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鄧飛也是無奈,自己的主君籍秦是個沒擔當的,雖然用他,卻只是以尋常士人待之,怎麼可能會因為他一席話而去救鄧析?世上卿大夫雖多,但與他相熟的就寥寥幾人,思來想去,值得託付的也就趙無恤了,他雖然和鄧析關係不好,但畢竟是未出五服的血親,怎麼能見死不救?

  於是他鄭重下拜道:「族弟雖然在諸侯間有名望,但卻不是什麼好名聲,試問誰能容得下一個鼓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大夫犯法與庶民同罪』之言的舌辯名法之士?而鄭國的商賈們也懼怕執政之怒,避之尤恐不及。但我卻知道,司寇有仁心,而且喜好名法之學,且手下的商賈貨殖中原,在鄭國也有些人手,還望能設法解救族弟,能讓他在魯國西鄙避避風頭。司寇結草之恩,飛與鄧析,乃至於鄧氏全族定當報效之!」

  第369章 千金市馬骨

  當晚,在安置好鄧飛讓他稍安勿躁後,趙無恤連夜喚來子貢、闞止二人,徵詢他們的意見。

  「鄧析此人,救,亦或不救?」

  「鄧析之學雖然走了歪路,但依舊是當世名士,若是死了難免可惜。但賜竊以為司寇不必卷進去,更不必在事後讓他去魯國西鄙避難。」

  子貢的反應不出無恤所料,婉轉的反對解救鄧析即便要救也不用加以庇護。

  子貢的思想在孔門弟子中是比較持中的,連孔子的死對頭少正卯,他都是一種「和而不同」的態度。所以對遠在鄭國的鄧析,雖然道有所不同,也沒表現得必殺之而後快。

  但他畢竟是儒家中人,在深受孔學薰陶的子貢看來,鄧析這種「不法先王,不是禮義」的傢伙,簡直就是儒家的對立面,兩個學說天然敵對。何況駟歂禁錮鄧析,也是根據《竹刑》上的條款,這真是作繭自縛,若是被驟然殺戮當然有違「刑不上大夫」的禮儀,可若只在牢獄中關段時間,讓他得些教訓倒是不錯。

  「子貢之言差矣!」

  闞止卻從子貢的這番話里嗅到了自己的機會,他向前邁了一步,踏到了子貢面前,朝趙無恤進諫道:「鄧析是位嫻熟律法的人才,司寇的新政正需要這種人來做士師,若他能到三邑,一定能成為好的助力。」

  子貢反駁道:「助力?子我難道沒看見,鄧析在新鄭私自編修竹刑,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教授民眾訴訟,使得鄭國大亂,民口歡嘩,他在鄭國怎樣,來到三邑便會怎樣。若是鄧析入司寇幕下,一定會故態復發,擾亂已經漸漸由亂入治的三邑!」

  他對非孔子的異端學說是抱有一定警惕態度的,在晉國時,趙無恤就表現出幾分偏向管子、子產之政的傾向。如今到魯國後,因為與孔門弟子們交遊,聘用冉求、公西赤,子貢覺得趙無恤已經漸漸轉向儒家了。

  他可不像孔子一樣指望魯侯,而希望能將趙無恤打造成一位符合儒家標準的卿士主君。

  當此之時,千萬不能讓別的學說再摻和進來!

  闞止則有不同,雖然中都和闞邑靠的近,但他對孔門弟子並不待見,加上和子貢起了競爭的心思,子貢反對的,他就一定要贊成!

  於是乎,子貢和闞止就在趙無恤面前辯論起來,兩人都是善辯之人,屋內頓時一陣唇槍舌劍。而趙無恤最初時並未透露自己的意願,只是靜靜聽著,因為除卻諮詢外,他還想看看倆人對名法之士的態度。

  子貢語速較快,先談起了有關鄧析的一件事。

  「有一年鄭國洧水發了大水,淹死了新鄭富戶家的一人。屍體被一個國人打撈起來,富戶的家人要求贖回。然而撈到屍體的國人要價太高,富戶的家人不願接受,他們便找鄧析出主意。鄧析對富戶說:勿急,除你之外,他還能賣給何人?撈到屍體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鄧析要主意。鄧析卻又回答國人道:勿急,他不從你這裡買,還能從哪兒買?」

  闞止不以為然:「此事我也知道,但只靠一件往事,子貢想說明什麼?」

  子貢道:「這說明鄧析是個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之人,如此一來,則萬事的可與不可將發生巨變,這世間便再無君臣尊卑孝悌對錯之別了!」

  由此看來,雖然鄧析主張「同罪異罰,非刑也」,但他自己的兩可之說卻也遊走在無原則的邊緣上,故子貢質疑其為人,認為招攬進來將成為己方的禍患。

  闞止認為這是聳人聽聞,但子貢本就沒打算說服他,只需要說服趙無恤即可。

  於是他再度批判道:「司寇,鄧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綺辭。鄧析之竹刑不符合聖人之教,也不可以作為治國綱紀。只是因為他的詭辯看似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才能夠欺惑愚眾,實則是辯而無用之學,不為君子所取!」

  無恤一思索,的確,雖說他現在急需法律人才,但鄧飛這等老實本分的循吏型人才還好,鄧析卻是把雙刃劍,他能讓鄭國執政焦頭爛額,也能把無恤的三邑攪亂。

  闞止則立刻力爭道:「怎能因為一件事就徹底判定一個人的才幹和德行,司寇且聽我講一個故事。」

  「從前秦穆公想用千金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收穫。於是派一位近臣外出求馬,他花了三個月追蹤到千里馬,但趕到時它已經死了,於是近臣用五百金將死馬的屍骨買了回來。秦穆公見後大怒,斥道:寡人要的是活馬,汝為何用五百金買死馬的骨頭?近臣說:死馬的屍骨君上都願意用五百金買,何況是活的馬?天下人一旦將此事宣揚開,定會認為君上是真心買馬,使者行人將不絕於道,趕來秦國獻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