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安平上鉤,古寧遠經常灌輸給她一種魏敬之是被迫娶了他夫人的言論,什麼畢竟楚瑜是縣令的獨女,要是要施壓讓魏敬之娶她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又暗示給安寧,想給魏敬之一個官職,有了官職後就不用再看楚家人的臉色,往後像休妻也有底氣些,安寧信以為真,對魏敬之頻頻示好。
魏敬之的拒絕在她看來都是被他那不懂事的夫人打壓的,安寧對他生出愛慕和憐憫之心,十分偏袒他。
古寧遠對魏敬之的說辭是,安寧公主可是古國唯一的公主,欣賞魏敬之,那可是天大的榮耀,女子多嫉妒,不能惹怒了她,安寧一生氣,要他休妻也是使得的。
這說法不管魏敬之信或者不信,古寧遠都說的信誓旦旦。魏敬之冷眼旁觀,只看他還有什麼謀劃。
古寧遠起反把魏敬之推出去,目的就是犧牲他的性命的。但他沒想到,魏敬之手上竟然收集了他一系列的證據,還有那些暗地裡已經向古寧遠靠攏之人的名單。
魏敬之就是憑著這些東西,順利地進入了御書房,見到了文帝。
文帝並不如他想像中的那麼挺拔雄壯。文帝年輕時征戰過戰場,一路拼殺出來的官績,是以年輕時身體受傷虧空,如今不過才不惑之年,看起來十分蒼老。
魏敬之沒有浪費時間,直接拋出十三年前的舊事,要一個說法。他雖然單膝跪著,但卻沒有低頭,因為他要看清,文帝臉上一絲一毫的表情。
聽了他這話,文帝背著手,並沒有被侵犯或者被逼迫的焦慮,臉色平靜,他眯著眼認真辨認了許久,才開口:“你長得跟你父親有幾分相像。”
一句話,竟然讓魏敬之紅了眼眶。
文帝說:“你父親本名魏毅,是世襲了繡衣刺史的官職,這麼多年一直在邊疆,朕從未忘記過你……們。”
魏敬之問:“十三年前,父親收到密信攜我們回益州,金魚符為證,若不是……聖上,那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又是誰要迫害繡衣御史?”
文帝從案桌後緩步走出來,站到他面前,“想必你也聽過寧王父親的舊事吧,就是我那兄長,十三年前盜竊了金魚符,殘害繡衣御史,想推卸於我,逼我父王廢了我這太子一位。邪不壓正,此事你們信也罷,不信也罷,我坐上這龍椅近十餘年,自認為問心無愧……”
說到這裡,文帝嘆氣,“唯獨心懷愧疚的,就是十三年前因我而死的這一批繡衣們,皇室爭權某位再正常不過,但……偏偏不該引霍給你們。哼……古寧遠這個人,倒跟他父王一樣,賊心不死,覬覦不該覬覦的東西,如今你被他所騙,也只會枉死。”
魏敬之問道;“那聖上十三年來不聞不問,這便是您說的於心有愧嗎?地下枉死的英魂難道就白白成為你們爭權斗勢的物品嗎?”他這話問的毫不客氣。
魏敬之毫不意外這個結果,但他需要一個放下的契機。
“十三年前,朕登基後已經廢除了這一職位,也算是慰問百餘人的英魂吧。我知道你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在追求下去,當年僥倖逃過一劫的人命,難道也要白白桑送嗎?或者你覺得,站在我這個位置,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我記得百餘人每一個人的名字和畫像,他們為國犧牲,朕心裡記得他們!”
是啊,魏敬之無法可說,魏父魏母選擇這條路的時候就預料到了這個結局,他們甚至想好了,早晚有一日要為國犧牲,連魏敬之的後路都鋪好了。
不過是誰都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方式犧牲,魏敬之執念的,也不過是這一點,他們的犧牲並沒有達到最大的價值,沒有人銘記他們,沒有人緬懷他們。
可今日,文帝說他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和畫像。魏敬之眼眶通紅,卻笑出了聲。
他實在不能苟同這種說法,但為人臣子,又能如何呢?他接不接受,此事都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十三年前文帝的處理辦法,已經註定了此事,終將被隱沒。
魏敬之從衣袖裡拿出幾張紙,“草民要跟聖上做個交易了。”他反攻了古寧遠所有的計劃,成功地逆轉了形勢,也脫身而去。
離開前,文帝要挽留於他,補償他,魏敬之拒絕了。他沒辦法指責文帝,畢竟作為君主,他治世安世,這繁華盛世,他是那個主宰者。
魏敬之只是沒辦法接受作為一個普通人,看到這麼不公平的一幕。
何其不公!又何其無用!
