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前兩個月孜孜不倦的立威、立信、足食後,兩邑人心思定,對趙無恤政權的擁護程度越來越高,是時候將觸鬚伸展到全境了。

  宣言的最後是保證不會損害各氏族和國人的利益,反而會把獲利固定下來,並將其政策化。

  周圍的眾吏一陣歡呼和頌揚,而冉求和公西赤則面面相覷,感到有些新鮮。

  一旦在外邊拋頭露面,年輕的公西赤總是穿著最好的衣服,他這會小聲對冉求說道:「如果要說中都邑和這裡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中都做什麼都要講復古,而這裡則提倡維新,子有師兄,你怎麼看?」

  冉求先是默然,來到廩丘後,這幾日的所見所聞讓他心裡隱隱生出了一絲擔心。

  他的家族雖然號稱周室諸侯冉國之後,但現如今已經衰敗,只能算普通國人,他向孔子求學的目的很簡單,那便是出仕,成為士大夫。

  在中都期間,他沒有什麼具體的職務,有時候幫助孔子和子路處理政務,有時候則帶著少量兵卒巡邏禦寇,被趙無恤相中,算是他第一次得到為政的機會。

  冉求並不太重視德的修養,嫻熟六藝後,他的關注點在如何施政和軍陣之事上,很少向孔子請教仁、義、禮、孝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孔子才說他「不知其仁」。

  他雖然對孔子一些教學和思想不置可否,但卻依然尊重老師。不過目前為止,冉求對趙無恤這種積極進取的改革態度卻更加讚賞,他創建長矛兵陣,便是樂於革新的一種表現,這一點上,和趙無恤倒是不謀而合了。

  更何況,更新體制,就意味著有新的職位出現,自己和子華也才有躋身高位的機會!

  於是冉求對母家的表弟公西赤說道:「子華,夫子曾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趙大夫已經是你我的主君,來到廩丘後又給予吾等很高的待遇。食有魚肉,行有車馬,服有紋飾,所以當盡心盡力,輔佐於大夫新政才行,在中都的那一套卻不一定適用於這裡,你我當以趙大夫的吩咐為準。」

  話雖如此,但冉求還是很苦惱,雖然前些日子趙無恤在中都和孔子其樂融融,但他卻敏感地覺察到,夫子和趙氏大夫之間,似乎有著潛在的巨大分歧。

  「若是有一天,大夫和夫子因為理念有別而不和,我和子華應當何去何從?從師焉?從君焉?」

  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

  冉求和公西赤的對話剛結束,就被趙無恤召去問對了。

  聽說公西赤寫的一手好字,還會齊、衛篆書,於是趙無恤讓他和成摶分別兼任文吏,負責記錄。

  趙無恤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完成從春秋到戰國秦漢的轉變,將老舊不適應大爭時代的封建領邑制變為更高效的集權官僚制。

  首先,就是讓領地統一在同一種制度下,這是立政的第一要務。

  侍候在旁,隨時接受問答的冉求好奇地問過:「大夫準備用趙氏之政,還是魯國之政?」

  若是用魯制,他覺得自己也能幫襯一二,而晉國趙制,冉求記得夫子曾一度詬病過趙鞅鑄刑鼎之舉。

  但趙無恤的想法卻不一樣,魯制從目前來看,依然是十分保守的,比起已經化邑為縣的晉制大為不如。但晉國的基層地方制度,乃至於趙氏的制度,他也不打算全然照搬。

  無恤目前雖然名為魯臣,但實際上卻自成體系,和晉國國內六卿各行其政一樣,魯國卿大夫在自己的領邑里也是愛怎麼玩怎麼玩,別激起國人憤慨將你驅逐就行。

  於是他說道:「我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混合之後,或許就是一種全新的體制。」

  「全新的體制?」

  「然也!」

  那些在趙無恤心中醞釀已久,身處晉國時卻礙於諸卿和宗族束縛無法實施的更制,一條接一條從他口中說出,又在公西赤和成摶等人筆下變成了鮮活的文字。

  他每說一句,冉求挺直的身形就微微震動一次。

  「從世祿到官僚!」

  「從尊尊到尊法!」

  「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

  八月末,清涼的秋氣已至,作為全邑氏族之首的甄仲勛坐著馬車回到了甄邑,這還是趙無恤破邑以來他第一次被獲准外出,所為的還是「公事」。甄邑到廩丘的來回幾十里地景色依舊,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河水開始乾涸,甄仲勛看著這番秋景,心裡也一片淒涼。

  等他風塵僕僕地回到甄氏聚居的里閭中,那些殘餘的長老和鄰近族長們紛紛圍了過來。

  「族長,如何了?」

  「新政究竟是怎樣的?」

  他們最關心的,自然是趙氏大夫那所謂的「新政」的具體情況了,但至於這新政究竟是什麼,各氏族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大多數認為是要效仿晉國那邊的制度,作爰田、州兵什麼的。

  只有被邀請前往廩丘聆聽趙氏大夫宣政的甄仲勛能第一時間得知真相。

  「無法一一細說,但總之,我甄邑的體制已經被打散重塑了,部分職位被取消,又有一些新職位出現。」

  眾人的眼睛亮了起來:「族長可被授予重任?」

  既然在形式化的「公議」中眾人無力抗拒,便只能屈服,但卻也指望自己的宗族能在新政中占據一個有力的位置。

  甄仲勛向眾人展示了腰間新佩上的綬帶和小銅印:「大夫命我為甄邑長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