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這句話的時候,趙無恤是打算等到秋高馬肥,糧食堆滿倉稟後再出征泗上的,他讓河間、衛國、商丘、魯國等地保持防禦狀態,只派遣少量部隊過境騷擾敵國春耕即可。

  然而樹欲寧而風不止,三月底,有消息從東方傳來:琅琊水師被齊吳舟師擊敗了,一時間,滿朝震動……

  「自君上執掌趙氏起,十年來從未有此大敗!」

  未央宮含元殿上,朝臣們一早就議論紛紛,所有話題都集中在琅琊海戰上。的確,趙國建立的過程里,趙軍雖然無歲不戰,但大仗基本都贏下了,偶爾有小敗,如田賁攻秦冒進被擊退,也無礙大局。

  然而這次卻不一樣,幾年前趙無恤力排眾議,用琅琊鹽稅以重金打造了琅琊水師,擁有在海上看似無敵的巨大樓船,他親自命名其為「玄鳥」號。然而被寄予厚望的徐承卻在家門口一敗塗地,船隻損失大半,只能退回港口龜縮,向國內告急。

  好在玄鳥號沒被擊沉,不然國內少不了會有人認為「此戰不祥」,勸阻趙無恤與吳齊開戰了。

  「徐承喪師,此乃趙國之恥!」

  總體看來,朝中還是以主戰派居多的,只是百戰百勝慣了的趙國朝臣將吏們一時間接受不了這次戰敗,紛紛提出,要嚴懲徐承。

  琅琊水師可以說是趙無恤一意孤行建立的,如今趙國立國後第一戰就敗了,實在是有些丟面子,但身為君侯者,就算是錯了也不能輕易承認,何況趙無恤認為自己的未雨綢繆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執行、時機等種種因素導致了失敗。

  在自述里,徐承承認了是他貿然出擊導致了被齊吳舟師夾擊,他這次註定要背鍋。但以一支新興水師大戰兩個水上強國,還能惜敗而退,已經實屬不易了,他有罪,但罪不至死,趙無恤可不想做殺了蔡瑁後發現水師無人可用的曹孟德……

  見有人甚至提出應該殺徐承以儆效尤時,他有些不快地說道:「如今就算殺了徐承,琅琊之敗也不能改變,要緊的是趙國當如何應對。更何況,徐承退守琅琊孤城,左右無援,寡人縱然要殺他,也得先解除敵軍包圍才行。」

  現在的情況是,琅琊舟師已經退回港口,依靠投石機等岸防器械阻止敵船登岸。琅琊防守嚴密,齊國吳國的船隻在海戰里也有損傷,船上也沒有運太多兵卒,故而在簽訂一份《海上之盟》後,沒有強攻琅琊,而是在莒國其餘海岸登陸,其意圖是配合東萊齊軍,反攻莒國!

  琅琊之敗後,莒國已經是一團亂相:對淪為趙氏傀儡一直不滿的莒子狅在一些大夫的支持下,試圖在莒城起兵迎接齊吳軍隊,結果卻被其餘一些被趙國扶持的大夫,聯合在莒國駐紮的國、高、晏三家擊敗驅逐,莒子逃往莒國北部投靠齊軍,公然與趙國決裂,號召莒國人驅逐侵略者,恢復他們己姓公室的統治。

  至消息傳來時,莒國已經和宋國一樣分裂成兩個部分:西部以莒城為中心的山地丘陵在國、高、晏三家控制下,東部的沿海地區則被齊、吳占領,只剩下孤城琅琊還在徐承手中,但也被包圍起來,搖搖欲墜。

  含元殿上,一塊巨大的諸侯方輿圖被展開,侍中子夏指著東方對群臣說道:「莒國形勢,其實均等的,國、高、晏三家軍隊有萬五千人之多,過去一直在莒國駐留,以威脅齊國東部。齊、吳和莒子在莒國的兵卒也不會超出兩萬人……只是,琅琊城被從海陸兩面包圍,岌岌可危。」

  於是接下來的議題,便集中到了「是否要讓魯國發兵救琅琊」上了。

  眾說紛辭間,一直以來都負責東方戰事的大司馬郵無正卻道:「臣反對發重兵救莒!」

  此言擲地有聲,趙無恤頷首:「大司馬說說看。」

  眾人紛紛噤聲,凝神細聽。

  趙國只有一位「元戎」,那就是永鎮三川,享受世卿世祿的韓虎,董安於和郵無正則位列「執圭」,擁有可以世代相傳的鄉邑。郵無正身為大司馬,掌管全國兵馬,他的兒子郵成也位列官大夫,在做上郡司馬,前途無量。不算韓氏的話,郵氏和董氏一樣,儼然成了趙國第一批勛貴。但高處不勝寒,郵無正也要努力證明自己配得上這一地位的。

  於是他侃侃而談道:「君上本欲秋收再南下開戰,然而齊吳醜類已經率先開戰,與前年去年的連橫類似,此戰也將綿延數百里,讓東方諸侯全部捲入。然而在臣看來,莒,疥癬之疾也;齊,肘腋之患也;吳,方為心腹大患!」

  「大司馬所言甚是!」趙無恤拊掌稱讚,郵無正的分析,可謂一陣見血,他也是這麼想的,治病,當然是要從最嚴重的治起。

  莒國的動亂一是因為琅琊水師敗了,二是因為齊國挑唆莒子反抗趙國。而齊國則被趙國及其附庸團團包圍,根本無力與趙無恤對抗,讓陳恆抱有幻想的,歸根結底還是吳王夫差妄圖北上爭霸。

  趙吳之戰,才是這場戰爭的關鍵因素,其餘不論是海戰也好,莒齊也好,都只是這場角牴的陪襯罷了。蛇無頭不行,打了蛇頭,這條蛇也就完了。

  「讓東魯運糧入莒,幫國、高、晏三家穩住局勢。此外河間、衛國、魯國合兵威逼齊境,讓齊人無法南下。寡人將親自率兵去宋國,去泗上,與夫差對決,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只要擊敗了吳國,則莒國之亂自然平息,齊國也成了冢中枯骨,亡無待日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