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東郭先生是個很有學識的人,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跟他繞邏輯是自取其辱,趙無恤便單刀直入地說道:「古人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中山乃鮮虞白狄所建,戎狄豺狼也。如今就算中山國蜷縮起四肢,弓起背埋起下巴,像蛾蛹一樣曲身,以此求得趙國的憐憫。但狼就是狼,等危機過後,中山必然反撲,往趙國的心腹之地狠狠捅上一刀!」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對於距離首都鄴城才三百里的中山國,一貫多疑的趙無恤是不會允許他們作為獨立的政權存在下去的!

  東郭先生卻不死心,苦口婆心地勸誡道:「但是君侯,諸侯用夷禮,則夷之;戎狄用夏禮,則應華夏之,鮮虞人進入河北已百餘年,沐浴華夏之風,建國曰中山,處處效仿趙國,中山爪牙變鈍,尾巴捲曲,已經不是狼了,而是被拴在諸夏門邊的一條家犬……」

  他數次從齊國進入中山,見證了這個戎狄之邦的變化。剛剛遷來時,白狄人以畜牧為主,三尺高堂為室,房草不剪,采椽不刮、披髮吃半生的肉,語言與諸夏不通。然而僅僅過了一百年,中山國建立後,鮮虞人,尤其是上層貴族在風俗、文化、飲食習慣上,都在拼命向中原靠攏。

  鮮虞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一切史詩、記錄、文書都用華夏篆字,隨著大量中原百姓的遷入,國內會說夏言的人越來越多,中山話已經與東陽方言越來越近似。

  中山的建築、機構,無不是模仿趙國,宮廷里整套編鐘、編磬,也儼然把自己當做華夏諸侯,據說中山的公室還接納了幾位孔子的弟子冉雍、宓不齊,請他們為中山貴族教授詩、書,同時推動一個大計劃:東郭先生親眼看見過一個中山子的銅器銘文,銘文里大談天命、忠、孝、仁、義、禮、信等,同時通過種種編造的傳說,證明中山其實不是戎狄,而是姬姓、子姓的殷周后裔……

  東郭先生覺得這是好現象,中山人所做的努力,不能因為趙侯一句「戎狄豺狼」而徹底否定!

  他再拜懇求道:「縱然中山有罪,其百姓何辜?滅其社稷,夷為郡縣,鮮虞人必然怨怒而反抗,反而將戎狄效仿華夏的勢頭中斷了。君侯莫不如順勢同意中山的求和,昔商湯釋鳥而得天下,隨侯救蛇而獲寶珠,鳥蛇尚且不如狼有靈性,若是趙侯讓其苟延殘喘,中山國敢不效鳥蛇之誠!」

  東郭先生言罷,趙無恤默然良久,才道:「先生,你當真不是中山國的說客?」

  東郭先生雖然瘦巴巴的,卻也有士的尊嚴,他挺起了胸膛,發誓道:「如有欺瞞,願受萬刃加身!」

  趙無恤嘿然,若真如他所言,那這東郭先生這種多管閒事的風格,還真和戰國時期到處滅火的墨家相似,義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矣?

  不過,他也已經聽出來了東郭先生言中未盡之意……

  「寡人當真不信,世上會有無私無利之人。先生今日前來,只怕不單單是想要為中山求情吧?」

  見東郭先生面有躊躇,趙無恤知道自己猜中了,不由笑道:「先生方才之言雖然有理有據,但尚不能讓寡人答應不征伐中山國。如今大雨未停,大軍不行,與其在此虛耗時光,先生不如將心裡所藏的話坦然相告,也許就能說服寡人……」

  東郭先生嘆息一聲,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索性坦言道:「雖然小人愚鈍閉塞,卻也聽說過一句童謠,濟水畔、黃池上,侯非侯,王非王……」

  「黃池之會後,趙侯已從周王處獲得了號令天下的斧鉞,五伯九侯,無不景從。趙侯已經得到了想要的名實,但這斧鉞要如何使用?卻有商榷之處,如今趙國定軍爵,上首功,兼併魯、衛,存的是以兵威征服諸侯,化為郡縣的心思。此舉雖然簡單,卻略顯粗暴,諸侯定然不會束手就擒,故而這平天下之路,必然滿是荊棘,也不知還要打多少仗,死多少人。故而小人覺得,趙侯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選……」

  「何路?」

  「以斧鉞威人而不殺人,存滅繼絕,弭諸侯之兵,息九州之亂,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倘若如此,趙侯仁義之師,不費兵戈而天下歸服!」

  PS:東郭先生故事的原型是明人的《中山狼傳》,故事裡追逐中山狼的正是趙簡子趙鞅,這件事時隔千年,也不知明人有何依據。寓言裡又說東郭先生是「墨者」,不過這時候墨子才剛出生,所以不可相信。不過小說就不用考慮那麼多,劇情需要,就把東郭先生拿來用用,把他當做一個不是墨家,思想卻先於墨家的春秋士人吧,故參考墨家的《貴義》《非攻》《兼愛》諸篇,給東郭先生加上了一點弭兵、好義的色彩。

  第1132章 中山已滅

  PS:根據《鮮虞中山國史》里引《世本》「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居靈壽」,可知直到第一次滅國後,中山國的都城依然是顧而非靈壽,這是一處錯誤。另外毛寶放龜是晉代的事情,《中山狼傳》錯引,七月這裡按照原文,沒有細查,又錯了一次,都已更正,謝謝讀者們的提醒。

  ……

  外面依然淫雨霏霏,而帳內,東郭先生說的話,趙無恤總結下來,無非就三點:弭兵、兼愛、非攻,想不到在墨子之前,墨家思想就已經萌芽了……

  不過,東郭先生對趙國,乃至於諸夏未來的設想,倒是很有意思。他的思想,有點後世墨家的雛形,又受老子學說影響,本質是追求和平共處,但是又知道趙國獨大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