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如今,闞止、公西赤順利「出師」,趙無恤的身邊人就換成了項橐。

  但趙無恤卻不再理他,而是直接對趙廣德說道:「何為霸業?這便是我今天要教你的。天子致伯,委託霸主維持諸夏乃至於楚越蠻夷的秩序,奪取這一殊榮,同時也可以享受諸侯貢賦,這便是爭霸的本質。」

  「齊桓、晉文之時,諸侯猶尊禮重信,是霸業的興盛之時。可到了平丘之會後,無論晉、楚如何掙扎,霸業卻無法繼續,何也?不單是諸侯間禮信崩壞,光靠盟會再也不能相互約束,還因為中原的秩序已經維持不下去了,禮樂征伐不再自諸侯出,也自卿大夫出,那個只剩下虛名的霸主之位,遠沒有兼併土地人民來的實在。」

  他嚴肅地問懵懂的趙廣德道:「你明白我的意思麼?」

  「弟愚鈍……」

  趙廣德有些心慌,他見識有限,眼光局限於一城一地的爭奪,興奮於趙氏的強大,對趙無恤把新占領的衛國南疆交給他駐守而沾沾自喜,卻沒有細思這其中蘊含的時代脈動。

  項橐卻搶著說道:「主君的意思我知道,諸侯卿大夫爭於力的兼併時代就要到來了,去大半年來,衛國就是第一個犧牲!」

  趙無恤露出了一絲笑:「你說的沒錯。」

  此子有神童之名,常常妙計百出,卻性格倔強,愛在人前表現。趙無恤喜歡敲打磨礪他,也不吝嗇偶爾讚揚一二,果然,項橐得了誇獎後面色一喜。

  其實趙無恤心中有數,不單是諸侯如此,卿大夫之間亦如此,他很清楚,晉國內部就要迎來一場六卿兼併爭強的大變局了!

  雖然在形勢複雜的泗上,他走的是齊桓、晉文的老路,但在晉國內部,他卻想要趙氏走一條新路。

  不是春秋式的爭霸之路,而是戰國式的兼併之路!

  第605章 我回來了!(中)

  在平丘會盟台上給趙廣德和親信們上了一課後,時日近晚,趙無恤等人下了高台,眾人或翻身上馬或駕車轉向,沿著田間小道,行出原野,上至塗道,往平丘邑而去。

  馳馬駕車於道上,原野後移,疾風拂面,春日晃眼。

  想到在台上趙無恤說的話,眾人的思維卻不覺越來越遠,回憶起了過去大半年裡發生的種種事情。

  ……

  去年五六月的郎囿耀兵後,明眼人都能看出,雖然魯國沒有主持一場盟會,但由行人遞送的條約卻一一被邾、小邾、滕、薛等國諸侯簽署,他們相當於魯國的附庸,趙無恤則赫然成為泗上小伯!

  到了七月份,在莒國和魯國達成換地密約後,放眼泰山以南,魯國已無後顧之憂,趙無恤便將所有精力都放到了秋收上,這一天,魯人期待許久了。

  趙無恤入主曲阜後,推行的「廢邑置縣」讓分散在各邑大夫手中的權力集中到幕府手中。他不再像過去的魯侯和卿大夫們一樣僅僅滿足於立春時下地籍田裝裝樣子,對農民如何種田完全放養。

  幕府里自有掌管農事的官署,採取積極干預的態度,在節令里狠抓農業生產,催促各縣組織春耕。

  更別說大農丞樊須帶著一群農夫出身的弟子,教他們識字,積極奔走於全國各縣。為了推廣在西魯切實可行的代田法,樊須進行了嚴密的計劃與部署,首先是對各縣農官「薔夫」和鄉中「力田」以及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技術訓練,除了傳授代田法外,還授予他們鐵製的農具犁、鏵,通過這些基層人員把新技術推廣出去。

  通過農官們的努力,西魯五縣通路的各鄉里首先告別了落後的木製耒耜,採取耦犁、鋤頭等便巧農器,二牛三人的犁耕可耕田兩頃半,效率相當於過去「一夫百畝」的數倍!

  到了七八月間粟、稻成熟時節,魯國迎來了一次久違的大豐收。

  代田法確實取得了好的效果,單位面積總產量得以提高,原本沒有實行代田的平作田畝產粟米一石,推行代田法後畝產提高到了一石半!甚至是兩石!

  計僑根據守藏室里的諸多上計文獻,給趙無恤寫了一篇估算,其簡要內容如下:「魯國疆域方圓千里,總共有九十萬頃土地,根據初步的統計,除去山地、丘陵、森林、湖沼、邑聚的九分之七,還有田畝二十萬頃,算下來人均只有20餘畝。」

  「過去耕耘田地,畝產一石,農民勤奮則每畝加收三斗,不勤奮則減去三斗。故往年魯國歲收就是七、八百萬石粟,加上其餘的少量稻、黍、小麥、大麥、大豆、小豆、麻等,平攤到每個魯人的頭上,只能勉強充飢。」看完後,趙無恤也就不奇怪魯國黎庶為何一直處於半飢不飽的狀態了。

  但去年十月上計時,計僑估算,魯國夏收和秋收的產糧加一塊,便接近了千萬石!

  這還是因為是沒有推行縣制的孟氏領地和東地大夫拉低了平均值,郕邑和東地的農田產量沒有太大提升。

  所以秋收後,魯國八縣府庫內穀米滿倉,魯國人喜滋滋地嘗著香噴噴熱騰騰的新飯,對一個晉國異邦人做魯國正卿統治他們的那份排斥心理也暫時忘到腦後了。

  對此,鼠目寸光的東地大夫沒有太大反應,但機智的孟氏家宰子服何在領民們開始外奔的情況下,卻毅然決定,要將孟氏領地整合,廢去各小邑,合為「郕縣」。

  眼見幕府的統治越來越穩固,性情溫和的孟孫說也收起了所有的心思,願意交出全部兵權,換取孟氏保有治民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