楚瑜聽他說完,沉默半響,動了動把人反抱進懷裡,“摸摸我們敬之,我知道你可能很難接受他這種說法。其實……你可以換個角度去想,每個人處在不同的位置,都肩負著不同的責任,也有不一樣的難處。我們不體諒他,但是我們沒辦法反抗他。
況且,十三年前,那是權位之爭,父親母親也在中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許方式太過……慘烈,但他們依舊是我們心中的英雄,被我們銘記在心。也許,這也是每個英雄不同的命運。”
楚瑜非常理解魏敬之,也非常理解文帝,但作為魏敬之的親人,她再理解文帝,也是心有微詞的。
只是她不能表露出來,因為她不能倒,她要支撐著魏敬之,邁過這個坎,繼續走下去。
又暗示給安寧,想給魏敬之一個官職,有了官職後就不用再看楚家人的臉色,往後像休妻也有底氣些,安寧信以為真,對魏敬之頻頻示好。
魏敬之的拒絕在她看來都是被他那不懂事的夫人打壓的,安寧對他生出愛慕和憐憫之心,十分偏袒他。
古寧遠對魏敬之的說辭是,安寧公主可是古國唯一的公主,欣賞魏敬之,那可是天大的榮耀,女子多嫉妒,不能惹怒了她,安寧一生氣,要他休妻也是使得的。
這說法不管魏敬之信或者不信,古寧遠都說的信誓旦旦。魏敬之冷眼旁觀,只看他還有什麼謀劃。
古寧遠起反把魏敬之推出去,目的就是犧牲他的性命的。但他沒想到,魏敬之手上竟然收集了他一系列的證據,還有那些暗地裡已經向古寧遠靠攏之人的名單。
魏敬之就是憑著這些東西,順利地進入了御書房,見到了文帝。
文帝並不如他想像中的那麼挺拔雄壯。文帝年輕時征戰過戰場,一路拼殺出來的官績,是以年輕時身體受傷虧空,如今不過才不惑之年,看起來十分蒼老。
魏敬之沒有浪費時間,直接拋出十三年前的舊事,要一個說法。他雖然單膝跪著,但卻沒有低頭,因為他要看清,文帝臉上一絲一毫的表情。
聽了他這話,文帝背著手,並沒有被侵犯或者被逼迫的焦慮,臉色平靜,他眯著眼認真辨認了許久,才開口:“你長得跟你父親有幾分相像。”
一句話,竟然讓魏敬之紅了眼眶。
文帝說:“你父親本名魏毅,是世襲了繡衣刺史的官職,這麼多年一直在邊疆,朕從未忘記過你……們。”
魏敬之問:“十三年前,父親收到密信攜我們回益州,金魚符為證,若不是……聖上,那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又是誰要迫害繡衣御史?”
文帝從案桌後緩步走出來,站到他面前,“想必你也聽過寧王父親的舊事吧,就是我那兄長,十三年前盜竊了金魚符,殘害繡衣御史,想推卸於我,逼我父王廢了我這太子一位。邪不壓正,此事你們信也罷,不信也罷,我坐上這龍椅近十餘年,自認為問心無愧……”
說到這裡,文帝嘆氣,“唯獨心懷愧疚的,就是十三年前因我而死的這一批繡衣們,皇室爭權某位再正常不過,但……偏偏不該引霍給你們。哼……古寧遠這個人,倒跟他父王一樣,賊心不死,覬覦不該覬覦的東西,如今你被他所騙,也只會枉死。”
魏敬之問道;“那聖上十三年來不聞不問,這便是您說的於心有愧嗎?地下枉死的英魂難道就白白成為你們爭權斗勢的物品嗎?”他這話問的毫不客氣。
魏敬之毫不意外這個結果,但他需要一個放下的契機。
“十三年前,朕登基後已經廢除了這一職位,也算是慰問百餘人的英魂吧。我知道你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在追求下去,當年僥倖逃過一劫的人命,難道也要白白桑送嗎?或者你覺得,站在我這個位置,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我記得百餘人每一個人的名字和畫像,他們為國犧牲,朕心裡記得他們!”
是啊,魏敬之無法可說,魏父魏母選擇這條路的時候就預料到了這個結局,他們甚至想好了,早晚有一日要為國犧牲,連魏敬之的後路都鋪好了。
不過是誰都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方式犧牲,魏敬之執念的,也不過是這一點,他們的犧牲並沒有達到最大的價值,沒有人銘記他們,沒有人緬懷他們。
可今日,文帝說他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和畫像。魏敬之眼眶通紅,卻笑出了聲。
他實在不能苟同這種說法,但為人臣子,又能如何呢?他接不接受,此事都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十三年前文帝的處理辦法,已經註定了此事,終將被隱沒。
魏敬之從衣袖裡拿出幾張紙,“草民要跟聖上做個交易了。”他反攻了古寧遠所有的計劃,成功地逆轉了形勢,也脫身而去。
離開前,文帝要挽留於他,補償他,魏敬之拒絕了。他沒辦法指責文帝,畢竟作為君主,他治世安世,這繁華盛世,他是那個主宰者。
魏敬之只是沒辦法接受作為一個普通人,看到這麼不公平的一幕。
何其不公!又何其無用!
楚瑜聽他說完,沉默半響,動了動把人反抱進懷裡,“摸摸我們敬之,我知道你可能很難接受他這種說法。其實……你可以換個角度去想,每個人處在不同的位置,都肩負著不同的責任,也有不一樣的難處。我們不體諒他,但是我們沒辦法反抗他。
況且,十三年前,那是權位之爭,父親母親也在中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許方式太過……慘烈,但他們依舊是我們心中的英雄,被我們銘記在心。也許,這也是每個英雄不同的命運。”
楚瑜非常理解魏敬之,也非常理解文帝,但作為魏敬之的親人,她再理解文帝,也是心有微詞的。
只是她不能表露出來,因為她不能倒,她要支撐著魏敬之,邁過這個坎,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