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子產不信,也沒給他這些東西,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宋、衛、陳、鄭果然都起火了,雖然不是同一天,但鄭人已經對這個巫祝的話信之不疑。那巫祝得意洋洋,又預言,說若是再不用寶器祭祀神明,鄭國還會再次遭災。鄭人都希望子產能遵從,然而子產再度斷然拒絕,汝等知道,他說了句什麼話?」

  在場的有許多學宮士人,就算來的時候是一介白丁,在學宮的石渠閣內浸淫數年後,也成了博學之士,當即有人回應道。

  「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

  「不錯。」趙無恤點了點頭,重複道:「天道悠遠,人道切近,兩不相關。一個看管灶社的小小巫祝哪裡懂得天道?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就算應驗,也只是偶爾說中而已。於是子產沒有給他寶器,鄭國的火患也輕鬆撲滅,也沒有再遭災。」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鄭國之所以救災成功,並不是因為有神靈來替他們禳除,而是子產在災禍面前,將人力的補救做到了極致。火災發生後,他安排宮人們到大火燒不到的地方,並讓大夫子寬、子上巡視祭祀場所以及鄭國的宗廟,讓管理府庫的官員各自堅守崗位,不得擅離職守。司馬、司寇緊隨火道,奮力撲救,分別管理好他們所徵召的徒役,使其不要逃散。之後登記了燒毀的房屋,減免房主的賦稅,並發放木材讓他們重建,尋找有隱患的地區,加以拆除遷移。」

  「如此一來,儘管宋、衛、陳、鄭同時起火,但陳國、衛國君主怠於救災,宋國君主將希望寄託於神靈護佑上,都損失慘重,只有鄭國減輕了損失,很快恢復繁榮。子產治國,雖萬機而不失其理,了不起!」

  眾人點頭稱是,趙上卿很推崇管仲、子產,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之所以開這麼一場動員會,是為了穩定人心,隨著災情在趙氏領地蔓延,已經有一些地方的淫祠有死灰復燃的態勢,甚至還有心懷不滿的公族,知、范、中行隱藏在民間的餘孽宣揚,說之所以遭災,是趙無恤獨擅晉權的罪過。

  面對這些流言蜚語,趙無恤可不打算下台還政於晉侯,他發告示,宣布「非百姓有罪,惟小子無良」,若是趙無恤真的有罪,還請上天降罪一人,不要波及百姓。

  在做足了姿態後,在內部,他則在對鬼神信奉不強的學宮內召開了這場動員會,公然否認天災與所謂「德行」的關係!

  這時候,他就萬分感激子產了,幸好公孫僑已經做足了榜樣,趙無恤不是冒天下大不違的第一人。

  最後,無恤目視眾人道:「故,天災與德行無關,吾等豈能不如前人哉!?」

  「上卿所言有理。」

  看著對他這番話頗為認同的學宮士人們,趙無恤進一步說道:「故而,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他借用後世荀子的話,提出與其一味地迷信上天、屈從於命運,還不如把它當成物來蓄養而控制它,順應它而利用它!

  這是趙無恤想要趙氏之吏、士、民都意識到的一點。

  天道遠,人道彌,蒙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不應該被動地適應自然,也應該主動地改造自然,人定勝天!

  這是此次救災的宗旨,也是趙無恤希望學宮士人們牢牢記住的事情。

  只有抱著這種心態,才能在愚昧和荒莽並存的春秋,開拓出一個偉大的,前所未有的文明來……

  於是就在鄰國諸侯卿大夫日夜祭祀鬼神,被動地等待,以期能感動上蒼早降霖雨時,趙氏卻在「人定勝天」的口號下,發動領地群僚,開始積極地組織救災。

  第935章 人道彌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這口號也就對受過教育的官吏和臨漳學宮的士人們喊喊,對百姓,就算喊破嗓子也是沒用的,後世科學教育幾十年,老頭老太太該迷信還迷信,因為中國人一貫就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見神拜神見佛拜佛,若是發現無用,又會棄之如敝履。不過百姓能糊塗,負責賑災救災的官吏卻不能糊塗,若是趙氏治下有哪個官吏不積極治災,而是整日求神拜鬼,等待他們的不是獎賞,而是撤職查辦。

  將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鬼神身上,還是相信他們的主君能力挽狂瀾,創造奇蹟?

  若真能實現,那虛偽的舊神將坍塌,新的君主崇拜將建立。

  故而,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趙無恤的理論,但趙氏的救災事業,依然以此為基準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邯鄲郡各縣傷於旱情,免除今年租賦,以蘇民力。」這是免稅降稅。

  「長子郡大旱,官府賜百姓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這是官方出面,出借糧食、種子和耕牛農具,希望能幫助百姓渡過災荒,也避免了私下的高利貸。

  而在靠近黃河,受災較輕的河內郡,則要承擔輸糧救災的重任,常平倉里的存糧陸續放出,維持糧價,避免城邑市民崩潰。趙無恤從魯地調撥的糧食也通過衛渠源源不斷進入河內,沿途免不了要分給衛卿趙伊一部分,如今趙衛一家,的衛國在趙氏的行政體系里,和一個郡沒什麼區別。

  除正常賑濟外,在組織度較高的鄴城周邊,還有「加賑」,即根據災情追加的賑濟措施。另外,趙氏也提倡鄉里周濟,民間以什伍里聚為單位進行自救,作為政府賑濟的補充形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