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叔孫氏現下是魯國最弱小的卿,控制的人口甚至只是趙無恤的一半,所以他有極大的危機感,一直想給自己找一個強援,齊國便是較好的選擇……只要有齊國扶持,那季氏、孟氏、趙無恤便不敢肆意兼併自己了!

  三桓中,已經有兩桓傾向與齊國和平,只要作為執政卿的季孫斯再拍板,那這件事就基本定下了。

  季孫斯心裡早就有了打算,齊侯在送來的禮物、國書外,還給他了一封私信……

  所以他先是不說話,而是笑著將目光轉向了公議中一直沉默不言,看似拘謹地思索事情的孔子:「大宗伯覺得,齊國此舉何如?」

  孔子整理衣襟,起身道:「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聘者,宴有好貨,饗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然齊人之聘,輕禮而重幣,其儀於禮不合,其思黠而不正,雖然,然齊國請平之意不可忤之!」

  第482章 戰和

  魯宮大殿之上,雖然鐘鼎金玉並沒有增加,侍候的人也就那麼多,但格局在孔丘的調整下煥然一新,國君尊位被抬高,無形中似乎已經凸顯了君權。

  孔子在大殿上恭敬地行了一禮,然後侃侃而談自己的意見:「承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之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公室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誌不忘……」

  聞言後,魯侯宋有些迷茫地看了看朝堂的那些老臣,自己繼位時有宣誓過這事麼?

  三桓有些尷尬,禮樂崩壞,在魯國這個自持為禮樂大邦的國中也同樣如此,魯侯宋的繼位本就十分倉促,許多應有的禮節都沒有很好地傳承,又何止是這一樣呢?

  總之,齊魯兩國雖然是一對老冤家,平日裡相互稱之為「密爾仇讎」,但雙方一旦不想繼續掐架時,老黃曆就會被翻出來。

  追溯完先君時代齊國和魯國的交情後,孔子便找到了魯國與齊國友好的合乎禮法性,凡事必求名正而言順,這就是他的做派。

  就孔子的本心而言,他屬於並不避戰、懼戰的類型,否則在齊國大舉進攻西魯時,就不會力挺子路帶著偏師進攻齊國,與趙無恤互為犄角了。

  但他也不好戰。

  當年子貢曾經詢問為政之道,孔子對他說了三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若是不得已必須去除一樣呢?這三者先放棄什麼?」

  孔子曰:「去兵。」

  在孔子心中,兵甲、衣食、信義,其對於國家的重要程度是依次遞增的。自古皆有死,然而民眾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他認為,現在魯國需要的不是兵甲,不是窮兵黷武,而是急需一個和平的環境,來處理自己內部的種種毛病。

  孔子的計劃進行得還算順利,通過大議禮,他為先君正了名,通過各種小細節的禮樂糾正,他將魯侯一步步扶正。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三桓依然控制著國中大部分的地域和民眾、財富,而三桓內部,也滋生著公山不狃,侯犯等尾大不掉的家臣。

  此外,還有外來者趙無恤。

  這是一個對敵人如狼似虎,對治下民眾卻如同親生父母般的卿子。孔子能感受出來,趙小司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言壯語裡,包含著巨大的野心。

  魯國的民眾需要休養生息,魯侯需要樹立信義和威勢,才能凌駕於三桓,以及越來越與曲阜離心的小司寇趙無恤之上。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和平。

  對齊和平之事情,孔子是很有發言權的,不知不覺間,差不多是一同崛起的他和趙無恤已經成了繼魯侯三桓之下權勢最大的人,一切決策不經過他們參與,幾乎不能達成。

  然而道不同不相為謀,舊秩序的維護者,和意在竊國的大盜之間,註定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所以孔子抬起頭,對魯侯和三桓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常年的作戰使得魯國農田凋敝,民眾疲乏,下臣覺得,齊國提出的請平,可以接受!」

  他心中澤默默念道:「子泰,我若是不能阻止你做出不臣之事,那就枉為你尊稱我一聲夫子了……」

  ……

  此事成了!

  在孔丘同意與齊國和平後,季孫斯心裡鬆了口氣。

  和孔子首先以邦國、民眾為出發點願意和平不同,季孫斯從始至終都是從季氏的利益來考慮的。

  齊國的和平來的並不算突然,季氏與齊國那邊的各卿族本來就有聯繫,甚至能和齊侯說得上話。他促使他接納齊國使節團和禮物的最大原因,恰恰也是趙無恤!

  在陽虎之亂前後,季氏依靠趙無恤相救才得以脫身逃命,實現了季氏的觸底翻盤,重新回到執政之位,那時候他渾身戰慄,生怕被覬覦這個位子的人謀害,所以和趙無恤有過一段蜜月期,送了他不少好處。

  然而隨著季氏力量恢復,一向排外而心胸狹窄的季孫斯便開始對這位少年英豪越來越忌憚了。

  依靠戰爭勝利不斷擴大自己控制地域和勢力的趙無恤,他已經控制了西鄙九個邑,濮南三個邑,治下人口近二十萬,已經超過了叔孫氏,與季氏、孟氏差距並不算大。

  趙無恤的壯大早已讓三桓如噎在喉,不去不快,然而因為對齊戰爭的緣故,三桓不得不依賴他,所以連趙無恤私下主大夫盟也只能忍過去。畢竟人家不僅手下武卒戰力驚人,還有個又跋扈又能幹的父親,晉卿趙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