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個時辰後,數千秦人在營外被殲滅殆盡,趙騎雖然也有一些傷亡,但仍可以將秦國營地包圍起來,輪流休息,不時射箭騷擾。就這樣熬了大半夜,久而久之秦人無論在士氣還是體力上都支撐不住後,數千趙騎才發動了總攻。

  趙騎搬開鹿角,拉倒營牆,從六七個入口殺入營中,四處放火,左衝右突。秦兵驚慌被滋擾了一天一夜,又連續失敗,士氣低落,自相擾亂。一時間趙騎在營內縱橫馳驟,舉火如星,喊聲大震,逢人便殺,子順雖然也帶著親兵做了一定抵抗,但於事無補。

  河西的喊殺聲的大火持續了一夜,等到天明之時,蒲坂一片狼藉的城頭,同樣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的令狐博放眼望去,卻見整個河西秦營已經被燒成了一片白地,黑煙陣陣,秦人或死或傷,剩下的都垂頭喪氣地投向了趙氏,子順也隕歿於亂軍之中,而趙騎傷亡不過千餘,許多還是在夜戰里不小心掉溝里負傷的。

  對岸的保障沒了,現在就算河東的大軍抵達蒲坂,也會被趙騎阻攔無法渡河,而且這支秦軍一敗,秦國在河西再也沒有力量能阻止趙騎攻城略地。

  「河西完了……」令狐博絕望地閉上了眼睛,雖然趙軍的攻勢不溫不火,但蒲坂城的士氣已跌落到了低谷,當今日的太陽再度照常升起時,本來說好了今日抵達的秦魏河東聯軍,卻仍然沒有蹤影……

  令狐博不知道的是,蒲坂以北的趙軍大營里,主帥穆夏也一直在朝東邊眺望,如今敵軍主力遲遲不見,他也露出了一絲遺憾之色。

  「看來上卿打算在蒲坂誘敵決戰的策略,被人看穿了啊……」

  這兩萬趙軍背後,其實尚有兩萬人,這次進攻蒲坂,除了截斷敵人退路外,也是一次圍點打援的嘗試。

  在韓城大戰後的七八天時間裡,穆夏所在的右翼得到了很大增強,河東戰場上十萬趙軍,足足分了他一半,力圖讓右翼獲得更大優勢,將秦魏變成瓮中之鱉。

  穆夏分了一萬人去收降涑水以北的城邑:令狐、解梁,張孟談的老家張城,以及被魏氏推平的知邑。

  他則帶著四萬人進攻蒲坂,然而圍點打援的計劃卻撲了個空,幾天前從安邑倉促撤退的秦魏主力沒來蒲坂,這蒲坂城或許只是個幌子。

  「龍門已斷,河西也即將失守,魏駒和子虎還能去哪呢?」統領弓弩兵的顏高皺眉苦思。

  答案只有一個,他和快就抬起頭,和穆夏異口同聲地說道:「風陵渡!」

  第993章 鳴條

  三天後,安邑城郊。

  初夏的南風從河東平原上吹拂而過,穿過安邑城外的桑樹林,使得綠意正盛的枝條指因風吹而拂動,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

  是為「鳴條」。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縱馬於鳴條之野上,趙無恤感慨良多。

  河東地區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主要發源地,也是這個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都城皆在河東,黃土之下不知掩埋著多少古老的遺蹟,故邁步河東,趙無恤分外能感受到歷史的重量。

  其中安邑這一帶便是夏墟,又被稱為禹城,至今尚有千年前的城垣殘跡。所以在春秋時代,夏朝是正兒八經的信史,是不容置疑的,不必搞什麼夏商周斷代工程來費勁證明。臨漳學宮那邊正在破解夏代留下的一些銘文和甲骨,這些隻言片語一定要好好保存下來流傳後世。

  其中有一條,就是夏的卜官為鳴條之戰的吉凶請示上天,他最終沒有寫下占卜的結果,大概是因為戰場上塵埃落定,或許是這位卜官自己也捲入戰亂里了。

  而且嬴姓趙氏的興起,也與鳴條這地方息息相關。

  傳說嬴姓的始祖伯益生子二人:長子為大廉,開創了鳥俗氏;次子為若木,開創了費氏,他們的部落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在中國的就必須服從於夏後的統治。若木之後不知過了幾代人,傳到其玄孫費昌時,正值夏的末代君主夏桀,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所以許多部落都背叛了他。

  費昌也去夏歸商,憑藉自己家族擅長駕馭馬匹的特長,作為商湯的御者,在鳴條決戰里,幫助商湯大敗夏桀,戰後因商湯「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的承諾,費昌有功受賞,從此嬴姓世代作為殷商的重臣甚至諸侯,極受恩寵。

  只可惜無論夏、商都已經湮滅,宗周秩序也支離破碎,中原提前進入諸侯爭強兼併的時代。而嬴姓的一對子孫趙氏和秦國,竟也在祖先曾奮戰過的河東同室操戈。

  「歷史真是太會開玩笑了。」趙無恤大搖其頭,不理會一些家臣幕僚用商湯伐桀來類比他反攻秦、魏聯軍的阿諛之言,將目光轉向幾里外的安邑城。

  濃煙滾滾,在數里外依然能聞到空氣中的焦臭味,安邑城的大火已經燒了一天一夜。

  魏駒和子虎已經做出不與趙軍糾纏,只管後撤的決定,便果斷撤離,但他們留下斷後的死士在與趙軍攻城部隊拉鋸的過程中,不知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竟在城內放火,火勢在南風助陣下越來越大,最後成了這般模樣。

  直到早上烈火才稍微弱了一點,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就此化為一片廢墟。趙軍後續部隊撲滅火焰後,從這堆焦黑的殘垣斷壁間也找不出什麼有用的東西了,只剩下一些沒有跟魏軍離開的安邑百姓呆呆地看著眼前這一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