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子貢來不及去細思此事了,他這次來楚國也有重任在肩,是為了遊說葉公子高,慫恿他與鄭國為難的。

  同時趙無恤還神秘兮兮地叮囑說:「楚有材,晉用之,楚地有許多隱居的士人和家道中落的貴族,你若是遇到有才幹的,記得給我帶幾位回來,尤其是名為范蠡,文種者!切不能放過!」

  第710章 陶朱

  楚國是最早推行縣制的國家,兩百年前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

  其中在方城以北的地區,分為四個縣:葉縣,魯陽縣,東不羹,西不羹,都是能出兵數千人的大縣!

  葉公沈諸梁的職責,就是以葉縣縣公的身份,統轄這四縣之地,組織起楚國的北部防線,說他是楚國封疆大吏亦不為過。

  觀其行政,本以為是個老成穩重之人,直到端木賜進入葉縣縣寺,才發現這位封疆大吏出奇的年輕。

  葉公子高大概三十歲左右,模樣清美俊雅,他穿著楚式的寬袍大袖,右衽佩印,端坐於堂上顯得氣度沉穩。

  子貢驚訝於葉公不過而立之年就能統領一域,而葉公也在詫異這位不速之客的年輕。

  「客便是馳名中原的陶朱?」

  「陶朱」,是過去幾年裡在陶丘悄然崛起的神秘商賈,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據說他善於經商,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所以三散家財,又三次成為千金富商。而且此人手眼通天,無論是趙氏的馬匹、瓷器,還是魯國的縞,宋國的漆器,吳越的銅錫,莒國的鹽都有所涉及。

  因為經營廣泛,所以和扼守楚國北大門的葉公也有一些貿易上的交集,陶朱將趙氏交予他專營的貨物運進楚國,再從楚國購買金、銅錫離開。由於此人在趙氏、魯國與楚國之間貿易的重要性,所以過去幾年裡,他甚至被葉公贈予了錯金的「葉公子高節」,允許陶朱的商隊在進入楚國時,水陸兩路運輸貨物可以減稅。

  葉公本以為陶朱至少也是個四五十歲,老謀深算的商人,誰料帶著「葉公子高節」來求見的人年紀還沒自己大,而且容貌儒雅含蓄,竟絲毫沒有銅臭味。

  他微微皺眉,有些難以置信。

  子貢卻坦然一笑:「小人正是陶朱。」這是他在陶丘經營侈靡之所,營建商隊時用的名號,還是趙無恤替他起的,子貢也不知道有何深意,就這麼用了。

  葉公嘖嘖稱奇,隨即問道:「不知客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造訪葉縣又有何事?」

  「小人從朝歌來,到載郢去,之所以在葉縣停留,是因為途徑鄭國時看到一件事,想要來告知葉公。」

  朝歌如今在趙氏控制之下,葉公子高大致猜到了這位「陶朱」服侍的君主是誰,他問道:「不知客要告訴我何事?」

  子貢舉袂道:「途徑新鄭郊外時,突見鄭國大軍雲集,我一打聽,原來是鄭國卿士游速在召集兵卒,演練戰陣。」

  聽到游速兩字,葉公眉頭一跳,不由想起幾年前游速乘著他去勤王攻吳時,帥鄭師五千人突襲葉地,滅了遷到葉地的許國社稷。等沈諸梁歸來時,只見滿目瘡痍,鄭國人燒殺搶掠一番後退走了。這件事之後,他才被封在葉縣,代替許國為楚守備北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沈諸梁雖然不知道這句話,卻懂這個道理,他統轄的這四縣之兵,主要的防備對象正是鄭國和晉國!

  可他卻不動聲色地說道:「春蒐本是常事,何足為奇?」

  「如今正是農忙的一月,連中原的齊晉趙魯都沒有開戰,都忙著耕種,鄭人卻偏偏挑在這時舉行春蒐,隨後大軍煙塵更是往西南面去了,小人覺得此事蹊蹺,故前來告知葉公。」

  沈諸梁沉吟片刻後,喚來手下在耳邊說了如此這般,等隨從離開後,他才正色對子貢道:「客覺得自己是弦高麼?弦高本是鄭人,為的是鄭國黎民社稷,客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將此事告知於我?」

  「商賈的足跡不分國界,但作為官商,卻也有效忠的主君。小人正在為趙氏做事,鄭乃楚國和趙氏共同的敵人,鄭人在南方邊境上蠢蠢欲動,小人便同仇敵愾了。」

  「如此說來,你的身份不是客商,而是趙氏的說客了?」

  「也是楚國的朋友,這個消息是趙氏的禮物,我家主君希望藉此與葉公結交。」

  「僅此而已麼?」

  「僅此而已。」

  這位「陶朱」回答得不卑不亢,沈諸梁再度沉吟,過了一會才說道:「請客人下去館舍休息,待消息證實後,再厚謝不遲,客可有不便之處?」

  子貢笑道:「無妨,我正好能在葉縣結識一些楚國的士人和商賈,身為行商,在各地多一些朋友,也是件好事。」

  葉公矢狀鬍鬚下的薄嘴唇頭一次露出了笑容:「我雖不如趙卿有食客三千,可賓客也不少,我會向客引薦一些楚國士人,只希望客回到朝歌后,不要在趙氏君子面前嘲笑我的待客之道。」

  ……

  之後幾日,子貢一直居住在葉縣的館舍里,周圍被葉公派遣的親信監視著,只是偶爾被邀請與葉公同游縣中,與葉公府中的食客結識。

  葉縣位於方城以北,過去是申、葉等諸侯分封於此,被楚文王征服後,南方的楚人才陸續遷徙進來,與原來的姬姜城郭之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此處既有楚國的飄逸勇武,也有中原的禮樂文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