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輸班見盜跖面露凶色,有些害怕,但說起自己擅長的土木工程,他變得兩眼發光,寸步不讓。

  「徐城之所以被水攻破壞,是因為地形適合,那座城池位於丘陵山谷間的窪地,所以容易引水而灌。類似的還有晉陽、平陽、安邑等城……」

  這話聽得趙無恤心頭一緊,的確,歷史上晉陽就被灌水進攻過,原來是因為這原因?也是築城者沒將水攻的因素考慮進去啊。

  公輸班繼續說道:「朝歌卻有不同,雖然地處平原,卻因為是在殷商、衛國兩代都邑廢墟上建立的,所以天然就多了一道丈余高的台基,且地勢北高而南低,朝歌北高南低,北邊的淇水即便入城也會南流,排水變得更加容易,被淹的反而是將軍大營。何況若想以水灌城,先得在城周圍壘起堤壩才行。朝歌是千丈大城,想要壘堤壩、再引水而入,我算了一下,這麼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兩萬人次幹上兩個月才行!」

  如果說最初楊因等趙鞅家臣還對這個打扮低賤的少年工匠有幾分看不起,而柳下跖也有點不服,現如今,他們卻滿心都是佩服,能在短時間內將水攻需要的工程、環境說得如此明確,的確不是他們這些一拍腦袋就來計策,卻沒有經過嚴密計算過的人能反駁的。

  一通話後,公輸班說得口乾舌燥,一抬頭,卻見整個營帳內寂靜無聲,眾人都在盯著他看,不由把未說完的話噎了回去,再度變得木訥害羞起來。

  最後,卻是趙無恤替他們讚嘆道:「不愧是小公輸子,子般,你既然能將水攻的困難說得如此清楚,不知可有破城妙計?這次讓你父子隨軍前來,正是為了這點!」

  公輸班恭敬地行禮道:「小子不敢妄言,不過我已在朝歌周邊走了兩圈,將周圍的形勢、林木、山川看了個遍,對於破城,心中也有幾分把握!」

  眾人啞然,原來趙無恤到了大營後尋他不見,是因為他已經先一步去周圍查探地勢山川和可用來攻城的資源去了啊!

  無恤心中大安,追問道:「究竟有幾分把握,又有什麼好的計劃,快說來聽聽!」

  「小子愚笨,倒沒有太出奇的計策,本來按照固有的攻城之法,只有六分勝算,可加上將軍讓我在國內試做的那件機械,成算就升到了八九分……」

  趙無恤自然知道「那件機械」是什麼,聽公輸班這麼說,他頓時吃了顆定心丸。他離魯入晉完婚時那東西尚在試驗階段,直到數月前才有了成果。在他投入大量錢帛工匠研製下,在公輸班的全身心投入下,已經成功制出,只等用於實戰了。

  這也是他有信心月余破朝歌的憑藉!

  這年頭城市防禦建築還在起步階段,基本上就是簡單的內城加外郭,外郭上有女牆,旁邊有望樓哨塔作為輔助。以石磚包牆加固得到幾百年後,瓮城也差不多得到那時,所以朝歌城說白了,就是個長一點大一點的土圍子嘛!

  嗯,頂多是脆弱的城角用石頭加固過……

  所以,在春秋古人看上去堅不可摧的大城,在趙無恤眼中卻破綻百出的紙老虎。

  公輸班又犯難道:「只是器械笨重,故沒能從魯國帶來,只能就地製造……」

  「我給你時間,你需要多久?」

  「小子和父親帶了詳細圖紙和青銅、鐵、皮革、魚膠等配件及部分工具材料。朝歌周圍雖然林木砍伐一空,但淇水上游仍有不少森林,還有堪用的大木,丘陵中亦有不少採石場……該有的都有,將軍若給我五千人力和三百工匠,短則半月,長則一月,一定能造好數十台攻城利器,再配合其他攻城的法子……」

  當著所有人的面,公輸班滿懷信心地立下了軍令狀:「屆時,朝歌城必破!」

  第667章 攻城利器(上)

  趙無恤讓公輸班帶著工匠們製作的「秘密武器」,其實就是投石機。

  不過在這個時代,它在中國的名稱是「飛石」。

  大概在去年秋收後的農閒時,趙無恤喚來小公輸班,繼製作雲梯後,又交給他一項任務。

  「我聽舟師的師帥徐承說起過,楚吳兩國交戰時,楚人為了守城,曾做出了一種機械:置石塊於大木之上,飛石重十二斤,可越過城牆,行百步擊敵……」

  當時公輸班一愣:「的確是奇思妙想,這世上竟然還有這種利器?」

  有時候趙無恤不能不感慨,南方的楚國人腦子的確很聰明,弩和投石機都是春秋戰國之交的楚地巧匠發明的,因為才在這時代嶄露頭角不久,所以北方工匠對此尚一無所知。

  大概要到後來的吳越戰爭,以及更靠後的墨子時代,投石機才會在列國流傳開來,不過趙無恤卻要提前將這種攻守利器引入中原了。

  他之前就有這種想法,因為征戰天下,攻城守城是少不了的,而就算在大軍事家孫武看來,攻城依然是極其困難的事情,正所謂「攻城為下」,統帥能避免就避免,所以戰爭才會曠日持久。

  巧的是,從吳國討要來的徐承也參加過吳楚戰爭,攻克一座頑抗的楚國城池後親眼見過這種攻守機械,趙無恤讓他憑著印象畫出草圖交給公輸班,而公輸班則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原理。

  「先建造投石機的架子,再用人力在遠離投石機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杆上的梢,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拋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