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蘇綠朝嚴澤的方向看了一眼,對方面色沉著,已是一副投入到劇本中的狀態,從他身上,蘇綠絲毫看不出那天借著酒意吐露心事的男人的影子。
嚴澤說要放棄,他也做到了。
這場戲裡,扮演顏太后的汪曼、扮演紀聞的蘇綠和扮演楊衍的嚴澤同時出現在鏡頭之中。
顏太后先出聲:「天下百姓均言我以婦人之身干政,蒙蔽皇兒,市井之中也出了現世武后的謠言,紀聞,你說,本宮是武后嗎?」
汪曼今年三十出頭,卻已在多部電影中磨練出了一身演技,她演的顏太后聲勢十足,銳利的眼眸直直衝著蘇綠射來,嘴上說是市井謠言,可她的妝容、氣勢、口氣,妥妥詮釋了後宮干政四個大字。
紀聞和楊衍一揖到底:「太后息怒。」
硬的來過一遍了,顏太后又開始來軟的,只見她雙眸垂淚,大聲痛呼:「先皇啊,你才去了多久,就有人欺侮我們孤兒寡母,我這些年為了秦家天下殫精竭慮,又罵我外戚干政,又罵我殘害忠良,現在連殺人案都栽到我頭上來了。」
剛剛還是不怒自威的太后,撒起潑來又像是市井婦人,眾所周知,這位顏太后庶女出身,文化水平確實不高,能混到現在這個位置,純粹靠的是運氣和心狠手辣。
「紀聞,你負責督辦此案。」
在太后面前,惡人紀聞低垂著頭,就像一隻溫順的羊羔。
「奴才遵旨,不過太后,御史周照上書參奴才辦事不力,不知……」
楊衍連忙出列,兩個死對頭頗有默契地看了對方一眼,視線隨即分離。
楊衍道:「周照上書乃是要查清舊案,此人一片忠心向天子,紀公公何必過於苛責?」
紀聞並未應對他這句話,嘴角卻掛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楊衍面色不變,心裡卻在盤算著紀聞笑意背後隱藏的意味。
果然,顏太后問了,周照是哪個,楊衍答,周照是御史,專職工作就是彈劾人。
顏太后聽後卻勃然大怒,原來這個周照不久前剛稱讚過一部戲,這部戲講的是大明宮姐妹爭歡,最後反目成仇的故事。
影射當朝太后,那還得了,可憐的周御史,他稱讚的戲明明是女屍案之前在戲班子裡演的,卻被紀聞不動聲色之間幹掉了。
要知道,周照是楊衍身後的人,楊衍身為首輔,卻連一個小小的御史都護不住。
回去的路上,紀聞與楊衍相遇了。
一個稱紀公公,一個稱楊閣老,彼此之間態度和氣,宛如多年老友,陽光打在兩人臉上,楊衍後退,紀聞看著他的背影,平靜的臉上忽然出現了一絲波瀾。
又一音效卡,這一幕戲到此結束。
紀聞勝了楊衍一局,周照的死引得朝堂上下對紀聞避之唯恐不及,楊衍卻已經開始了他的蟄伏。
年輕的紀聞和蒼老的楊衍,他們均是權力戰中的天才,紀聞手下積累了累累白骨,隨著女屍案愈發鮮明的證據指向了顏太后,紀聞卻順勢打倒了顏太后。
朝堂眾人原本以為,顏太后是紀聞的後盾,只要打倒了顏太后,紀聞的勢力自然不攻自破。
但直到此刻朝臣們才發現,顏太后壓根不是紀聞的控制者,顏太后被打倒之後,紀聞的聲勢反而愈發驚人,行事也愈發血腥。
楊衍依然在蟄伏。
紀聞卻已經被權欲迷著了眼睛,他肆無忌憚地安插著官位,視皇帝與朝臣於無物。
