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闞止,他曾經是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在歷史上本來是未來的齊卿,讓陳恆也一度為難的對手。隨著慢慢成熟,他已不滿足於在魯國做一個封疆大吏,而是渴望更大的舞台。所以他也跟進勸說趙無恤代晉,甚至還想將趙氏控制的諸侯合併,如此一來,中原幾乎連成一片,闞止也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幹。

  總之這兩人的勸進,都懷有極大的私心……

  趙無恤手底下像他們一樣希望隨著趙氏代晉的雞犬升天的人,不在少數,他這下算是明白為何許多權臣造反是迫不得已了:你能滿足現狀,但你的手下人卻想更進一步,他們的欲望和渴求會成為催促你行動的動力。

  至於子夏……趙無恤沒有看到他的私心,有的只是殷切諫言。

  他誠摯地對趙無恤下拜道:「我認為,主君當以仁義王道取代晉國,而非以詭詐強權取代晉國。」

  子夏反對的不是代晉本身,而是這個時機問題,他不是趙無恤陣營里的「荀彧」。私臣安敢謀於公事?這是春秋的普遍準則,趙氏的家臣絕一般不會對晉侯懷有忠心,因為那是不合規矩的,誰給食祿,就給誰打工,士們很明白事理。

  所以趙無恤讓自己冷靜下來,板著臉對石乞、闞止說道:「汝等這是想將我放到火上烤啊,此事不可再提!」

  子夏說的有道理,代晉是趙無恤孜孜以求的目標,但如何做,何時做,都很有講究。

  何況他更擔心的,是若趙氏突然取代晉國,那魏氏投秦豈不是名正言順了,正在苦苦抵抗秦魏鄭三方進攻的韓氏豈不是要尷尬死了。

  政治不僅需要強兵勁弩,還需要為政者出色的演技,雖然大家心底都清楚自己是什麼貨色,但有些事情是演給國人平民看的,順便也給朋友個台階下。

  對於想要更進一步的權臣而言,在底層民眾面前,他要顯得仁德,信義、虔誠、正直,但同時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當需要改弦易轍的時候,要懂得怎樣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為了維持統治,他必須常常得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乎人倫、違反天道!

  所以,作為一個強卿,要在春秋末期生存,坐大,最終化家為國,就必須擁有靈活的頭腦,隨時根據時勢的轉變而轉變。

  這一點歷史上的陳氏做的很好,沒有公然背離世人所推崇的仁義之道,收買了民心,又有足夠的耐心,代齊的過程水到渠成。所以他們成功取代了齊國,而且雖然手段卑劣,卻沒有被唾棄。

  沐猴而冠並不難,難的是以王道得國,取天下,才是趙無恤對自己苛求的目標……

  故而他需要維持表面的王道,再佐之以霸道雜之!

  ……

  晉侯午的紀年,在二十三年春二月末走到了盡頭,關於國君和太子的死,趙無恤的《告國人書》中是如此解釋的。

  「浩浩昊天,不駿其德,晉廢太子鑿勾結外敵謀反,持兵刃欲奪銅鞮宮,君上勸誡無果,氣怒交加不幸薨落……」

  事情的經過令人震驚,太子不孝,將要被廢黜,於是他狗急跳牆,聯絡秦人、齊人的間諜謀反,想要挾持國君,結果導致了國君的死。

  而且在銅鞮的街坊間,還有一份據說是「國君遺書」的東西流傳了出來,作為佐證。

  全篇都是晉侯午的自述,其中大意是:「寡人見不肖子鑿年幼時粗通六藝,本期冀他成為良嗣,於是立為太子。但是不成想他情性暴戾,一日甚過一日,寡人數次呵責都不奏效,後來和上卿趙無恤商量要廢黜之,上卿認為他年幼無知,但還可以雕琢,以觀後效。」

  「誰想不肖子鑿得寸進尺,反倒仇視起上卿和寡人來,他訓練近侍角牴,私藏兵器圖謀不軌,甚至夜間窺視孤的宮殿,欲穢亂後宮。父子之情已盡,寡人忍無可忍,便下定決心請上卿廢黜之。鑿知曉後,竟賄賂寺人下毒藥謀害孤,寡人中毒吐血三升,得靈鵲醫者所救而未死。」

  「鑿見事情敗露,便聯合秦人齊人,要出兵入宮殺孤。幸而上卿及時知曉,遣兵士擊潰其黨羽,鑿也死於亂軍之中,真是死有餘辜。然而活罪可免,死罪難逃,此小子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應當廢為庶人,此子已喪,便以庶民之禮下葬,以示懲戒……」

  「寡人奄奄一息,特下此詔書,揭露鑿之禽獸面目。」

  他尤其在最後強調:「寡人沖齡繼位,便遭范氏、知氏奸佞所誤,荒廢終日,不理朝政,以至於民不聊生,諸卿混戰,寡人之罪也,死後當定惡諡。幸而趙氏掃清藩籬,還晉國朗朗乾坤,常後悔不能早用趙卿,卻已晚矣……臨終下詔,晉國之政,寡人盡託付上卿主持,擇公子公孫繼位。此外魏氏不滅,晉難未已,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若嗣子可輔,上卿大可輔之;如其不才,上卿亦可自取之!」

  這份所謂的晉侯遺書掀起了軒然大波,晉侯午似乎糊塗了一輩子,到死的時候突然來了個大反轉,對趙無恤頗有周武王臨終託孤的架勢。一般人被突如其來的太子謀反,國君身死弄懵了,聰明人則關注起最後一句話「上卿亦可自取之」所釋放出的信息……

  一時間,上書勸進者如過江之鯽。

  趙無恤卻一副周公坦蕩的架勢,他讓子夏起草文書,宣布自己的悲痛之情:「彼蒼天者,曷其有極?無恤乃晉國上卿,悲痛之餘責無旁貸,當秉承周公之志,迎立新君,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興義兵滅魏氏叛賊,驅逐外敵,以匡扶晉國社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