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樣的話,倒是皆大歡喜了,可現在的問題是,趙無恤勝了!他奇蹟般地戰勝了素有善戰之名的鄭國次卿游速!

  眾人愕然之後,孔子卻立刻下了決心。

  「我聽聞吳國也介入了宋亂,如今宋國叛黨未盡,又有吳國爭衡,想必趙小司寇一時半會也無法回來。《易》云: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周書》又雲,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應當挾墮郈之威,渡濟水,從須句入范邑,趕在趙小司寇前抵達鄆城,逼迫西魯解除所謂的互保之盟,並自行削減兵力。」

  然而真正控制軍隊的孟孫何忌和叔孫州仇卻猶豫了,他們藉口兵卒需要休整,在郈邑一呆就是五天。期間不禁劫掠,叔孫州仇仿佛沒把這兒當成自己的領邑,他對過去十來年的郈邑「叛逆」大肆清算。直到季孫斯也帶著一支軍隊前來匯合後,三桓才壯著膽子朝西魯進發。

  「聽說趙無恤在宋國損兵折將,雖然獲勝,但僅僅是慘勝矣!」

  三桓得知這個據說是來自宋國內部的消息後,選擇了相信,他們膽子頓時大了起來,氣勢洶洶地撲向了中都邑。

  中都的情況再度證實那個情報是真的,這裡人去邑空,投靠趙無恤的邑宰宰予棄城而逃,西魯方面也沒派人來抵抗片刻。

  三桓越發志得意滿,料定西魯經過宋亂後已然空虛,不足畏懼了。

  但讓孔子有些不安的是,中都民眾卻絲毫沒有被光復的覺悟,他們看向魯師的眼神充滿不善,只有瞧見孔丘師徒,才有點好臉色。但那些年紀稍大的老者仍然止不住抱怨,說好容易過上的情景太平日子又被擾亂了。

  大軍繼續向西進發,準備渡過濟水,直插鄆城,將禮法上不屬於趙無恤的城邑統統收回,便有了今日的這一幕。

  待他們終於瞧見陽光下閃耀的清澈濟水時,第一次,對岸終於有了一支稍微像樣的軍隊,作出了抵抗的架勢。

  「看,看那面玄鳥旗,是趙小司寇親至!」

  ……

  越過細細冬雨浸染的田野和平坦的濟水河岸,孔子遙遙望見南面十餘里外,巨大的大野澤像一面銀鑒似的,靜靜地躺在大地上。在對岸那些稀疏的樹林外,趙小司寇的軍隊看起來如此渺小和無助,活像舉著旗幟的灰毛碩鼠。

  「只有三四千人而已,看來情報是對的,趙子泰在宋國損失慘重,主力喪盡!」

  季孫斯站在戎車上,容光煥發地駛到孔子身邊,他像一個守倉庫的小吏似的,把對岸對手的數量數了一遍,頓時喜形於色。

  「而在這裡,我有八倍於彼的軍隊。」季孫斯環顧四周,他覺得,在經過早期的陽虎專權、趙無恤割據後,他這個魯國執政終於有了揚眉吐氣的一天。只要墮了鄆城城牆,趙無恤便威風喪盡,那些依附他的大夫,將會一一叛歸季氏。

  但孔子卻沒這麼樂觀,三萬人,聽起來熱鬧,可實際上,這裡面能戰的可有萬人?只要靠近了仔細瞧瞧,就會發現裡面有許多還沒長矛高的少年,有齒發動搖的老叟,還有一臉不情願的商賈、工匠。這些人多半是沒怎麼經過訓練的民眾,被三桓強行徵發來湊數的。

  所以他憂慮地嘆息道:「兵不在眾寡,在精,在能齊心協力啊……且不說最好的時機已錯過,就說趙小司寇似也在對岸軍中,他素有善戰之名,而且每次都是以少敵眾,雪原之戰,四萬齊軍束手,孟諸之戰,名將游速落敗。如今夾濟而對,很容易出現半渡而擊的情況,不可不防。因為此次若敗,則魯國國內空乏,再無一戰之力了,無論是外患還是內寇,都能任意魚肉這周公之國,盤踞朝堂之上。」

  在孔子心裡,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不一定要靠武力來解決問題。郈邑侯犯,那是背信棄義,殺害義父的卑劣叛臣,所以可以鳴鼓而攻之,但趙小司寇,卻是可以用道理勸說的。

  這番話說得季孫斯沉吟了,他方才的自誇只是在壯膽,雖然現如今一切看似順利,但真要他撕破臉和趙無恤戰場上見,他卻也不敢。且不說趙無恤深厚的趙氏背景,就說他的曹國盟友、宋國盟友都是不能輕易得罪的。

  對季氏來說,趕快逼趙無恤讓步,要他立下永不擴張的盟誓,再回頭去解決費邑才是最重要的。費宰公山不狃就是孔子所謂的「內寇」了,他如今被孟氏家宰公斂陽偏師看著,應該不會出什麼岔子,但季孫斯心裡總不太踏實。

  就在季孫斯猶豫要怎麼談時,對岸卻來人了。

  遠遠望去,那整齊而渺小的趙兵營壘里出現了一隊人,打的正是趙氏玄鳥旗幟,他們緩步到了岸邊,開始登上那艘早已備好的中翼大船。

  「那應該是趙小司寇本人……」

  季孫斯大喜:「他莫不是要過來請平?」

  他心裡已經飛快思索起答應趙無恤求和的條件了,恩,季孫斯覺得自己是個寬容的人,歸屬趙無恤的四邑可以全部留下,其餘各邑則由三桓瓜分,把最小的高魚邑算成公室領地即可,如此便能應付一心想尊君的孔丘了。濮南三邑有晉國插手,暫時不敢去碰,此外鄆城的牆垣必須墮毀,據說正在大野澤內打造的舟師要解散,軍隊控制在一師以下……

  白日夢結束,公良孺又道:「咦,中翼開到河中心,拋錨停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