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今大夫問丘何去何從,丘倒是想學晏子所為,從君,不從三桓、陽貨。我會固城自守,保民眾安定,只待動亂平定,國君召喚,我才會前往魯城請罪。」

  「原來如此,孔子的確可以做到不違本心,但無恤卻已經入局太深,只能去攪這趟渾水了,今日一別,還請孔子多多保重!」

  趙無恤已經得到了答案,但對孔子這種名為「忠君」的隔岸觀火行為不置可否,但也算符合他自身地位和實力的明智之舉。

  誰想孔子卻喊住了他:「大夫,丘雖然不想捲入卿大夫與陪臣的火拼,但城邑巷戰,勇者勝。丘無法為大夫做什麼,唯想讓一人隨大夫同行,作為親衛侍奉身邊,或許能助一臂之力。」

  「誰人?」

  「仲由。」

  趙無恤微微一愣,上次他駐紮中都時,手下幾個軍吏如穆夏也與子路角牴過,已經是軍中翹楚的穆夏卻輸得一塌糊塗。孔子曾說:「由也好勇過我。」若是論起萬夫不當之勇,子路可謂是無恤見過的最強者之一,僅有那個在羊腸坂刺殺的齊人古冶子能敵,若是有他相助,這次冒險可謂如虎添翼。

  但,孔子在這時候提議,真的全然是一片好心麼?子路的長劍,真的會聽趙無恤的話,指哪刺哪麼?

  但他還是面露微笑問道:「求之不得,但子路願意去麼?」

  「由曾多次問我,君子尚勇乎?大夫在濮北的大戰子路早有耳聞,對大夫頗為欣賞。子路厭惡陽虎,加上有我之命,想來不會拒絕。」

  於是,子路便被召喚了進來,聞言後眉宇間欣喜間卻有些猶豫:「由去後,中都的防務怎麼辦?」

  「由,你曾問過我,夫子如果統帥三軍,那願意與誰在一起共事?」

  孔子笑道:「我當時說過,像你這般喜歡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因為太過莽撞。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子路大窘,夫子這是在批評他的性格魯莽,不適合獨領一軍,而去往廩丘的冉求師弟,被趙大夫說成日後必能為名將,似乎就是後一種性情。

  孔子話鋒一轉:「但今日,趙大夫前往魯城犯險,他恰恰是那種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而需要的,正好是你這種暴虎馮河的勇者。何況為師在軍陣上也不是毫無建樹,不要忘了,你和冉求的兵事是誰教導的。」

  子路聞言一喜,欣然應諾。

  於是第二日數百武卒拔營而走時,子路便被趙無恤安排為車右同行,與穆夏一左一右夾趙無恤。

  雖然無恤暗自揣測孔子的用意不可能那麼簡單,但他對未來的計劃已經在心裡走了無數遍,認為沒有什麼破綻。既然子路主動送上門來,他索性以不變應萬變,一口吃下,不求一次收復此人,但充分利用他的才幹是可以的。

  中都邑的牆垣上,孔子拖著有些酸痛的腿,帶著顏回、宰予等人前來觀摩軍威。

  「好一支善戰強軍!」孔子撫須而贊,只見那些舞動的旌旗東向,如龍如虎,如熊如羆。

  宰予也贊道:「從魯僖公之後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魯國許久沒有這樣的軍隊了。」

  濃須鶡冠的子路已經不在孔子身旁,顏回墊著腳尖遙望,同樣感慨不已:「如此說來,冉求去了廩丘卻是對了,他一向喜歡軍旅之事,頗得夫子真傳,只望仲由隨同趙大夫入魯城,能平安歸來。」

  他又欠身問道:「敢問此次陽虎與三桓之禍,夫子認為孰勝孰負?」

  「在趙大夫參與前,陽虎稍占優勢,勝負六四之分。」

  「那趙大夫入圍後,勝負如何?」

  「猶未可知。」

  「為何不可知?」

  孫子捋須道:「趙大夫之兵固然看似強大,但他成名的棘之戰,甄之戰都是野戰,魯城街巷裡閭的巷戰,身為客軍反倒受了限制。何況數量太少,司馬法有雲,凡戰,以輕行重則敗,面對數倍於他的陽虎之徒,對魯城極為熟悉的逆軍,恐怕占不到什麼好處……」

  顏回一驚:「既然夫子不看好趙大夫,那為何還要讓子路陪同前往?」

  「陸行而不避虎兕者,獵夫之勇也。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鋒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順大難而不戄(jué)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見義不為,無勇也!」

  「我是國君親自任命的中都宰,職守所在,沒有國君命令不能發一兵一卒。但子路卻是自由的白身,我有意助趙大夫倒陽虎,卻礙於身份,只能讓子路護衛他身邊,即便趙大夫不敵敗退,子路也能保他性命無憂。」

  顏回默然頷首,然而孔子在弟子們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卻在心中暗暗嘆息道:「趙大夫入魯之事陽虎出力頗多,雖然魯城傳聞他們因為某事鬧僵,但我總覺得此事有些蹊蹺。此次前去,他若真是倒陽虎自然是好事,仲由可為護衛,但若他見利忘義,想要助虎為逆……」

  「那麼以仲由之勇,也可以當一回白刃劫持齊桓公的曹沫!」

  第320章 無間道(上)

  趙無恤和鄆城大夫叔孫志一前一後抵達魯城時剛好是十月初一,天氣已經轉涼,道旁的栗樹、楊樹開始茂葉落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