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漸漸地,孫子和專伯魚的身份回歸到了夫子和小徒,夫差也鬆了口氣,孫武只是拿出對付軍中刺頭的相激手段,再一舉說服之,伯魚日後必定俯首帖耳地聽話。

  然而,夫差也發現了,從始至終,孫武迴避了專伯魚的問題。

  這其中的緣由,夫差是清楚的。

  孫武在得到吳王闔廬重用,操練吳軍後,一出手便是擾楚疲楚的游擊戰術。

  隨後更是一出神來之筆,用區區三萬吳軍在淮河舍舟登陸,千里奔襲楚國腹地,柏舉之戰擊潰楚國兩千乘戰車,十萬大軍。吳軍五戰破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楚平王之墓,舍章華之宮,何其偉哉!

  如果戰爭到此結束,吳國將獲得一場完美的勝利。

  但之後孫武兵法十三篇的上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破郢後並未得到貫徹。吳國沒有及時收拾民心,反而施加令人髮指的暴行,激起了楚人全民反抗。

  但夫差知道,這些舉措和孫武關係不大,他在吳國的權力決策圈裡並不處於中心地位。

  孫武也是有苦難言,當時被復仇蒙了眼的伍子胥一門心思在雲夢澤中追捕楚王,楚國全民反抗,越王允常攻擊吳國後方,而申包胥求的秦國援軍也到了。在數次失利後,吳王闔廬的兄弟夫概也回國稱王內訌,一舉滅楚的機會由此失去。連遭慘敗的吳軍撐不下去了,只能撤退歸國,楚國得以復國。

  孫武撫摸著方才在專伯魚手上打斷的小杖,暗自打算道:「若是吳王能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若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則去之!」

  他在破郢之戰後本來心灰意冷打算再次出走,在伍子胥的極力挽留下才答應繼續呆在吳國。

  「好在大王和子胥都是知錯能改之人,在平定夫概之亂後,先後與齊、宋聯姻,轉而消化新奪得的徐地和淮夷,隨後準備對楚國、越國繼續用兵。」

  不過孫武也吸取了教訓,若是吳王和伍員再一意孤行,他便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如今吳陣之整已經天下聞名,楚國甚至遷都避讓吳之鋒芒,吳越民眾、風俗、言語相同,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只要吞滅越國,便能西進擊楚,大霸南國,指日可待!」

  ……

  衛國甄邑,邑外之戰兩天之後,一場軍吏會議已經接近尾聲。

  趙無恤坐於上首的案幾之後,手輕輕摸著甄邑虎符,對著卒長們宣講道:「治理大軍團就象治理小部隊一樣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組織、結構、編制;指揮大軍團作戰就象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到位,是依靠明確、高效的信號指揮系統,我方才所說的,汝等可記住了?都回去將甄之戰的過程細細思索一番,想想戰法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眾人應諾,嚴肅的表情下卻掩蓋不住喜形於色。

  甄之戰,武卒死19人,傷92人;齊人當場戰死146人,先後被俘640人。繳獲完整的戰車九輛,馬三十匹,輜車十餘,戈矛劍戟數百,編綴皮甲百餘副,其餘還有攻城器械、糧秣等。

  總之這是一場大勝,隨之而來的還有巨大的威望加成,甄邑國人從此服服帖帖,甄氏再也不敢陽奉陰違。

  最後,趙無恤拿出了一份帛書對眾人說道:「此外,晉國中軍佐所率的晉國大軍,將在明天抵達甄邑!」

  ……

  PS:因為左傳無載,所以孫武的身世是個謎,網上認為孫武是陳無宇的兒子陳書,或者是陳書的孫子。然而按照左傳記載,陳書直到孫武消失十多年後的前486年齊吳艾陵之戰還在露面,並被吳軍俘虜,無論他是孫武本人還是孫武的爺爺,邏輯和時間明顯不對……所以只能學習《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模糊化了。

  第280章 父與子(上)

  在趙鞅帶領趙兵氣勢洶洶抵達濮陽城下後,衛軍膽怯不敢與之在郊野對戰,便退入了高大的牆垣之後,知伯大軍隨即渡河參與圍困,但只是圍而不打,隨後不斷派行人入城勸說衛侯元回歸晉盟。

  衛侯最初口氣很硬,誓要留在齊盟之內,打定主意要和晉國為敵了,濮陽粟支一年,有兵卒近萬,完全能夠防守住數萬晉軍的圍攻,足以等待齊國援軍到來,或者晉軍為了救魯而東進。

  不過他手下的卿大夫們卻沒有這份玉石俱焚的心思,他們中很多人的領地都在大河以西,與晉國利害關係複雜,所以不斷進諫衛侯服軟。過了兩天,東面傳來齊國廩丘援軍在甄邑被一支晉國「偏師」擊敗退走的消息,衛侯大驚失色,現如今東西兩面受敵,原本期盼的援軍沒了影子,他也有些撐不住了。

  「大國不務德,而以力爭,衛乃小國,朝齊暮晉也是無奈,也罷也罷,大不了在晉國退兵後,再向齊侯賠罪。」

  於是衛侯便派人出城請平。

  晉軍這次侵衛的戰略任務完成了一半,接下來只剩下響應魯國的求援擊退齊軍,便能重新在這場爭霸里占據上風。

  於是知伯留軍濮陽,監視衛國履行新的盟約,而中行寅沿著大河南岸東北行,去解救被齊人圍困的晉國前沿堡壘夷儀。趙鞅則整軍東進,目標正是被「義軍」攻下的千室之邑甄地,再與圍困魯國西鄙的齊軍對峙。

  混雜著趙氏族兵,以及不少晉國大夫私屬的萬餘人沿著濮水河東行,此水波光粼粼,遠望如一條銀白的帶子,岸邊柳樹低垂,離岸不遠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