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鄧析倒是雲淡風輕,受了委屈後,卻笑了笑沒有說話。他事先已經接到了趙侯打的招呼,二人對這次的事心照不宣,趙無恤還暗示鄧析,可以稱病,讓其他理官來主持審理。

  然而鄧析卻硬著頭皮,坐到了主審官的席位上,承擔了這次的怨望……

  「我老了,壽命也不知道還有五年還是十年,此事之後,也差不多就該摘下獬豸冠,告老還鄉,受一點怨恨算什麼?倒是年輕人還大有希望,不該受此委屈,《趙律》,還有待汝等去完善修補,國法,還有待汝等去維持發揚……」

  其實,鄧析比天真的西門豹更加清楚,這已經不是趙無恤第一次干涉司法了。早在十多年前,鄧析在趙氏草創律法的時候,趙無恤就暗示他,對齊國公子陽生進行公審,臨時追加條款,對陽生施加重典,處以腰斬!

  而過了一些年,等到石乞、眉間赤二人殺晉國太子時,趙無恤卻又以趙氏之法不能管到整個晉國為由,阻止鄧析等人涉入此事,眉間赤被輕描淡寫地放到軍中,沒幾年又回來了,還做了趙無恤的身邊那個神秘組織「黑衣」的首領,對趙侯死心塌地。

  從那個時候起,鄧析就有些明白了,雖然趙侯將律法和大理寺的地位拔得很高,遠遠比周代的大司寇要強。但歸根結底,整個法律系統,包括這部《趙律》,依然只是強大君權的附庸,國君的意志,能左右律法……

  法律系統的理官們,依然是統治的工具,不是統治本身,只要國君需要,他們隨時會被提出來,作為百姓眼中的「酷吏」,替君主的決定背鍋受過……

  這次判決,鄧析在趙無恤的支持下頂住壓力,維護了國法的嚴肅性,同時讓「復仇不犯法」這種自古以來極為正常的事自此一去不復返。但隨著趙無恤的一紙特赦,國君和太子倒是做了好人,卻讓鄧析成了百姓眼中的壞人,集天下之惡於一身的滋味,不好受啊……

  「誰讓吾等是君上的臣子呢?」

  鄧析是名法之學創始人,但他不是那種為了法律的公正,能夠與國君對著幹的強項令,這口鍋,他只能背。因為律法在這個時代,是極其脆弱的幼苗,在趙侯羽翼之下方能成長,一旦沒了趙氏支持,只怕會被巨大的輿情和頑固的禮制摧垮。為了讓律法能夠延續,一些委屈和不公,鄧析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視法本身為君權附庸,這是春秋戰國法家的核心思想,法是用來限制臣、民的,卻唯獨不是用來限制君主的,反而是用來加強君權的,這與後世的立憲修法差距極大。

  不僅自己背鍋,鄧析還苦口婆心迪地告誡後輩道:「西門豹,汝記住,赫赫君權之下,均為螻蟻……吾等能做的,就是接受詔書,履行君上之意志,同意伍封特赦。同時下來後亡羊補牢,完善律法里的條文,好讓日後相同的事不會再發生,再有人私人復仇,律法絕不寬恕!」

  西門豹頷首之後,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等到他送鄧析返回居所時,街上有許多百姓依然在津津樂道地說著國君下達特赦令的事,人人皆視趙侯為聖君,視伍封一案為沉冤昭雪,但也認識到了,私下復仇只怕是真的會吃官司的,下一個犯事的,可不要指望君上的特赦,唯獨對「酷吏」,卻是一句好話都沒有。

  在馬車上的西門豹聽得憤懣不已,他咬牙切齒許久,突然對鄧析脫口而出道:「大理,若是,若是有朝一日,律法能夠限制到國君,讓國君也不能濫用特赦之權就好了!」

  PS:唐代開元年間的張瑝、張琇兄弟復仇殺人案里,也是因為《唐律》沒有管復仇的專屬條文,所以只能用類似的「絕時殺人」,判處「故殺」的罪名,當時唐朝朝野也對這件事展開了劇烈的爭辯,最後唐玄宗選擇了處死兄弟二人,但民間依然對他們充滿同情,律法已經進步一千年的唐代尚且如此,就可想漢代、先秦的情況了。

  第1176章 似是故人來

  馬車上,西門豹一咬牙,突然對鄧析說道:

  「大理,若是,若是有朝一日,律法能夠限制到國君,讓國君也不能濫用特赦之權就好了!」

  西門豹剛說完這話,就發覺馬車裡的氣氛不太對勁,鄧析沒有回應,只是死死盯著他看,反應過來後一把捂住了西門豹的嘴,然後掀開四輪馬車前的帷幕去看車夫作何反應。

  見御者依然自顧自地駕著車,仿佛什麼都沒聽見,鄧析這才鬆了口氣,回頭,揪著西門豹的衣襟,壓低了聲音喝令道:「孺子,你可知自己在說什麼?」

  鄧析一改溫和為嚴厲,這讓西門豹吃驚不小,此刻回想方才自己口不擇言說出的話,也不由冷汗直冒,只能訥訥地說道:「小子,小子……」

  鄧析卻已經對他教訓開了:「老朽本以為你年少聰慧,應該懂得何為趙法的實質,看來還是不懂,今日老朽便要好好教教你!」

  「老朽年輕時候在鄭國作訟師,因覺得子產之法有缺陷,故而寫了一部《竹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在鄭國流傳,然而卻被鄭國執政所拘捕,陷於牢獄,差點就被殺了!由此可知,若無君主支持,即便是善法,也難以推行。」

  「來到趙氏後,有了君侯的維護,老朽這才能不用顧忌外面的禮制壓力,專心鑽研名法之學,考趙地風俗,制定了《趙律》。這部《趙律》,既是吾等的心血,更是君侯意志的體現。君侯授權吾等編寫成文,設置在官府里,進而公布到民眾中去,若無君侯支持,無郡吏執行推廣,無兵卒對違法之事加以鎮壓,法便是一張空文!就像如今在楚、秦等國發生的事一樣,因為為政者對法一知半解,貴人和百姓對法充滿敵視,白公勝與大庶長想要推行新法,卻舉步維艱。吾等能生於趙國,在君侯庇護下做事,這是莫大的幸運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