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恤道:「名不正則言不順,齊侯終於想起來了,我畢竟是魯侯之臣,若是齊魯兩君和解,我也只能罷兵休戰,到時候齊國便可以慢慢休憩,來日再圖我……」

  「然,仆臣猜測,齊國請平的一個條件,一定有各自歸還所奪之地!」

  齊國控制了魯國的龜田、灌邑等地。

  而魯國控制的,則是廩丘!

  現在已經位於西魯心臟位置的廩丘,若是齊國再次回到這裡,無恤的這個半獨立政權就失去了整體性,就像在心腹中間被插入了一根尖銳的刺。

  齊魯會談雖然只是商議兩國雙方的和平,但這之後晉國若是再無作為,那魯國君臣肯定會試探著和傳統的友邦衛、鄭也和好,徹底退出戰爭的亂局了。

  到那時候,甄城、濮南怎麼辦?按照三桓那欺軟怕硬,寧可送地於敵,也要把排外內鬥進行到底的尿性,他們會聯合齊、衛不斷逼壓趙無恤讓步。到時候非但這些占領區不保,連現下名為其他大夫所轄,實則已經被趙無恤控制的高魚、范、秦等邑也保不住!

  在張孟談出色的抽絲剝繭下,一個簡簡單單的和談,竟被引出了一大串陰暗的後手,這讓趙無恤額頭頓時爬滿了冷汗。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所以齊魯之間的和談,他一定要阻止!

  於是他說道:「我身為小司寇,也算能參與政事的魯國重臣,又是邊境的大封君,與齊講和之事,我也是能說上話的,主動提出反對何如?」

  張孟談搖頭道:「萬萬不可,現下魯侯、三桓,甚至大宗伯孔子都願意與齊和解,畢竟晉齊爭霸與魯國利益無涉,陽虎倒台後,三桓早就想休戰了,奈何司寇入魯,晉軍又來了兩次,才不得不撐到現在。所以與齊和解,非但是朝堂卿大夫的心思,也是魯國民眾所希望的。若是司寇一意拒絕講和,反倒會掉進齊侯的陷阱里,招致全魯怨憤,那時候,齊國圖我就不是三五年後的事情了,而是隨時可以和三桓尋藉口發動……」

  君臣關係,這道枷鎖在春秋時還不算鎖死,但仍然能把人壓得不能動彈。兩年前趙無恤在走投無路下入魯,魯國大夫的身份給了他種種方便,可現如今,卻要反受其咎了。

  無恤頭疼不已:「反對也不行,同意也不行,那這個死結應該如何解開?」

  張孟談道:「還是得依靠晉國能及時干預,魯國主政者膽怯,晉國的威脅能讓他們願意保持現狀,而不是冒險。」

  無恤心裡和口中的藥一樣苦澀:「現在趙氏正逢多事之夏,無暇出兵,至少得數月後才能做出反應。而其餘幾個卿,知氏對國外事務一向不感興趣,恐怕寧可失去魯國也要讓趙氏受損,韓魏則是做不了主的。」

  晉國現在內外多事,連把邊上的衛國好好教訓一番都難做到,何況越境伐齊逼魯……

  張孟談湊近了幾分道:「所以吾等需要的是時間,司寇不如先假意答應和談,但不承諾任何條件,同時要求參與夾谷之會,屆時再隨機應變,伺機主導局面!」

  假意答應,然後參加夾谷之會?

  「齊國的和談之策,是想離間司寇與魯城的三桓,讓魯國內鬥。但司寇何妨將計就計,既能拖延時間,又能借力打力。齊國此番議和並無誠意,而是有所圖謀,三桓同樣如此,但魯國朝堂里,還是有人將魯國利益當回事的……」

  無恤恍然:「比如魯侯自己,還有孔子!」

  為了削弱趙無恤而出賣魯國既得利益的事情,以孔子的秉性,趙無恤覺得他做不出來,魯侯也會羞於同意。若是趙無恤自己再參與進去,此番和齊國能謀求的,至多就是邊境維持現狀,停止交兵而已!

  「然也!但光靠孔子的寥寥數百弟子,還有三桓那些不堪一擊的族兵,並不足以撐起一次和談的武力!魯侯和孔子忌憚司寇,卻不得不依靠司寇,司寇還記得曾對子貢說起的那句話否?」

  趙無恤定定地看了張孟談一會,露出了瞭然的笑,說道:「然,弱國無外交!」

  第484章 我有嘉賓

  「弱國無外交」,那是無恤先前對子貢提起過的話,張孟談在側覺得總結得精闢,便把它牢牢記住了。

  無論春秋還是後世,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無非是將戰場上的兵甲擺到案几上較量一番,誰的拳頭大,誰就有權發言。

  若是此次魯國表現的太過軟弱,這場外交之戰便會將先前吃到肚子裡的土地和利益吐得乾乾淨淨。

  但主持此次和談的大宗伯孔子,他是一個軟弱的人麼?

  在盜跖圍城時,他敢身披甲衣,手持弓矢,站在城頭和大盜辯論。

  他敢單車入叛軍占據的費城,說服公山不狃放棄抵抗。

  他敢忤逆季氏,讓不受待見的先君魯昭公墳墓歸位……

  在歷史上,他還敢以老邁之身軀,請求討伐弒君的陳氏,嚇得魯國懦弱的君臣膽寒。

  就趙無恤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時代的儒家不懦弱,反倒是鄒魯的一根脊樑柱。戰國有孟軻威武不能屈,有魯仲連義不帝秦,後來劉邦掃平天下,各郡紛紛歸降,竟只有魯地的儒生們硬著脖子奉項羽為正統,與漢室對抗。

  何況,趙無恤沒記錯的話,孔子在原本歷史線上的成名作,就是夾谷會盟了。

  張孟談見趙無恤已經看清楚了整件事的利害和應對之策,便籠著袖子笑道:「就在方才,大宗伯派來的使者已經到了,司寇猜猜是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