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竟連孔子的得意弟子子張,也已經在子貢的引薦下請求拜見,不過趙無恤對歷史上沒有太大名氣的子張,倒也沒有太在意,但依然待之以禮,邀請他去臨漳學宮參觀,子張自然無不應允。

  有聚必有散,盟會已經圓滿結束,這之後,便是天子、諸侯陸續離開黃池,趙無恤送了周王和大國諸侯遠去又歸來,黃池便清淨了不少,只剩下趙國的子弟、群臣了。

  一月七日這一天,趙無恤特地讓相邦董安於、大司馬郵無正,張孟談,以及他的兩位族弟趙伊、趙廣德,還有長子趙操來到殿上,季嬴也抱著年幼的趙偃坐在他身邊。

  在座的都是趙氏的老臣,或者血親宗族,趙無恤也就打開天窗說亮話。

  「前幾日,寡人在殿內賦詩,以周公自比,這並不是隨口說說……」

  他轉而問已經十四歲,漸漸有成人模樣的長子趙操:「汝乃魯卿,掌周公之國,應當知道,周公東征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趙操連忙答道:「周公平管蔡武庚之亂後,念二叔之不弔,故而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其中姬姓就有五十三。」

  「不錯。」趙無恤頷首道:「如今趙國形勢,與周初極為相似,諸侯咸服,許多城邑也劃歸趙國。但東方、海岱、淮夷依然有些不寧,這種不寧並非來自敵國,而是因為各地距離趙國太遠,千里相隔,設置郡縣,郡守縣令攜官印上任,卻遲遲不能將當地人編戶齊民,難以維系統治,若是派遣大軍進駐,錢糧又消耗太大。」

  他話語一頓,掃了殿內眾人,尤其是趙伊和趙廣德一眼,笑道:「故寡人有意效仿周公,封建子弟,為趙國守邊外飛地!」

  第1118章 封建子弟

  黃池邑內大興盟會,烏煙瘴氣喧囂塵上。這場大戲在吹拉彈唱十餘日後終於消停了,邑外的濟水河邊,隨著諸侯車船的遠去,再度恢復了一片寧靜盎然。

  這一日午後,天氣清爽怡人,一位常服單衣的青年士人手持釣竿,坐在水邊一堆雜草亂石堆里。他似是在釣魚,時不時手腕輕輕一抖,水裡的魚餌也跟著動,過了一會,浮在水面那鵝毛管制成的魚漂便一沉一沉的,似是有魚上鉤。

  但士人似乎不為魚而來,對此無動於衷,依然閉著眼睛像是睡著了,就這麼一動不動地靜靜坐著,以至於瘦小的蜻蜓也將他當做泥塑木雕,放肆地飛到青色的幘巾上停歇。

  「子輿,子輿!」直到岸上響起一陣呼喚,蜻蜓才驚慌地飛離,青年也才睜開眼睛,收了釣竿,那竿上的鉤,居然是直的……

  「子輿,原來你在這。」來的是位華服少年,十四五歲年紀,與青年十分熟悉。

  他走近後,指著青年的直鉤大笑道:「汝又在此用直鉤釣魚,難道是想學太公望,釣一位周文王上來?」

  青年靦腆地笑了笑,對少年一拜,用很慢很慢的語速說道:「君子不要笑話,參愚魯,不敢與太公望相提並論,而且這世上唯一的明主就在黃池,麾下自有能臣將相,參派不上用場。在此閒坐,只是想正心、誠意、修身而已。」

  青年名叫曾參,魯國東武城人,他的父親正是孔子的大弟子曾點。而來尋他的少年,則是趙侯無恤的長子,魯國幕府大將軍趙操。

  這兩個地位天淵之別的年輕人,又是如何湊到一塊的呢?

  曾參生於周王匄十五年,如今已經二十一歲了,他年少時跟著曾點在中都邑長大,與路過的趙無恤還曾有一面之緣。在中都的那幾年,他開始隨父親學詩書,雖然天資比不上顏回等天才,被認為木訥愚魯,卻十分好學,常伏案苦讀,被孔丘大加稱讚。

  年紀稍大後,曾點跟著孔子週遊諸侯,曾參就留在家中侍奉母親,他躬耕於曲阜郊外,一次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恰巧趙操在魯國群臣陪伴下出遊,見到了這一幕,便讓他上車躲避雨雪。

  當日在車上寥寥幾句話,曾參的質外慧中給趙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孤零零一個人在魯國,也沒有同齡人做朋友,於是往後的宴飲,常召曾參赴會。

  這之後曾點歸國,讓曾參去替自己服侍孔子,曾參從父親而離開魯國,在葉地一呆就是數年,期間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儒學真傳。直到三年前,因為曾點去世,曾參拜別孔子,回鄉守孝,孝期剛結束,趙操便召他做了教授詩書的老師。

  別看曾參年輕,但他在學問造詣上已經不亞於孔子的幾位入室弟子,更難得的是,他因為成長於趙氏統治下的魯國,耳渲目染,有了些不一樣的感觸。他覺得趙無恤在中都說過的「修齊治平」格外親切,於是將其與孔子教授的東西結合,整合成了「八目」,也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這套理論已經從趙無恤個人的志向,被曾參改造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體系。

  這是孔門之學與趙學的首度結合,有趣的是作為趙無恤的兒子,趙操也對這一套趙皮儒骨的理論很感冒,近幾年他好儒學,多半是受曾參的影響。二人的關係亦師亦友,遇到有想不明白的事情,趙操也常會請教曾參,這次黃池之會,他也將曾參帶上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