都太渺遠了。只有遮在他眼前的復仇,是真切的。

  但是現在不同,他切實感受到了,如果他反叛,那麼會有怎樣的惡果。

  蒙鹽長嘆一聲,終於死心——陛下是算準了,已經套牢了他。

  蒙鹽連夜趕回咸陽,將情況告知馮去疾,當即開始疏散咸陽城中黔首。

  好在此事早在半月前已經在操練,城中黔首都行動迅速,背上家中時刻準備著的行囊,裡面裝著簡單的衣物乾糧,連夜結隊往城郊鄉間散去。

  大軍過去,城中是被洗劫的重點,而鄉間村落,如果不是正好在行軍路線上,反倒可以逃過一劫。

  至次日午時,咸陽城中黔首十之八九都躲避到了鄉間。還留在城中的,要麼是老人傷者病人,要麼就是捨不得家業,要麼就是族中留一二人守著。

  項羽大軍準時入城,將偌大的咸陽城洗劫一空。

  項羽親自點燃了秦宮廊柱——熊熊大火沖天而起,秦國六世以來鑄就的基業,毀於一炬。

  大火直燒了三個月,諸侯士卒的腰間都鼓脹起來,咸陽城中幾乎看不到黔首出沒。

  史書上寫,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有人因此嘲諷楚人是“沐猴而冠”,惹得項羽大怒,把他給烹殺了。

  其實這很可以當笑話聽聽。

  項羽的士卒基本都是東邊來的,在咸陽城中劫掠倒是歡快,可是時日久了,總是思鄉的。更何況劫掠來的物資珠寶,不也惦記著給家人嗎?

  劉邦想要王關中,是他兵力不足,知道自己沒法控制中原。

  可是項羽兵多將廣,士卒起於江東,又不打算再征戰天下,當然就準備在東邊給自己劃下好大的封地,去做霸王了。

  封王的消息一出,項羽手下十八路諸侯都蠢蠢欲動起來。

  蒙鹽只盯著胡亥交待的三郡——他已經把錦囊銷毀,可是卻能背過絹布上的話了。

  胡亥錦囊中叮囑,如果他自己請封不行,哪怕與別人共王之,也要拿下這三郡。

  這個“別人”會是誰呢?

  第133章

  當初六國後人起兵, 滅了大秦,打著的旗號,是說秦“不義”。秦怎麼不義呢?因為他滅了六國自己做了皇帝。從來就沒有一個人自己管天下的, 就是從前商周時期, 也都是各諸侯王共奉一帝,分理天下。

  那麼好了,既然說秦朝這麼幹是不義的,現在項羽也不能自個兒稱帝, 否則豈不是很打臉?況且在此時人看來,稱帝多半是不能長久的。

  所以就只剩了這天下怎麼分的問題。

  大家打天下的時候, 看起來都挺聽項羽的——當然也只是看起來,私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不然作壁上觀是怎麼來的呢?

  可是到了封王的時候,每個人都不甘落後, 各有主張。

  所以史書上寫是“諸侯之相王”, 而不是項羽給他們封王。

  給各諸侯怎麼分封地, 項羽心裡早有個譜。

  其他人都好說,但是劉邦卻一定得有人看著才行。一來是身邊人都諫言過,說這劉邦平時好美色好美酒,可是入了關中, 居然秋毫無犯,這廝所圖甚大啊——雖然項羽看著劉邦流里流氣,謹小慎微,不像能幹出大事兒的人, 但是項羽還要是防著他。

  因為項羽自己心裡虧得慌。

  畢竟“先入關者王之”這話大家都知道,而先入關的人是劉邦。

  可是這讓項羽很憋屈,如果不是他在北邊鉗制住秦軍主力,就憑劉邦那仨瓜倆棗的兵力,能進了關中?不只是項羽,其餘所有的諸侯都不能服氣。

  然而不讓劉邦王關中,卻是公然違背了誓言。

  項羽知道,這樣一來劉邦心裡肯定不舒服,所以這劉邦一定得有人看住。

  地方他也已經選好了,就是巴蜀兩郡。

  巴蜀兩郡道路險峻,從前秦朝遷徙落戶的人多在這兩郡,如果非要說這倆地是關中,也能勉強掰扯過去。

  這樣一來,就把劉邦發配到了最西邊。

  而劉邦想要出來,除非是衝破關中。

  至於關中之地封給誰……

  項羽收起楚戟,擦一把額頭上的汗水,與同他比武的蒙鹽道:“你來做關中王如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