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到這裡,孔子猶豫了片刻後道:「有之,但下臣之治亦有缺陷,離小康尚遠。因為犧牲了武備,邑兵較少,也讓盜跖得到了劫掠的機會,苦了中都民眾。若是君上不怪罪下臣,下臣願意繼續為中都宰,只需要三年,一方面能讓周禮大行,成為一個東方的宗周,而以往的缺陷也會一一補足!」

  經過這件事情後,孔丘也意識到了武備的重要性,他本非不知兵之人,若是有心想做,讓四境兵甲足以禦敵是能夠辦到的。

  魯侯卻笑著搖了搖頭:「中都太小,若是寡人學習你的施政方法來治理魯國,你覺得如何?」

  孔子一個激靈,仿佛意識到了什麼,他下拜再度抬頭時,頓時變得意氣風發,絲毫沒了往日的謙遜,說話時卷鬚都在微微抖動:「若用臣之政,雖治天下亦可也,何止魯國而已哉!」

  ……

  在廩丘方面,趙無恤得知費邑叛軍歸服後,也開始了這場戰事的善後工作。

  他趕在魯國新年前解散了徵召的邑民,讓他們各歸其家,還賞賜了部分張孟談從陶邑買來的糧食,足夠讓一戶人家吃上半個月,並且此次從軍者明年稅賦丘甲減半。只剩下千人不到的招募武卒輪番休整、訓練。

  他還向三邑宣布:「有死公事以安都邑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

  他同時也讓工匠們收集完材料後,準備進行初步的麻紙試製。

  就在此時,計僑老毛病又犯了,負責廩丘乃至於整個勢力「量入為出」,常常沒日沒夜做「預算」的他跑到工匠坊,言辭激烈,打著算盤給趙無恤算了筆帳,拉響了一次財政警報!

  第353章 開源節流

  「司寇,若按如今的速度花銷下去,明年秋收之前,三邑府庫里的錢帛就將告罄了!」

  計僑此說並非空穴來風,他手上用「周髀數字」寫滿的簡牘正是今年的進帳和明歲的預算。

  他苦口婆心地說道:「自從魯國百年前初稅畝後,便開始變籍田徹法為收糧食稅,但司寇為政後,不僅焚毀了往年積壓的債券,還將今年的秋稅幾乎全免。所以別說剛入手一月的鄆城,連統治了小半年的甄、廩丘也沒多少賦稅收入……」

  對於這一點,趙無恤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他答道:「重農第一,是我前些日子召集諸吏公議時制定的根本之法。古人言,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所以想要封地富裕,不能不重視糧食,這個道理,計先生應該知曉。」

  無恤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以往衛、齊、魯三國官府都一個德性,徵稅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人只好向邑寺、宗族或者商賈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應付征課,所以才會積壓那麼多債券。

  此外還有官府勾結商賈,在收穫季節故意壓低糧價、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徵收、十分之一的賦、丘甲和各種勞役等壓在農民頭上。於是一年四季下來,從事農稼往往只能苟且養活一戶人家,一旦遇上災年,每家餓死一兩個人是尋常事,所以才導致了大量農人向大野澤逃亡的情況。

  無恤對此也是痛心疾首:「農人外流,這正是糧少而民戶沒有積蓄的緣故。何況大軍過後,必有災年,師之所處,荊棘從生,三邑才經戰事蹂躪不久,雖然因為我的緣故,晉軍並未劫掠,但依然年景不佳,何況還要應付我的徵召。我如何忍心讓民眾因為這緣故破家散財,賣兒賣女,又如何甘心他們在我治下也湧入大野澤,增加盜跖的實力!?」

  計僑啞然,但還是說道:「雖說此舉是為了穩定三邑人心,讓戰後經濟恢復,但也未免太過,少量降低即可。如今已經入冬,三邑農事是沒指望有任何收入了,至少得到明歲夏初,冬麥成熟後才能有進帳……」

  一年半時間,粉食已經從晉國傳播到了宋、齊、曹各地,連魯國也開始遍地開花起來,魯國工匠本就心靈手巧,只要見過石磨的實物,仿製起來又有何難。甄地和廩丘雖然都早早建起了磨坊,但隨著技術的傳播,麥粉的壟斷性是越來越低了,沒有出現計僑期待的暴利。

  他對此十分不爽,又提高了聲音道:「半年來的花銷實在太大,司寇不能不加以重視。修整牆垣、道路、溝渠是一筆開支。實施新政,不再授予屬吏食田,所以邑吏們每月都得發放俸祿,入秋入冬後還得賜襖子裘服禦寒一筆開支。」

  「而耗費最大的,還是司寇養的近千名招募兵,彼輩不事農桑,平日只專注於訓練和剿賊,兵甲精良,月月都要有替換,死傷皆有撫恤。對徵召兵也太過優容,晉國諸卿徵兵,彼輩還要自帶衣物和兵器,司寇這裡卻是一應提供,戰後若是有功,還會賜衣賜褐賜糧,弄得民眾喜於徵召……」

  無恤笑道:「民眾喜於徵召,不再刻意逃避勞役,這不是很好麼?這正是薄稅斂,毋苛於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也。」

  計僑說的這些事情他都清楚,但無恤前世看過《國富論》,裡面說過,做作君主,無論是大國還是小邦,或者一個封邑主,都得履行多種義務,同時付出諸多花費。

  比如,君主的第一項花費,是盡力維持其尊嚴。所以要有一定的錢帛用來修繕府邸,製作衣物冠帶,維持出行的車馬儀仗,年節時向相識的貴族贈送禮物。這些東西恰恰是趙無恤最省的,對此,計僑倒是極其欣賞,勤儉一向被世上賢士所頌揚,比如中行穆子簡樸,中行寅奢侈,所以父子兩人才在天下士大夫間有不同的風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