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即使以文禛的心性,天天看著這種千篇一律的摺子,也難免心煩,有時候都只是掃一眼,了解情況而已。而在人的思維裡面,通常都有一個定性,那麼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怎麼可能是假的!?

  剛開始的文禛都會過細的去摺子讓密探們確認,但是返回的消息差不多都屬實。翻看密探們的近兩年的那些回信,一開始他們確實是諸事都會過細描述,哪個知縣到受災地區賑災、農田水利受損幾何都會一一理出來,可是從前年開始這些回信就開始專注在官員們做的事情上面,對於受災情況的描述全部都是點到而止。

  文禛派出的密探與密折的無所不奏不同,密探主要是為了監察地方、監督當地官員的行事,主要還是為了防止謀逆、黨爭等,所以將重點放在人身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漢語實在是太過博大精深,稍微有點省略,就容易出現歧義。

  比如說去年就有一個從湖廣布政司遞上來的密折上提到,城陵磯某處護坡垮塌,淹良田上百頃,導致去年倉儲收糧困難,請求朝廷開放納捐。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開納捐的事,但是這種賣官維持朝廷庫銀的事情卻是文禛最討厭的,他知道這只是飲鴆止渴而已,後患無窮。

  但是那時候眼瞅著要和大商開戰,實在是全國上下到處都缺乏糧食,於是他便查看了密探遞的摺子,只見上面將哪州哪縣的知州知縣去了哪裡都一一提到,滿滿一摺子上寫的都是這些關於賑災的事情,就不由得給人一個錯覺,水患確實十分嚴重,雖然達不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但是影響卻依舊很大。

  這樣的情況讓文禛最後只得同意開納捐,並且還在核實後下撥了賑災糧與銀子。

  現在想起來,這實在不太符合這些人的稟性。他也是親歷過洪水的,像自己這樣練過武的人一個不注意被捲入水裡,也十分危險,而這些素來貪生怕死的傢伙哪裡可能會跑去受災的地方。

  其他的人文禛可能不了解,但是裡面有一個叫做何少明的知縣,他卻是知道的。

  這人在京里也算是個名人,何家雖然算不上是大戶人家,但是守著一個莊子日子也過得去。有一次他在別人家伸出院子的果樹上摘了個果子,結果看到一個女人拿著菜刀沖自己而來,居然嚇得抱頭大叫,不要殺我!

  那拿著菜刀的婦人被他弄得哭笑不得,明明自己只是剛磨了刀回來,見有人在摘果子,想提醒一句那果子是酸的而已,卻沒想到一個堂堂大男人這麼慫。

  何少明的這個事跡是他科舉前弄出來的,本來不應該有人知道。但是他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的時候得罪人,結果被捅了出來,鬧得人盡皆知。

  這樣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會身先士卒的跑去防洪堤上去,誰信!?

  給文禛提了一個醒,寧雲晉爬起床提筆寫了一封信才睡覺。趁著第二天去衙門的時候,他讓秦明找人將那信送了出去,接著他便先將這事放在一邊,開始琢磨自己的首要想做的事情。

  俗話說的好,一個不弄出蒸汽機的穿越者,不是合格的穿越者!

  當初他恢復記憶之後,也曾經遐想過,如果再回到大夏,自己擁有蒸汽機那將擁有多大的優勢,為此他還特地翻看研究過蒸汽機原理。可是真正回到大夏以後,他才知道想法終究只是想法而已。

  自己光知道原理其實只能弄出一台可以用的蒸汽機而已,卻根本不適合用於生產。一台合格的蒸汽機,先不說對鋼材和鍛造工藝的需求,光是每個部件的物理構造也要一次次的摸索,使之達到最有效的能耗,直至超越水力,而這些知識都是他欠缺的。

  他知道即使自己是祭天者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全才,更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研究,便將蒸汽機的原理公布了出去。

  寧雲晉當年為了擴大《大夏雜報》的影響,在報紙上刊登了珍妮紡紗機的原理。畢竟這個引起工業革命的玩意實在是簡單得要命,只不過是一個男人不小心踢翻了自己妻子的紡紗機後想到的點子。

  由於每次《大夏雜報》的知識探索版塊刊登出來的東西都非常有意思,因此非常惹人關注,很快就有人按照報紙上的做法,弄出了有大夏特色的珍妮機,並且漸漸的在江南一帶蔓延開來。

  寧雲晉歷史學得不錯,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由於是先出現了飛梭造成棉紗供不應求,接著才有珍妮機大幅度增加棉紗的產量,因此他才特地先放出珍妮機的原理,等到珍妮機較為普及的時候再放出飛梭的做法,因此那批首先使用珍妮機的人倒是沒有珍妮機真正的發明人哈格里夫斯的倒霉待遇——被搗毀機器暴打一頓之類的。

  自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之後,江南一帶的紡織業原本就是全國最為發達的,而且生產出來的布匹廣受國內外的喜歡,可以說生產多少,就能賣掉多少。前朝為了推廣棉花種植,規定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加倍,並且將棉花作為農業稅徵收對象,使得如今棉花已經遍布天下,而棉織業產地更是在全國十個主要省區都有分布。

  這兩樣機器搭配出來最容易生產的是棉布,因此可以想像得到如今大夏的紡紗業有了多可怕的產量。

  由於目前全球的棉布生產都集中在大夏和印度,在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算是奢侈品,所以這樣巨大的產量帶來的並不是商品價格下跌,而是對他國的商品傾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