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中山的女子……那也是妙不可言,鮮虞人吸納了一部分長狄,又與晉人混血,所以很多女人都身高體長,皮膚白皙,而且風格大膽開放,穿著短衣,公然在大街上鳴著瑟,跳著跕屣舞,不少趙軍里的單身漢進入中山後,眼睛都看直了。

  所以趙無恤會留下不少趙軍,在中山屯墾駐守,融入當地。有進就有出,一些鮮虞貴族將整族地強行遷走,去充實趙國的別處空地,削弱他們的力量。

  「不過為了避免鮮虞人思念故國,中山之名是不能用了。」

  趙無恤沉吟良久後決定,墮毀中山社稷後,將整個中山國都變成趙國的一個郡:真定郡!其下轄的地區南部主要設置成縣,北部可以分割開來,作為領地賞賜給有功之臣。

  征服必然伴隨著暴虐和殺戮,儘管趙無恤親自嚴明軍紀,但顧邑里依然時不時有人入室搶劫發生,滅國戰爭雖然結束,但零星的流血衝突一直在城邑里迴蕩。

  在勸誡趙無恤無果後,東郭先生一直沉默地跟著趙無恤的中軍,這一日,他看著城內那些難以根絕的暴行嘆息道:「君侯啊,這就是伐國滅國的後果,中山人死了數以萬計,趙軍也傷亡數千,如今慘叫哀鳴更是不絕於耳,這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當初君侯說,之所以要攻滅中山,是為了剷除後患,好讓諸夏的力量能統一在君侯手中,面對新的大敵,小人愚鈍,還是不懂君侯所謂的大敵何在?」

  東郭先生雖然見多識廣,卻也不解趙無恤的意思,當時趙無恤說:「待寡人滅中山之後,先生自然知曉。」如今中山已滅,也是時候挑明這件事了吧?

  二人正站在顧邑最高的台子上,趙無恤沉默地,望向平原盆地盡頭,那片綿延的群山,這裡是太行山的余脈,後世被叫做「定州」的地方。

  「先生,你的目光應當跳出九州之外。在中山國的北方,是代郡和燕國,而在燕代之北千里處,是連綿不絕的草原,古人稱之為『胡貉之地』。」

  在那裡,有一片風暴正在匯聚,一個可以說是由趙無恤間接造就的敵人,已經提前百多年上線了……

  「是胡人,胡人就是寡人所說的新敵。」

  「胡人?」東郭先生愕然,這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名稱,聽起來,比戎狄還要野蠻。

  「兩個月前,寡人得到代郡和燕國同時急報,說一支燕山之北的東胡部落,藉助流入塞外的馬鐙馬鞍等物,乘著中原鏖戰時強盛起來。那位東胡酋首降服東胡各部,使其並為一部,如今已有引弓騎馬之士萬餘,其野心勃勃,開始大肆兼併草原上的部落,進入燕國邊境劫掠,甚至威脅到了代郡的安全……」

  「如果說鮮虞人是可以被馴化的狼,那東胡,則是更加兇殘的豺。是故,中原必須統一於寡人之手,如此才能不分心內鬥,與那些不能被華夏同化的新敵人,開始一場戰爭。」

  這是一場始於千年之前,終於兩千年後的漫長戰爭,遊牧者與農耕者世世代代的恩怨仇殺!

  趙無恤從未如此嚴肅過:「否則,數十年後,犬戎破鎬、豐,山戎破燕,赤狄亡邢、衛的往事,只怕又要重演了!」

  第1133章 東胡

  東胡,對於這個草原上的部族,趙無恤唯一的了解是來自於後世記載,以及代郡邊報文書的隻言片語。

  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分布在遼河支流西拉木倫河以南(赤峰)。赤峰地區曾經孕育了輝煌的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然而在公元前兩千到一千年的氣候變化中,這裡漸漸不再適合農耕,農牧分界線開始出現。於是夏家店下層文化被夏家店上層文化取代,東胡,這個或土著,或外來的人群的生活方式從農耕為主變成畜牧為主,他們應當是東亞最早的一批遊牧者之一。

  從典籍里,中原對東胡的記載也很早,早到商周之際,召公北征燕、毫之後,就有東胡部落向周朝進貢過「黃羆」。不過當時,東胡與諸夏之間還隔著一個山戎,齊桓公北伐破山戎後,東胡部眾繁衍,才逐漸南下進入山戎故地,也就是遼西地區,開始與燕國做鄰居,向西,東胡的部落也追逐水草遷徙,靠近了代北。

  雖然分布範圍比較廣泛,但東胡依然是一個分裂鬆散的部族,雖然同源,卻各自為政,數十個部落散布在廣袤的燕、代之北,與代、屠何為敵。趙氏攻滅代國之戰前,虞喜與猗頓前去刺探軍情,曾經遇到過一支東胡的小部落,還爆發了一場衝突。

  從那些有限的情報里,趙無恤知道,東胡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以畜牧為生,逐水草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他們用氈帳作為房屋,門向東開朝著太陽。他們吃肉食,喝奶酪,用鳥獸的毛製作衣服。他們輕視年老的人,重視年輕人,幾乎每個男孩還沒長大就能騎馬開弓,射獵飛禽走獸獲取食物。

  東胡雖然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能夠鑄造簡單的兵刃和器皿,但其體制依然很原始,最基本的單位是邑落,數十人到百人不等。邑落首領並不世代繼承,誰最勇猛強健,並能夠決斷格鬥爭訟等事,就會被族人推選為邑落首領。每個邑落各有自己的小首領,數十個有血緣關係的邑落又結成一個部落,再推選出一位大首領。所以東胡部落人口常常多達數千,靠著血緣紐帶,聽從大首領號令,占據一片百餘里的草場,與其他部落之間有「甌脫之地」相隔,往來並不頻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