某位血性的大臣上書控訴紀聞十大罪狀,然而奏摺尚未到達天子手中,大臣就在自己家裡見到了紀聞。
大名鼎鼎的紀大人漫不經心地撥弄著手中的指環,一句話未說,卻已讓這位血性十足的大臣冷汗涔涔。
他敢於上書辱罵紀聞,卻不敢與紀聞面對面。
蘇綠對紀聞的駕馭,主要在朝堂、私下和面對太后天子所展示出的不同形象上,他的冷酷、殘忍或溫順的姿態,在鏡頭前被無限放大,正也因為如此,紀聞這個角色才更立體。
正是因為蘇綠可以完美駕馭不同角度的紀聞,才讓片場的諸位工作人員震撼。
因為蘇綠的年輕,即使她已經拿過金兔獎影帝,卻還是不免讓人對她的能力產生質疑,尤其是紀聞這樣的角色,但看到蘇綠表演的成果之後,《當國》劇組眾人徹底消除了對她的偏見。
蘇綠和嚴澤的對手戲,更是讓一眾工作人員大呼過癮。
在《當國》劇本里,楊衍是內斂隱忍的,但即使處處忍讓,楊衍所展現出的正義之光依然令人震撼。
至於紀聞,不管他平日表現得多麼溫和,然而他自身所帶的氣場已經讓旁觀者知曉——他是一個壞人。
兩人的碰撞,猶如火與冰,光與黑,看似弱小的並不弱小,看似強大的也並不強大。
縱然感情上無法契合,蘇綠與嚴澤在拍戲時候的默契堪稱頂級,兩人均是天賦出眾、實力驚人的演員,即使是眼神的對視,也仿佛有刀光劍影閃過。
蘇綠進,嚴澤退,蘇綠退,嚴澤進,兩人合作的鏡頭基本不用重拍,全部都是一遍過。
在劇組裡待了近四個月,終於到了蘇綠的最後一場戲。
這部《當國》按一般的節奏,拍攝周期應該超過半年,但張祁顯然低估了蘇綠和嚴澤在《雙城》中培養的默契,兩人的利落也為《當國》劇組節省了成本。
嚴澤說要放棄,他也做到了。
這場戲裡,扮演顏太后的汪曼、扮演紀聞的蘇綠和扮演楊衍的嚴澤同時出現在鏡頭之中。
顏太后先出聲:「天下百姓均言我以婦人之身干政,蒙蔽皇兒,市井之中也出了現世武后的謠言,紀聞,你說,本宮是武后嗎?」
汪曼今年三十出頭,卻已在多部電影中磨練出了一身演技,她演的顏太后聲勢十足,銳利的眼眸直直衝著蘇綠射來,嘴上說是市井謠言,可她的妝容、氣勢、口氣,妥妥詮釋了後宮干政四個大字。
紀聞和楊衍一揖到底:「太后息怒。」
硬的來過一遍了,顏太后又開始來軟的,只見她雙眸垂淚,大聲痛呼:「先皇啊,你才去了多久,就有人欺侮我們孤兒寡母,我這些年為了秦家天下殫精竭慮,又罵我外戚干政,又罵我殘害忠良,現在連殺人案都栽到我頭上來了。」
剛剛還是不怒自威的太后,撒起潑來又像是市井婦人,眾所周知,這位顏太后庶女出身,文化水平確實不高,能混到現在這個位置,純粹靠的是運氣和心狠手辣。
「紀聞,你負責督辦此案。」
在太后面前,惡人紀聞低垂著頭,就像一隻溫順的羊羔。
「奴才遵旨,不過太后,御史周照上書參奴才辦事不力,不知……」
楊衍連忙出列,兩個死對頭頗有默契地看了對方一眼,視線隨即分離。
楊衍道:「周照上書乃是要查清舊案,此人一片忠心向天子,紀公公何必過於苛責?」
紀聞並未應對他這句話,嘴角卻掛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楊衍面色不變,心裡卻在盤算著紀聞笑意背後隱藏的意味。
