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文禛知道自己雖然近兩年偶爾會和寧雲晉討論一些朝廷上的事情,但是從未說得太過深入,至少沒有曝露過自己的意圖,因此必定是寧雲晉也與自己有同樣的憂慮才能做到這一點。

  這篇文章一開篇,就直接點題,帝王想要把國家治理得興旺,必須要實政與實心,上要定綱立紀,確定法規法律,有法可依,下才能目標明確視聽不亂,全國上下一呼百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治理國家。

  接下來文章從十個方面洋洋灑灑地點出了帝國之弊,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官場中結黨營私賄賂成風、旗兵操練不齊綠營裝備陳舊、冤假錯案累積、國庫空虛、吏治與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外敵環繞、旗民生計等,將大夏的局勢說的危機無比。

  那危言聳聽的架勢將文禛看得渾身忍不住冷汗不止,裡面有一些問題他已經有所察覺,但由於眼界的不同,他自然想不到寧雲晉提到的一些內容,就比如文禛知道大商正打著這片富饒土地的主意,卻想不到那些漂洋過海而來的洋人也抱有不良的心思,這是從來沒有考慮的事情。

  若不是在那些關乎國運的弊端之後,寧雲晉又寫了一些他認為可行的解決之法,文禛都忍不住想將人提溜過來好好訓斥一番,不帶這樣危言聳聽的,都快將自己治下的大夏說得國不將國了!?

  只是文章上面粗略提到的方法,肯定不能形成政令,具體要解決這些問題還不知道要多久,但是光以文章來說,這確實是一篇無可挑剔的好文,難怪八位讀卷官不約而同地將寧雲晉這篇定為佳作。

  黃治中見文禛對那捲子愛不釋手的樣子,便知道皇帝也被這篇文章打動了。他忍不住問,“皇上覺得這位舉子可否成為一甲第一?”

  “若是這篇文章還不能出個連中三元的狀元,那就是朕眼拙了!”文禛笑道,拿著硃筆親自在寧雲晉那份卷子上寫下“一甲一名”四個朱字。寫完了之後他將卷子發還給黃治中,感嘆道,“沒想到本朝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會這麼年輕,看到他朕覺得自己都老了。”

  眾人想到寧雲晉的年齡,也忍不住紛紛點頭,直道,“這可真是後生可畏啊!”

  狀元的名次出來之後,榜眼和探花便十分好定了,文禛只是每份卷子掃了一眼之後,就按照讀卷官們的評點情況,定下來名次。

  殿試的成績並不是先張榜貼出來,而是在出成績的那天,讓新科進士們與所有官員們一起參加早朝。

  寧雲晉跟著父親爺爺到達宮門前的時候,宮門外已經站滿了文武百官以及本年的三百八十位新科進士。因為今天是大朝日,又要舉行傳臚大典,有資格站班的皇室宗親也都來了,他也不好再站在百官這邊,便準備與新科進士們站到一起。

  寧陶煦點頭允了。他今天是特地與人換班了之後來參加早朝的,宗廟一般只需要派出一人意思一下參加早朝即可,都知道寧家有可能今天會出個連中三元的狀元,因此要上朝的那人也樂意也他交換。

  寧敬賢則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二你不要有壓力,即使不是狀元,也很不錯了!”

  父親您貌似比我更激動更有壓力……寧雲晉忍不住嘀咕著,面上自然是乖巧的答應。他剛走回新科進士之間,就看到宮門緩緩的打開!

  只聽城門樓上一聲鐘響,有太監扯著喊道,“吉時到,百官率貢生覲見!”

  第78章

  托這次要舉行大典的福,寧雲晉終於找到了遊覽故宮的感覺。重生回來之後他就有些後悔,當年不應該嫌棄故宮的遊客太多,只去玩過一次。

  去過故宮遊玩的人都知道,通常都是從天安門進入,然後沿著中軸線進行遊覽,其中第一個等候點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午門——故宮售票處就在這裡。若是遊客自然可以正大光明的從最中間的門洞進,但是在皇權社會平時能從那裡出入的實際上只有皇帝。

  若是在午門排隊的時間夠長,細心的遊客便會發現,從正面看午門雖然只有三個門洞,但是實際上東西城台還有兩個掖門,這兩個門平日裡只有舉行大典的時候才會打開。

  寧雲晉跟著文武百官從左掖門走,穿過幽深的門洞,便能看到太和門,接著印入眼帘的就是滿是白玉欄杆和雕龍望柱的太和殿廣場,在廣場的盡頭那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宮城中最雄偉的建築太和殿。

  若是在現代自然到處都是拍照留戀的遊客,就連那對銅獅也不會被放過,在那樣吵吵嚷嚷的氛圍里除了覺得宮殿恢弘雄偉,絕對讓人感覺不到半分對皇權的畏懼。

  但是在這種文武百官、公卿貴族無不肅穆而立的時候,寧雲晉跟隨著鴻臚寺官兒唱奏行事,一拜三叩、分班站立,看著周圍的貢生們激動得五體投地,甚至有澎湃得淚流滿面的,那種對至高無上皇權的的畏懼與崇拜讓他也越發沉靜下來。

  寧雲晉理解這些人的激動,因為他曾經也是在這樣的氣氛中滋生出了不臣之心。但是如今他卻深深地忌憚起來,就像爺爺與父親教導的那樣的,在這皇權至上卻又不是亂世的社會,失了畏懼之心只不過是讓自己萬劫不復罷了,他再一次暗暗地警告自己,即使文禛如今待自己有多另眼相看,也不能忘記了那人畢竟是皇帝!

  像寧雲晉他們這些貢生們已經站在了廣場最末尾的位置,根本看不到殿內的情況,只能跪在外面等待典禮結束。好不容易鼓樂再次響起,寧雲晉看到自家曾外祖父微微顫顫地走出了太和殿,展開了一份精美的黃冊,宣讀道,“諸位貢生聽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