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趙無恤覺得,他似乎有些太過於靠前,都快到敵方箭矢射程了!

  無恤正要派傳令兵過去請趙鞅遠離前線,在後督促即可,卻聽對面突然再度鼓聲大作,一陣猛烈的箭雨朝著韓虎部攢射過去,惹得他們一陣慌亂,隨即,從敵軍陣中,一支勁卒猛地衝殺了出來!

  這數百中行氏的兵卒打扮實在古怪,他們全體戴著蒼色頭巾,穿土黃短衣,幾乎與青綠色的大地融為一體。前排儘是個高的重裝甲士,持盾劍,後排則悉數肉袒上陣,皆持長達六七尺的「杖」。

  兩軍激戰之際,突然出來這麼一群人,令人猝不及防,趙無恤遠遠望見也一驚,暗道:「這就是翟封荼說過的柏人死士麼?中行氏雪藏已久,終於派他們上陣了……」

  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這時韓虎部的徒卒也緩過神來了,開始戰戰兢兢地上前。然而對面的敵軍搶先發動衝鋒,在那數百死士後邊是幾列范氏的弓手,他們再度迎風放矢,箭矢如雨,韓兵有不少人避之不及,中箭倒地,韓氏的弓手雖多,但背風放箭效果極差,箭矢的矢道被吹得亂七八糟,沒射死幾人,甚至有誤傷友軍的。

  他們相距太近,矢不過兩發,沖在前邊的韓兵已接觸到了那些柏人死士。

  這些死士雖然多數肉袒,可鬥志高昂,齊齊舉劍盾和大杖,同聲大呼:「陷陣!」

  五百人的呼聲竟然震天動地,遠在數里之外的輕騎戰馬都不安得嘶鳴起來。隨後,這數百人持杖橫握,伴隨隆隆的戰鼓,大呼奮擊,不避敵眾,雖死不退。

  劍盾是用來頂住對面攻擊的,那些人真正的攻擊手段是手裡的杖。杖是白狄喜歡用的一種武器,被中行氏學來,其內心用銅或鐵鑄成,頂端安有銅帽,外面包著塗黑漆的藤皮。翟封荼曾言,中行氏的死士操鐵杖以戰,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

  這些死士的裝備在戰場上不常見,而一旦成建制的出現就會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衝擊感,效果也不差。

  敵人沒有把這些柏人死士投到趙無恤這邊與武卒對壘,而是投到了聯軍最薄弱的韓虎部正面。

  中行氏顯然是想用柏人死士迅速擊破這處搖搖欲墜的陣線,因為陣後百餘步,就是趙鞅的戰車大旗之所在!

  在厚重的大杖前,韓氏的矛戈雖長,卻毫無用武地。趙無恤親眼看到,只片刻功夫,只他的視線所及處,就至少有十餘支韓兵的矛戈被這些中行死士的武器砸飛、斫斷。死士隨之揮杖向前推進,韓兵裝備不差,皆穿有皮甲,可卻根本就擋不住杖的敲擊,頓時連連敗退。

  數百中行死士衝擊三千韓卒,在大風和側面友軍遠程火力的幫助下,居然盡占上風。中行寅也在主陣里戰鼓擂動,隨著軍令,這些死士邁步向前,硬是在重重的韓兵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前行近百步而不止。

  區區幾百人,居然慢慢地攪亂了三千餘韓兵的陣型。

  最終,他們竟擊穿了韓氏的陣線!

  ……

  「跟我來!」當中行死士開始猛擊韓兵陣列時,趙無恤預感到不妙,便讓盜跖接管武卒的指揮,他自己則帶著幾百腳程快的武卒和騎兵,從陣後朝趙鞅大旗所在奔去。

  放眼戰局,陽虎率領的晉陽軍,趙伊部和魯國右軍已經站穩了腳跟,開始緩緩反擊。而趙無恤的武卒和騎兵,更是開始深入敵軍陣線側翼,完成了包抄,只待合力一擊,就能將敵軍合攏圍殺。

  但中行死士的陷陣,卻讓戰局再度生出異變。

  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風,趙軍已經將預備隊統統投入進來了,而趙鞅也突進到了如此靠近前線的位置,若是中行氏的斬首行動奏效,後果不堪設想!

  只要能陣斬趙鞅,趙軍可能會有半數的人崩潰,二輕便能順勢席捲整個戰場,待到那時,兵敗如山倒,即使趙兵在別的地方還有占上風的也無濟於事了。

  所以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較量,趙無恤必須快一些!

  此時此刻,戰線已經拉長到了數里寬,趙無恤位於最側翼,而且已經深入到范、中行的陣中,距離韓兵的戰列,足足有一里半之遙!

  就在他匆匆朝那裡奔去的時候,不出半刻,韓兵輕而易舉地被中行死士擊穿,韓虎臨陣經驗不太足,正在手忙腳亂地組織反擊,卻無濟於事。

  「快點,快點,再快點!」不僅是他,其餘陣中也派出人往那邊馳援,可都因為距離過遠,鞭長莫及。

  形勢危急,趙鞅身邊僅有百名黑衣親衛,而他的大旗,是不能輕易後退的,一退就可能引發士卒驚恐的連鎖反應,導致戰局崩潰。

  但趙無恤此時此刻卻希望趙鞅能退一退,避開那些中行死士的鋒芒。

  如今,擋在那些中行死士和趙鞅大旗面前的,就只有還未重新整合的溫縣趙羅部了!

  所有人,包括趙羅都知道,溫縣的部隊,除了趙廣德帶去濮南那部分外,雖然裝備精良,卻脆弱如絲衣……

  第656章 大風(13)

  既在預料之中,又在預料之外,擊穿韓虎部薄弱的陣線後,中行死士與趙羅的溫縣兵只一個照面,趙羅完敗。

  溫縣大夫趙羅一直是個膽小鬼,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溫縣的兵卒一向是魚腩,此戰也僅僅是頂在非關鍵位置湊數而已。方才交戰沒多會就被對面的中行兵卒擊敗,潰退下來,兩千人散了一半,其餘勉強在趙羅的將旗下重新集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