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後,他又抬眼盯著趙鞅看了半響,心中閃過無數個暗謀:「既然趙孟你這麼想在火上烤,那老朽便幫你一把!」

  至此,知躒方才勉強笑道:「善哉,魯不貳,則小國必睦,趙孟之言亦是寡君之願,諸卿大夫之願也。甄邑與廩丘,從此便是魯國的封疆了,中行伯,此事便這麼定了罷。」

  中行寅氣不過,還想再說,卻被知躒伸手拉住了。

  「堂弟!今日之事已定,休要多言了!」

  中行寅看了看趙鞅,又看了看知躒,露出一個冷笑後袖子一甩,公然離席。

  魯國人再次見識到了「晉政多門」的典型場景,會場一時尷尬,只有知躒跟沒事人一樣,他和藹地接過了話茬,笑著說道:「至於這兩處的大夫……」

  他目視三桓道:「此兩邑將要交給魯國,但仍然事關晉、魯之間的聯繫,三位覺得,邑大夫應該讓誰人擔當比較合適?」

  趙鞅也已經回到了席位上,他整理著衣襟,正要提名無恤,卻又聽到陽虎離席拱手道:「陽虎倒是有一個人選,可供晉、魯諸位卿士選擇。」

  「請說。」

  「晉國中軍佐之子子泰,從曹國率師北上,舉義旗奪甄邑,讓衛侯腹背受敵,因此請平。並擊潰來犯的齊國廩丘之卒,讓齊人無措,在晉軍拔廩丘時也多有功勞,兩邑大夫非他誰何!?」

  知躒聞言沉吟,微微點頭。

  「趙無恤?」

  三桓則對視了一眼,他們在棘津之戰後也聽說過此子名號,之前他攻略甄邑後,還差人來魯國打過招呼,頗有禮數。

  趙鞅曉有興致地望向了正在朝他微笑鞠禮的扎須陽虎,趙無恤曾言他與此人暗通款曲,多有簡牘來往。如今一看果然如此,在魯國有如此盟友,暫時的安身立足是不用發愁的。

  隨即他又啞然失笑:「吾子能以一流亡卿子身份,靠自己的力量掙到了兩邑大夫之位,縱觀古今絕無僅有,他此番入魯後,應該擔憂自己前途的,是陽虎和三桓罷!」

  第285章 名與實

  知伯打的是讓趙氏出頭到底的主意,儘量不採取正面對抗。

  而魯國三桓只是提線木偶,大小事都由陽虎來決定。陽虎本就和趙無恤有往來,又想要交好趙鞅以為外援,得到無恤派封凜送來的帛書後心中瞭然,方才出言拍板,此刻也暗示季孫、孟孫等人同意。

  於是一場臨時增加的歃血在飲宴後舉行,甄邑、廩丘以晉侯的諸夏盟主名義轉割給了魯國,邑主人由衛國孔氏和烏亞旅換成了趙無恤。因為是臨時的決議,所以一系列的禮法手續得晉軍歸國時再同衛侯、晉侯補辦。

  至於這兩地原本主人的意見,無人在乎,衛國已經請平,任由晉國宰割。齊國敗了一陣,龜縮回了國境內,原廩丘大夫烏亞旅還被無恤軟禁,更不能跳出來抗議。

  趙無恤便在這一片眼花繚亂中如願成了魯國大夫,雖然期間有些許意外和波折,但他三個多月前和張孟談商定的入魯之計,已然成功!

  待到宴飲結束,趙鞅回到當地略為簡陋的館驛中,卻又收到了一份邀請。

  「陽虎?」

  他將帛書翻來覆去看了看,眉頭微皺,此人正是方才在宴飲上,高呼讓季孫斯速速「拜賜」的那位虎士,邀請他後日狩獵於大野澤之北。

  趙鞅將帛書輕輕扔在了一邊,對著席下幾位家臣大夫說道:「鳴犢,汝可知陽虎其人?」

  鳴犢是狼盂大夫竇犨的字,他一向以博學、守禮、仁義而聞名諸侯之間,也是最早響應趙無恤《止殉令》的趙氏大夫,此次他徵召了狼盂的庶民隨趙鞅出征、赴盟。

  被趙鞅這麼一問,他便從席上起身說道:「下臣曾聞,陽虎其人出身低微,原本是季孫氏家臣,魯昭公與三桓敵對被驅逐,這期間齊魯數次交戰,陽虎便掌握了軍權。」

  「四年前季平子去世,季孫斯年幼,不能操控家政,陽虎便乘機作亂,發兵囚禁季氏,逼迫他歃血為盟,同意讓陽虎執掌家政才得以獲釋。加上叔孫、孟孫也年幼初為宗主,於是三桓專魯,而陪臣陽虎專三桓的局面由此形成。」

  趙鞅頷首道:「的確,最初時此人地位並不穩固,國人並不親昵於他。兩年前孟孫何忌去新絳獻上攻鄭所獲的俘虜時曾拜見六卿,聲稱陽虎想入晉為中軍司馬,但被范鞅拒絕。之後范鞅對我說魯人患陽虎為禍,孟孫何忌看到了這預兆,所以竭力為他請求,以期讓陽虎離開魯國進入晉國,這是轉移禍端的計謀。」

  他回憶著今天和陽虎的初會,說道:「本來我還奇怪為何會有卿士如此無能,竟然會被家臣所專,今日一見,此人果然是一個人才。他心思機敏,出手果斷,一呼便能讓三桓驚懼不堪。嘿,做卿士做到這種地步,尊卑倒置,本末異位,真是恆古未聞,若是陽虎是我的家臣,我定能以御人之術收服他!」

  竇犨見趙鞅邊說邊冷笑不已,也嘴角微動,暗想晉國如今不也是六卿專權,晉國卑位?主君你照如今的性情發展,日後也是一專晉之權臣罷……

  不過他雖然耿直,但趙鞅畢竟是他的主君,這話不好直說。

  於是竇犨又道:「陽虎最終還是留在了魯國,前年冬至日逼迫魯侯、三桓,以及曲阜的國人們在亳社盟誓,又在五父之衢(qu)詛咒,正式執掌了魯國國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