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頷首,他們就喜歡張孟談這一點,雖為晉人,卻積極學習魯國文化,許多方面的造詣甚至勝過了他們這些孔門弟子。更讓人詫異的是,張孟談還能同時兼顧政務,這就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聰慧好學了。

  項橐的父親項國問道:「不知張子今日召吾等前來,所為何事?」

  「的確有事,子有在巡視城防,稍後才能到,吾等便先議一議罷。」

  張孟談讓言偃將譯出的消息分發給在場眾人,他們看了之後,頓時一陣驚喜。

  「將軍果然要回來了!」趙無恤不在,諸吏就像是少了主心骨,早就盼之如盼甘霖。

  張孟談看著眾人欣喜的模樣,又緩緩抽出了第二份信件。

  「將軍回歸曲阜,這是件喜事,但同時送來的還有一份命令。」

  堂內頓時安靜下來,眾人翹首以待。

  「齊國人似乎已察覺到將軍東歸,前些日子嘗試進攻曲阜的兵卒退到了洙泗以西紮營,據斥候所見,他們還在收拾戰利品和輜重,準備撤離。將軍的命令是,曲阜務必配合前鋒,阻擊這批齊軍,拖到大軍抵達為止!」

  堂內一時間沉默了下去,眾人面面相覷,良久後,管周父站起來說道:「張子,魯國腹地足足有四萬齊軍,而且是國夏率領。」

  張孟談點了點頭:「我知道。」

  「在將軍帶了一半人去晉國後,曲阜內只有五千守卒,至多能派四千人出去,四千去進攻四萬,萬一齊人掉頭,可能連半個時辰都堅持不住啊,吾等畢竟不是百戰百勝的將軍……」

  他停下不說了,堂內僚吏們也面露難色,都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也知道。」張孟談起身,理解地笑了笑,在堂中背著手踱了幾步後,突然說道:「一百多年前,國人曹劌曾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國君和世卿大夫對齊軍的長驅直入束手無策,卻是他一個區區國人站了出來,讓魯國化危為安。」

  眾人詫異,不知道張孟談提這陳年往事做什麼。

  「魯國的士從那時候起便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了,可惜,三桓專權,雖然也提拔了小部分士,多半時候仍然是在任人唯親,最後導致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大夫三老濁如泥,將軍司馬怯如雞。魯國日削日剝,屢屢遭外國欺辱,甚至到了召陵之會上,季桓子自求降低身份,與邾、滕並列的程度……」

  不知不覺,堂內眾人捏緊了拳頭,他們多半是和曹劌一樣有理想的士,繼承了一定的知識。年輕時一邊背著「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一邊看著魯國一天比一天沉淪,早沒了周公之國的驕傲,誰又沒憤怒和心痛過?

  「這是魯國的恥辱啊,世卿大夫們不以為恥,但士和國人卻羞於與之為伍!連孔子也說了,為政者斗筲之人,連士都不夠格!二三子可認同此言!?」

  「夫子說的沒錯!朝中的三桓、大夫皆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深受趙無恤影響,對魯國貴族一向不感冒的公西赤第一個附和。

  張孟談露出了一絲笑容:「可現在呢?魯國又重新站起來了,多次挫敗齊國的侵略,甚至制霸泗上,尊王攘夷,一掃百年積貧積弱。」

  「敢問,是誰讓魯國有了今日中興?」

  「是趙將軍!」這一次,眾人異口同聲,他們再出國時便能驕傲地自稱魯人,卻不會有人膽敢小覷了,只因為魯國大將軍的寶劍,夠厲!

  「而且,二三子是否已經發覺,今日在座的眾人里,全都是從士或國人一級一級升上來的,並沒有誰是卿或大夫出身,是蔭父祖之爵,卻都已經身居高位,掌管著原本屬於卿大夫的職權。」

  眾人一愣,想了想後,的確是這樣,不知不覺間,三桓倒台了,幕府架空了國君和原本的魯國朝廷,大夫們也被排擠出決策圈。士悄然取代了他們的地位,成為執國命者。

  「是將軍刻意造就了這種局勢,知道他稱這種情況稱作什麼麼?」

  不待眾人思索完畢,張孟談便斬釘截鐵地說道:「將軍說,這就叫布衣卿相之局!」

  第745章 為何而戰?

  「布衣,卿相……」堂內眾人喃喃念著這兩個詞語,一時浮想聯翩。

  正所謂「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布衣就是士和國人的代名詞,是社會的中層。魯國因為文化早熟、私學興起的緣故,識字率較高,像他們這樣的布衣士人不在少數。

  「佐史以下,布衣冠幘」,魯國的士人原本只能做到佐吏、家臣之類的小官,可如今眾人卻在行卿相之事!當這兩個原本風牛馬不相及的詞合到一起時,為何讓人感到莫名的激動呢!?

  張孟談反問道:「是誰造就了這種局面?」

  「是趙將軍!」

  「若無將軍,吾等能冠冕堂皇地站在這裡,取代大夫們管理國政,讓魯國軍政步上正軌麼?」

  「不會。」眾人對自己的施政還是很有自信的,至少比從前的三桓和大夫強,最初幾年裡,魯國的國力和行政效率都蒸蒸日上,若無戰爭,恐怕會更好。甚至有人笑出聲來:「若無將軍提攜,吾等或許只是某位大夫家裡看門的食客,又或者在田畝里躬耕,被鄉人嘲笑呢!」

  這是實話,他們對趙氏幕府的忠誠便來自於此,這些原本與朝政沾不上邊的士人,終於有了晉身的途徑,為此怎能不對趙無恤感恩戴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