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主君治下,總比晉侯、魏氏治下要好過。」董安於頭上的銀髮比地上的雪還要白幾分,體態也比幾年前衰老許多,他在太原呆了十多年,將苦寒之地開發成了北國中原,在新一代的人才逐漸長成後,趙無恤終於讓他從太原郡守的任上退下來,這位對趙氏忠心耿耿的老臣,應該有一個體面而舒適的晚年。

  再說了,光大趙氏,列為諸侯,也是這位老者期盼多年的夙願,趙無恤希望能與他攜手見證這一幕。

  感慨完落雪冬梅,二人的談話開始進入正題。

  「國號將是『趙國』。」趙無恤開門見山。

  「如此再好不過。」董安於十分欣慰,作為三朝老臣,他對這個族名有極深的情感。

  而且趙字的含義也不差,董安於對此也有研究,他說道:「趙,有疾行,超騰之義。少昊之時以鳥名官,其下各族也以鳥為族徽,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趙氏之先,應該是玄鳥氏,在少昊的邦國里擔任司分職位……字中的『肖』應是表示玄鳥,並供奉於右邊的神案上,左邊是疾行的人形,以示氏族職能,畢竟無論是費昌、中衍,還是季勝、趙造父,都是替殷周帝王駕車的御者……」

  趙無恤頷首,周代的國名,或以封地,或以族名,「趙」都符合規格,何況這個字擁有久遠的歷史和含義,所以他決定沿用下去。

  加上他雖然名為「代晉」,實際上晉國只是沒了實體,社稷名號依然將在曲沃小城延續下去,把晉的名號拿過來放在自己頭上,名不正言不順,也像個見不得人的賊子似的。

  「我不是賊子,我是鵲占鳩巢的大盜。」趙無恤大笑起來,董安於也笑了,二人笑聲迴蕩在梅花林間。

  「趙國……趙國……」笑夠了之後,董安於念著未來的國號,一時間這位老臣激動莫名。

  他顫顫巍巍地朝著宗廟的方面下拜道:「先君武子,您看到了麼?趙氏大起大落,從諸侯淪為御者附庸,到被封於趙城,為大夫,其後花了數百年,終於做到大國上卿的位置,現如今,趙氏又將列為諸侯,建立趙國,子孫如此光大門楣,趙氏列祖列宗可以安息瞑目了!」

  有風從河上吹拂而過,捲起殘雪與紅梅,讓溫縣上空的厚厚雲層裂開了一個縫隙,有陽光灑下,仿佛是趙鞅在開懷大笑……

  趙無恤拍板定下了國號的同時,溫縣的廳堂內,他的一眾家臣也在各抒己見,商量爵位問題。

  隨著趙氏列為諸侯板上釘釘,家臣們也將水漲船高,加官進爵,所以他們都十分歡喜,趙氏內部反對的聲音是微弱的。

  不過就算在支持者里,也分歧巨大,光是爵位問題,他們已經吵了好幾天了,主要是在爭論趙國究竟當為公還是該為侯。

  「天下諸侯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最貴,主君當為公!」這是勸趙無恤做諸侯的急先鋒石乞在說話,這次事件他可以說居功至偉,先是主導銅鞮宮變,殺了晉國太子,嚇得晉侯午自盡,讓晉國公室衰弱到極點,隨即又去朝歌偽造祥瑞,掘出兩個鼎作為趙氏應該和秦一起列為住後的證據,現如今,他又力主趙氏應該稱公。

  子夏以及熟悉禮制的孔門弟子宰予等則對這個不懂規矩的楚國蠻子嗤之以鼻:「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畿內屬邦稱伯,蠻夷之君稱子,小國采、衛之君稱男,一切都有定數,豈可亂來?」

  按照周禮,公是尊稱,非至貴者不能加也。當年宗周的核心區域在鎬、洛之間,是為王畿,畿內土地封給同姓親貴,這些人同時也仕王為卿士,於是便能稱公——比方說周公、召公、畢公、虢公、虞公等。還有就是繼前朝王者之後的「二王三恪」,最有名的是殷裔宋公,此外還有夏裔杞公(姒姓),前者的爵號一直延續至今,後者則因為用夷禮被削除。

  當然,更多諸侯則被封於畿外的遙遠疆土,起「屏蔽王室」的作用,這些諸侯因為多為軍事封建,如同天子斥候,所以被稱為「侯」,但當其死後也可追稱為「公」,以示優容。所以春秋時代的諸侯,不管國家大小、爵位高低,死後往往全都稱公,比方說齊桓公、晉文公、魯桓公等。

  公侯的爵號最高,其下才是伯。與霸主的稱號「伯長」不同,是畿內封邦的一種,西周時封過曹、吳、鄭等為伯,後來吳國曹國鄭國都遷往王畿之外,但依然延續伯的名號。秦也算是一個畿內封伯,不過隨著王室東遷,才逐漸發展成西土大國,此外東周還有原伯、毛伯等畿內伯,伯比公侯要低級。

  至於子國,一般用於與諸夏有區別的蠻夷之國,楚子,邾子,莒子等,男國十分少見,僅有許國、宿國等寥寥幾個,現在都已消亡殆盡……

  在子夏和孔門弟子們看來,趙氏要想真正列為諸侯,不應該像蠻夷一樣想要什麼封號就伸手索要,而是應該按照一定規矩,否則就跟鄉下來的暴發戶似的,惹人嗤笑。

  趙無恤思慮再三,最終接納了子夏等人的意見。

  「趙國當為侯國,侯衛北疆,雄鎮雍冀,為王室屏蔽戎狄之侵!」

  不過當其夫人樂靈子問起時,趙無恤才吐露了實情:

  「趙公沒有趙侯順口,再說了……」

  他不以為然地一笑:「不管公還是侯,都是暫時的爵號而已,何必太過在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