果然,顏太后問了,周照是哪個,楊衍答,周照是御史,專職工作就是彈劾人。
顏太后聽後卻勃然大怒,原來這個周照不久前剛稱讚過一部戲,這部戲講的是大明宮姐妹爭歡,最後反目成仇的故事。
影射當朝太后,那還得了,可憐的周御史,他稱讚的戲明明是女屍案之前在戲班子裡演的,卻被紀聞不動聲色之間幹掉了。
要知道,周照是楊衍身後的人,楊衍身為首輔,卻連一個小小的御史都護不住。
回去的路上,紀聞與楊衍相遇了。
一個稱紀公公,一個稱楊閣老,彼此之間態度和氣,宛如多年老友,陽光打在兩人臉上,楊衍後退,紀聞看著他的背影,平靜的臉上忽然出現了一絲波瀾。
又一音效卡,這一幕戲到此結束。
紀聞勝了楊衍一局,周照的死引得朝堂上下對紀聞避之唯恐不及,楊衍卻已經開始了他的蟄伏。
年輕的紀聞和蒼老的楊衍,他們均是權力戰中的天才,紀聞手下積累了累累白骨,隨著女屍案愈發鮮明的證據指向了顏太后,紀聞卻順勢打倒了顏太后。
朝堂眾人原本以為,顏太后是紀聞的後盾,只要打倒了顏太后,紀聞的勢力自然不攻自破。
但直到此刻朝臣們才發現,顏太后壓根不是紀聞的控制者,顏太后被打倒之後,紀聞的聲勢反而愈發驚人,行事也愈發血腥。
楊衍依然在蟄伏。
紀聞卻已經被權欲迷著了眼睛,他肆無忌憚地安插著官位,視皇帝與朝臣於無物。
某位血性的大臣上書控訴紀聞十大罪狀,然而奏摺尚未到達天子手中,大臣就在自己家裡見到了紀聞。
大名鼎鼎的紀大人漫不經心地撥弄著手中的指環,一句話未說,卻已讓這位血性十足的大臣冷汗涔涔。
他敢於上書辱罵紀聞,卻不敢與紀聞面對面。
蘇綠對紀聞的駕馭,主要在朝堂、私下和面對太后天子所展示出的不同形象上,他的冷酷、殘忍或溫順的姿態,在鏡頭前被無限放大,正也因為如此,紀聞這個角色才更立體。
正是因為蘇綠可以完美駕馭不同角度的紀聞,才讓片場的諸位工作人員震撼。
因為蘇綠的年輕,即使她已經拿過金兔獎影帝,卻還是不免讓人對她的能力產生質疑,尤其是紀聞這樣的角色,但看到蘇綠表演的成果之後,《當國》劇組眾人徹底消除了對她的偏見。
蘇綠和嚴澤的對手戲,更是讓一眾工作人員大呼過癮。
在《當國》劇本里,楊衍是內斂隱忍的,但即使處處忍讓,楊衍所展現出的正義之光依然令人震撼。
至於紀聞,不管他平日表現得多麼溫和,然而他自身所帶的氣場已經讓旁觀者知曉——他是一個壞人。
兩人的碰撞,猶如火與冰,光與黑,看似弱小的並不弱小,看似強大的也並不強大。
縱然感情上無法契合,蘇綠與嚴澤在拍戲時候的默契堪稱頂級,兩人均是天賦出眾、實力驚人的演員,即使是眼神的對視,也仿佛有刀光劍影閃過。
蘇綠進,嚴澤退,蘇綠退,嚴澤進,兩人合作的鏡頭基本不用重拍,全部都是一遍過。
在劇組裡待了近四個月,終於到了蘇綠的最後一場戲。
這部《當國》按一般的節奏,拍攝周期應該超過半年,但張祁顯然低估了蘇綠和嚴澤在《雙城》中培養的默契,兩人的利落也為《當國》劇組節省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