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行,家宰恐怕他看不上,但以鄭國現在的格局,駟歂頂天也就能扔出去一個上大夫……

  駟歂決定慢慢再糾結這個問題,他親切地撫著子貢的手道:「我相信,這的確是趙氏的誠意……我會將此事稟報給國君,再在君前召集其餘五卿召開公議,尊使可去館舍休憩,等待消息。且放心,此事必能得到鄭國君臣首肯!」

  第701章 當國

  鄭國的宮殿區位於西城之內,有大宮、北宮、西宮等。大宮即太廟,北宮為鄭伯寢宮,西宮為國君和執政治事之所。

  鄭伯勝是鄭國第十八代國君,他才繼位三年,剛剛到及冠的年紀,所以也沒什麼機會參與政事,鄭國的軍政大事,都是由七穆決定的。

  七穆既團結又鬥爭了百年之久,已經到了「若將亡之,則亦皆亡」的程度,比起魯國三桓團結多了。他們世代把持鄭國卿權,交替執政,形成一支強大的卿族集團。

  所以尚在北宮的鄭伯勝對子貢入鄭的事情茫然無知,七穆卻已經在西宮中開起了小會,討論趙氏遞過來的「芍藥」了。

  「這芍藥,香甜,卻有毒。」

  子產的兒子國參六十餘歲,本來都告老賦閒在家了,今日事關重大,又被請了出來,他用鳩杖敲打著地面,淡淡地說了這麼一句話。

  長者發言,罕達,豐卷,印癸,良止四個小字輩都不敢說話,面面相覷。

  子產遺澤仍在,駟歂對國參很是尊敬,他恭敬地說道:「老卿士說的在理,但趙使的提議的確十分誘人,或能解決困擾我國百年的『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弊端,更何況……」

  他看了旁邊的大司馬游速,示意他說下去。

  「我是不願與趙氏在野外交戰了。」游速乃武夫,一向少言,除了作戰下達命令的時候。

  因為他們父輩子產和子大叔的關係,國氏和游氏關係最好,游速就像國參的侄子一般,國參皺眉問道:「為何?」

  游速言簡意賅:「打不過。」

  國參頓時被噎住了,氣呼呼地敲了敲手杖:「你可是號稱鄭國最能打的將軍,天下名帥!夜間偷渡沼澤剿盜寇,奔襲五百里滅許的勇氣呢,哪去了!?」

  游速慚愧地拱手道:「可小子還是輸給了趙無恤,以鄭國現在的力量,沒有與趙氏主力決戰的可能,那些神出鬼沒的騎兵,戰車無法與之匹敵。所以我的意見和執政相同,既然趙氏不想與鄭國為難,能避其鋒芒自然是好的。」

  駟歂也說道:「當年晉人干涉駟氏立嗣,多虧老當國(子產)以執政卿的身份譴責晉人不應干涉鄭國內政,斥退晉使,避免了駟氏內亂。所以我對晉國素來沒什麼好印象,加上晉國一向損害鄭國利益,故而執政之初便作出聯齊抗晉之策。」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天下諸侯尊天子之命攻趙,鄭國也只能湊個數。趙氏已經是晉國叛臣,當年趙文子帶給鄭國的是善意和寬容,若趙氏能如使者所言,成為北方除秦、晉、齊外的又一勢力,我樂見其成,因為他們承諾了,大河以南,不與鄭爭。」

  國參道:「那宋國呢?宋國是趙氏姻親,卻是鄭國讎敵,汝等就不怕日後趙氏緩過來了,聯合宋國收復失地?」

  駟歂呵呵一笑:「那時候,恐怕趙氏已經來不及了,罕達,你來說說,這場戰爭會打多久。」

  罕達精明強幹,被視為駟歂的接班人,他起身分析道:「知伯與趙、韓對峙於太行,中行殘存於柏人,齊國也輕易無法攻破魯國,故而短則三年,多則五載,少了這個數,不能完全分出勝負來。」

  駟歂又轉頭問游速,「子寬若是帥一萬大軍西進,要多長時間才能得全功?」

  游速在心裡算了算,說道:「滅蠻氏需要一個春天,攻伊洛需要一個夏天,還需要一次秋收來鞏固,總之不超過一年。」

  駟歂一拍手:「也就是說,明年入冬前,鄭國已經攻取蠻氏和伊洛,但那時候,趙氏尚在與晉、齊鏖戰,正是疲憊之時。待鄭國休憩過來後,幫助哪一方,都任我抉擇!」

  「老卿士,你覺得如何?」

  「我老了,這些事情,汝等六人定奪罷。」

  駟歂這才鬆了口氣,他對在座幾人道:「既然老卿士也無異議,那便擬一個章程出來,送去北宮交予國君過目,請他同意罷。」

  國參拄著手杖起身,罕達等人連忙過來攙扶,看著他的背影慢慢離開西宮,駟歂突然感到了一陣意氣風發。

  國參都垂垂老矣,這意味著他父親子產的時代,鄭國的全盛時代,早就落幕了。

  而子大叔的時代,寬猛相濟的時代,也已經結束了。

  有了子貢提議的計劃後,駟歂只覺得,他剛剛登上「當國」之位時,在兩位前任輝煌政績前的自卑和壓力,已經一掃而空!

  沒錯,屬於我駟歂的當國時代,即將來臨!

  ……

  就在七穆合計的時候,子貢卻沒有靜候在館舍內,他在忙另外一件事:迎接孔子入鄭城。

  自打前年三桓倒台,趙無恤成立大將軍幕府以來,他們這些投靠趙無恤的孔門弟子也水漲船高,紛紛出任幕府僚吏。

  冉求為司馬,管理整個西魯的防備;宰予為曲阜縣令,成了幾萬國人的父母官;公西華做了宗伯,管朝廷禮儀;向來被孔子認為沒什麼出息的樊遲當上了大農丞,四處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就連公治長,也憑藉一手匪夷所思的馴鳥術,做了虞人,信鴿成了溝通溫縣和曲阜的最快捷方式,這也是趙氏消息調遣總比敵人迅速的原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