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得知趙兵已經盡取帝丘周邊的小邑,準備進圍濮陽時,陳恆也沒輕舉妄動,而是親自坐船回了高唐一趟稟報父親。

  大河航運比陸路迅捷,乘坐輕舟快船,只花了一天一夜時間,陳恆便跨越了百餘里距離抵達高唐碼頭。

  高唐本是齊國北部一處偏僻的小邑,只因控制著齊與燕國、中行、中山國的貿易,所以發展得很快,經過陳氏兩代人的經營越發繁榮,一百年前的小渡口漁村,如今已經是萬戶大城,能出五百乘兵賦!

  陳氏心懷竊國之志,所以一面收齊國民心,一邊在高唐周圍建了數座衛城屯兵,在外面還看不出蹊蹺,只有入了城,才會發現這裡滿滿當當都是正在訓練的新兵!

  在世人都被晉國六卿的大打出手吸引住目光時,他們卻沒發覺,陳氏的力量,也已經是千乘之卿了!這個毒蛇般的家族一直在隱藏獠牙,只等場中的巨獸們斗得累,就下去對準要害狠狠咬上一口!

  年近五旬的齊卿陳乞就在其中一處衛城中巡視武庫,他很快就出來接見了兒子,聽完他的匯報後,不假思索地說道:「國、高不援衛,陳氏亦不援!」

  陳乞陳恆父子對君主們滿心期待的爭霸戰爭實在是興趣寥寥,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陳氏如何在戰爭里保存實力,如何坐大而考慮的。總之這次戰爭陳乞已打定主意,一定要將齊侯、公族和國、高二卿帶進坑裡,讓他們實力大損,他好實行竊齊的陰謀。

  然而陳恆在考慮事情上,卻比他父親看得更加長遠,他冷靜地分析道:「父親所言甚是,趙軍勢大,軍中能戰者近兩萬人,不可與正面為敵。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若趙氏占據帝丘,廢衛侯元,立蒯聵為主,則齊國反被其包圍,從衛國北上,便是陳氏領地,坐視趙無恤全取衛國,於陳氏無利。」

  「何況如今陳氏還得仰齊侯鼻息,若什麼都不做,恐怕會惹齊侯懷疑,到時候反而不美。」

  陳乞略一思索,點了點頭:「吾子說的有理,那你說該如何應對?」

  「小子在舟船上時,已經想出了一個主意。」

  陳恆不但耍陰謀在行,對於廟算和軍爭也有些心得,他們陳氏,可是出了司馬穰苴和孫武兩位大兵家的!這跟濃厚的家學脫不開關係,傳說中的太公六韜,還有司馬穰苴的遺書《司馬法》,正藏在他們家的府庫中。

  陳恆道:「當年晉文公圖霸,想要與楚國爭奪中原。為了救被楚人圍困的宋,晉軍便圍衛、曹,誘使楚國北進,我既然不想與趙無恤正面衝突,又想保帝丘不失,順便讓齊趙正面交戰,何不效仿之?」

  「你且說來聽聽。」

  陳恆應諾,「據消息稱,趙氏在西線與東線都發大軍作戰,其腹地必然空虛。我若乘趙無恤圍攻帝丘時渡河西進,與中行氏和當地的戎狄部族配合,煽動邯鄲人叛亂,說不定能一口氣打到邯鄲去!」

  陳乞眼前一亮,拊掌贊道:「此計甚妙,到時候趙無恤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放棄攻擊帝丘,要麼放棄剛奪到手的邯鄲!若是前者,等他們回師時,吾等既可退入中行氏領地,也能渡河歸齊。若是後者,則河北非趙氏所有!」

  「然,待小子發兵後,父親還可以向齊侯為陳氏邀功,同時給國、高壓力,接著慫恿齊侯在小子渡河攻邯鄲時,帶著齊軍主力來拖住趙無恤,讓他攻衛亦不能,回師也不成。」

  陳乞看著多智的兒子很是欣慰:「如此一來,我父子期待已久的齊趙鏖戰,就要在桑間濮上開始了……」

  陳恆的野心卻比父親更大,他嘴角露出了一絲陰險的笑:「不止如此,那樣的話,若齊趙在衛國兩敗俱傷,陳氏不但可以削弱公室,還能全取太行以東!到時候即便竊齊不成,像趙氏一般在大河兩岸獨立為邦國,又未嘗不可?」

  第718章 圍衛救魯

  上古時代,黃河在東注於海的過程中,在衝擊平原下游分出了許多條支流。在禹時,大河下游有九條分支,正如《禹貢》所說的「九河既道」,分別是徒駭、太史、馬頰、覆融、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九條。

  到了殷周春秋之際,隨著氣候的驟冷返暖,九河或乾涸,或改道,或湮沒於渤海,只剩下一東一西兩條。它們在棘津下游分離,而中間這塊和魯國差不多大小的狹長地域,就被稱之為河間地,原本是中行氏的地盤,可在去年的戰爭里,卻被陳氏竊取了大半,只有南端的幾個邑被攻衛的趙軍占領,但僅僅是作為提防陳氏的橋頭堡。

  三月初,已經將帝丘圍三缺一,並試著攻打了兩次的趙無恤從斥候處得知陳氏一萬軍隊從河間地西渡大河,進入趙氏占領區的消息。

  「九河」那僅剩的兩條河裡,東河是主道,河水浩浩蕩蕩可以行船,西河則是分叉的岔流,所以河水較淺,渡過去比較容易。

  縱然如此,但趙無恤還是為陳氏的計劃嘖嘖稱奇了一番,能想出這主意的,恐怕是他的老朋友陳恆吧。

  「陳子常真是狡猾,我攻擊朝歌時他不去救,我北上中牟時他不去取,我破邯鄲時,他也一動不動,就這麼坐看范、中行、邯鄲一一崩潰,只忙著搶河間地,不過也算他有眼光,做了出力最少,卻獲利最多的選擇。」

  帝丘城外,站在已建起骨架的高大投石機前,趙無恤對從魯國那邊運送輜重糧食過來的樊遲如是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