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盜跖在逃離後,也已經回到大野澤中央一個小島上,此處便是他的主巢穴。他也不甘心做趙無恤養寇自重的棋子,而是開始痛定思痛,反省這次失敗的緣由了。

  他在之前的對峙中自覺正面打不過趙無恤,便萌生退意,讓手下數千盜寇分批撤離,他自行斷後,孰料趙無恤的兵卒徒步速度超出了他的預料,最後還是被咬住了尾巴。南湖邊上一場惡戰,盜跖被部屬強行推上船隻逃離,只能眼睜睜看著湖邊千餘精銳為他喋血而戰,殺敵近百,自己也損失過半,不過至少讓趙無恤知道了,盜跖之徒可不是魚腩!

  雖對趙無恤念念不忘,想要立刻反擊復仇,但部眾疲憊,士氣已奪,盜跖也只得作罷了。這一日,他喚來群盜中的眾「師帥」「旅帥」共聚一堂,對他們說道:「二三子,此次初冬的劫掠,我軍以九千之眾,卻被趙氏子千餘人陸續擊敗,爾等想過是為什麼沒有?」

  群盜們面面相覷,這便是盜跖能一躍成為「將軍」的原因了,他會分析時局,會總結教訓,而多數盜寇只會搶完今天不想明天。

  過了半響才有人怯怯地說道:「是邾婁不聽將軍之言,先遭慘敗,讓吾等不得不直面趙無恤強軍。」

  也有人接口道:「是闞城城堅,吾等攻城器械不足,故而久攻不下,加上趙無恤狡詐,夜襲無果,才給了他機會!」

  盜跖搖了搖頭,說道:「汝等說的這些都對,但最主要的原因卻不是這些。」

  「我被眾人擁戴為將軍,統領群盜已經數年,最初時既無卒伍,部眾又不識旗鼓,更別說隊列陣法!雖有一萬之眾,卻形同烏合,軍中夾雜大量婦孺,連邑兵都打不過。」

  群盜基本都是逃亡的農人,乃至於一直生活在此的野人,基本沒有卒、伍的編制,只有按照統屬不同,劃為大泊、小丘這樣的區分,打起仗來一窩蜂地上,一窩蜂地潰逃,很明顯是不利於作戰的。

  「但現如今,我用在魯城時學得的兵法進行整編操練,臨陣接敵,婦孺難起大用,於是將婦孺和丁壯分開,婦孺獨自成營,留在巢穴中,而以丁壯為作戰之主力。之後又編卒伍、教旗鼓、練隊列,從卒九千,論軍力不可謂不強,邾婁死後號令不可謂不一,平日裡我親自帶著攻擊邑兵也如虎逐羊。然而碰上趙無恤,卻遭到如此慘敗,正面不敢與之對敵,撤兵後被追上痛打,我覺得不是他無法戰勝,而是吾等在戰法上出了問題。」

  「戰法?」

  「對,縱觀趙無恤此人,和尋常將領頗為不同,他不喜歡用車兵,而是用輕騎突擊,配合各兵種列陣使用。棘下之戰、甄之戰、中都之戰等,都擅長以堂堂正正之師列陣決戰於野外,配合部分奇計,所以才能戰無不勝。而吾等雖然也有編制,但陣型鬆散,性情跳脫,我想要像對付其他魯兵一樣與他正面決戰,就好比以我之短,擊敵之長,焉能不敗!」

  群盜們對此深表贊同,連連點頭,說道:「將軍所言甚是!那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趙無恤如今已經雄踞大野澤之西,今後少不了要與吾等為敵,我打算用當年吳國孫武和伍員擊敗楚國的方法對付他!」

  「孫武、伍員的戰法?」伍子胥復仇的事跡流傳甚廣,連群盜中也有不少人聽說過,但孫武行事低調,卻沒幾個人知道。

  盜跖道:「我聽說,十年前孫武和伍員根據楚王年幼、卿大夫不和,以及楚都距東境較遠的特點,向吳王闔廬提出先疲敵、誤敵再行決戰的戰法。即將吳軍分三部,對楚國來個突然襲擊而又迅速撤退,輪流侵邊境要地,楚援即退,援退再來,俟楚軍疲憊而戰鬥力削弱後,伺機集中全力進攻。闔廬聽從了他們的意見,碩大的楚國從此就開始困頓疲乏了。」

  群盜聽得兩眼發直,而盜跖卻嘆氣道:「也是因為魯國、曹國的邑兵太不經打,見了吾等常常不敢出城,所以大意了,也忘了吾等群盜最擅長的事情,不就是孫武和伍員的這種戰法麼?群盜從來不需要與官軍決戰,而是要使他們根本抓不住吾等,疲於奔命。」

  盜跖目光炯炯,他反思之後,覺得群盜的力量不在於聚合,而在於分散。這次趙無恤南下,他若是能將盜寇們化整為零,徹底撒開出去,自行從小路、河網退往大野澤,那損失一定更小。

  「此外,趙無恤的兵卒不習水性,這也是吾等群盜擅長的事情,以後外出劫掠也好攻城也好,都要乘吃水淺的長船,不要深入內陸,不要離開能行船的水邊。敵來則退,乘船到大澤另一頭繼續劫掠攻城,長此以往,趙無恤三邑必疲!」

  ……

  趙無恤可沒料到,他的亂入,竟讓盜跖被逼無奈,開始使用類似游擊戰的戰術,並且以長船入淺河,沿河劫掠,和後世維京海盜縱橫西歐打法神似。

  他此時已經開始啟程西行,前往新獲得的封地鄆城,從張孟談處得知,一位從宋國來的客人正在那兒等著他……

  PS:《論語·陽貨》: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

  《史記·孔子世家》: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

  第350章 錦上添花

  十月下旬的一個清晨,鄆城郊外的田野上草木凋零,枯黃的葉上鑲著一層霜凍,塗道乾燥而結實,馬蹄和腳步踩上去十分平穩。

  雖然天氣有些寒冷,但卻並未阻擋住鄆城人的熱情,國人的隊伍由城門兩側始,一直排出半里開外,在田畝道邊擠得密密攘攘,來自廩丘的兵卒舉著戈矛,警惕地維持著秩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