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現如今呢?」趙無恤似是遺憾地說道:「時過境遷,諸嬴紛紛被異姓滅亡,如今只剩下趙國、秦國和郯國僅存了。」

  郯子鴻連忙討好道:「趙侯立國於冀州,實在是復興嬴姓的壯舉。」

  「不錯。」趙無恤笑道:「嬴雖舊姓,其命惟新。方今天下姬姜將衰,正值我嬴姓復興之際,趙秦郯更應該休戚與共。」

  他也不管郯子鴻答應不答應,直接宣布道:「秦國已是趙國小宗,暫且不論。郯國昔日側身在強雄之間,欲想安邦定國,也十分艱難,有時亦不得不屈從於人,以求自保,故而不得已做了吳國多年附庸。但自此以後,有趙國保護,郯君大可不必向夫差那斷髮文身的蠻夷卑躬屈膝了!」

  就這麼稀里糊塗地,郯子鴻就在這個營帳里與趙無恤簽署了一個盟約:郯國脫離吳國,從此以後作為趙的屬國,受趙保護,同時也會在這場戰爭里,將郯國對趙軍開放,郯人竭盡全力協助趙軍伐吳!

  在盟約上重重按上的自己的國君之印後,郯子鴻被請出大帳,去為他準備的行營里休息。趙無恤暫時不肯放他歸國,而是請他能將郯國保留的古禮對趙國的禮官細細分說,好為趙國日後將周禮與少昊古禮相結合做準備。

  郯子鴻悵然若失地走出來,面對陽光,才略微清醒了一點。這幾日的一切依舊似在夢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郯國的命運,已經被趙無恤從吳國手裡奪取,而郯子鴻卻不知道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郯子鴻離開後,趙無恤也卸下了在他面前的親和,對旁邊的子夏冷笑道:「夫差還真以為孤與他一般,是會被百牢虛名弄糊塗的愚人,徐州相王,看似誘人,實則是要將寡人架在火上烤啊!」

  第1073章 江淮藩籬

  徐州相王,趙無恤料定自大的夫差肯定想不出這主意,這一招不知是他哪位臣子出的計策,著實陰毒。就趙無恤所知,後世好幾位霸主都在這招面前栽了跟頭。

  比如魏惠王時魏國空前強大,打得周邊鄰國紛紛討饒,於是秦國商鞅便故意逢迎,讓魏惠王志得意滿,不顧魏國嚴峻的戰略形勢,召集泗上小國,自立為王,開了戰國諸侯稱王的先河。於是魏國捅了馬蜂窩,不到十年,就從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下來,魏惠王晚年只能悽慘地對孟子說:「晉國(魏國),天下莫強焉,子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

  隨後魏惠王又把相同的招數用在打敗了他的齊威王身上,與田嬰齊在徐州相王,一向英明的齊威王飄飄然,然而卻惹得楚威王大怒,發兵伐齊,齊國一路敗退,只得求和……

  幾十年後,齊威王的孫子齊閔王又重複了祖父的故事,與秦國相互承認為「東西二帝」,自然也引了一堆仇恨,加上悍然滅亡宋國,就導致了後來的五國伐齊,齊軍大敗,齊國七十二城僅剩兩座,齊王身死,為天下笑……

  子夏深知稱王對於一位即將稱霸中原的諸侯而言誘惑極大,但趙無恤卻和他們不一樣,他雖然對周天子一點尊敬都談不上,起家以來也踐踏了不知多少周禮,但唯獨這條底線從未突破,因為他深知「廣積糧,緩稱王」的好處。

  故而對「彭城相王」的邀請,趙無恤不為所動,吳越和楚國的稱王,雖然乍一看很霸道,實際上也只是關上門自己玩罷了,趙無恤的目標,是在整個華夏圈子裡獨一無二的王,天子!而不是一個蠻夷之君的虛名,再說了,誰樂意與夫差平分秋色?

  但他也沒斷然拒絕,而是將計就計。吳國人打算借和談伺機從水路撤離,趙無恤也與他們虛以委蛇,同時派遣虞喜和趙廣德率部襲擊了吳軍的後方……

  此時此刻,無恤再度審視地圖,既然郯國歸附,邳國也攻下,趙軍已經扼住了泗水的咽喉!

  首先是郯國,其處於山東與江淮之間,東向大海、南面徐國、北控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早在西周時就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周昭王曾從這裡進攻徐國,楚莊王也曾派兵從這裡討伐莒國。到了近百年來,郯國更是吳國人北上爭奪魯泗的跳板。也是吳國的主力都集中到宋國來了,這才給了趙軍可乘之機,一舉拿下郯國。

  至於邳國,這是一個姒姓小邦,是薛國的親族,原本是一國,後來經過遷徙一分為二。邳國國力比郯國略強,但是已經吳化,對吳國死心塌地,更有兩千吳兵駐守。無奈守軍壓根沒料到,趙軍虞喜部,鄒國趙廣德竟然會在趙無恤授意下,繞道東魯突然襲來,只花了兩天時間邳國便宣告滅亡。

  比起郯國來,邳國更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爭奪邳國的計策,也是孫武的建議,他讓伍封轉述趙無恤:「為將者用兵有三患,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這就是所謂的縻軍,吳軍不顧後方冒進彭城,已經是一支縻軍,君侯大可在徐泗之間將其殲滅。」

  「泗上北接中原,南通吳國,正是魯、宋、吳、東夷之要衝,君侯與夫差南北爭雄,必先爭泗上。而若要爭奪泗上,邳國又是重中之重,此地扼守沂水、泗水交匯,乃舟車之會。對於北方而言,是進取南方的必經之地,對於南方而言,此處又是江淮的藩籬咽喉。君侯若能從魯國襲擊邳城,奪取此地,不但可以讓宋國的吳軍退無可退,更能進一步南下淮北、淮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