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些戈矛在行軍時常置於臂下,尖刃斜朝上指。徐徐走動時數百柄戈矛的木桿微微顫抖,仿佛是蒙城的漆樹林隨風搖墜。

  他們的卒長伍井戴著胄,走在第二排的最左側,目光死死盯著眾人的步伐。旅帥的戰車在後緩緩押陣,車上是田賁持盾保護。雖然這位前些日子破甄邑的首功之臣驍勇無比,可一旦這薄弱的陣型被衝散,旅帥依然會直面敵軍的兵刃!

  漆萬和他五十名劍盾卒袍澤被分到了右翼,他們的主要武器是一柄長約二尺的青銅劍,可以用於近身刺殺。此外還有一塊大盾,盾牌整體由楊木製成,外部包著厚厚的皮革,用皮製帶子固定在他們的前臂上,左手緊能夠握把柄,遮住胸腹要害。

  他們的身側是兩陣戈矛手,還有五十名隊形鬆散的弩手,在溫縣人蘇壽余的帶領下拉成了橫陣,縱深五列,這意味著可以施展拿手的「五段射」。

  右翼還有二十多輕騎士保護,他們結成了菱形陣,頭戴皮冠的虞喜位於可以縱觀全局的最後方,他已經將弓矢從馬側的箭袋裡取出,隨時準備搭箭激射。

  武卒們保持著訓練時的一般水準,在平坦的地面上緩行半刻之後,已經前進到了距離對面橫陣只有半里的位置,卻依然陣型不散。而且拉得和對面的陣列一樣寬,這意味著在接敵的瞬間,對方人數的優勢會被抵消掉。

  雖然這幾個「密集方陣」在趙無恤看來不比運動會上的中學生方陣強多少,但在對面的齊人眼裡,已經是從未見過的強軍了!

  齊國的軍吏們看著壓過來的武卒方陣,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道:「晉人好嚴密的陣……」

  陣,既軍隊的編隊,從夏殷周開始早已有之。

  在沒有陣以前,人類群體間的戰爭都是一擁而上,然後士兵們和敵人一般進行著散亂的無序的格鬥,最後勝利一般取決於哪一方的士兵更多,更擅長格鬥技能。

  從春秋中期起,步卒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所以以往跟著戰車的散兵徒卒也漸漸變成了長短兵器相雜的緊密方陣。

  雖然戰車的時代仍未過去,但步卒的編隊已經十分普遍,所謂的卒、兩、伍,都是為了方便編隊而設立的和晉國的中行穆子、魏獻子改革同時,齊國的軍事改革是從司馬穰苴時代開始的。步陣取代車兵成為主力,士卒在布陣中的位置,按左、右、行、列分布,講求嚴整不亂。

  烏亞旅繼承廩丘大夫之職後,對付的都是投機心極重,遇到挫折就會崩潰的魯人,以及大野澤的盜寇,如今還是第一次面對陣型比自己還嚴固的敵人。

  他望著那從開始邁步以來就保持著隊形不變的晉人陣列,感到了一絲壓力:「沒想到對面的晉人並不弱,居然人人帶甲,還能列出如此緊密的陣列,怕是哪家卿族的精銳罷!」

  「大夫,不若讓弓手上前迎擊,以箭矢擾亂其陣列,再憑藉人數優勢擊之!」

  作為副指揮的邑司馬也有些沒底氣,他在旁給廩丘大夫出了這麼一個主意,烏亞旅擦了擦額頭的冷汗,望著自己這邊千五百人的數量,還有五百甲士,十輛戰車後,又恢復了信心。

  「司馬法有雲,凡戰,以輕行輕則危,以輕行重則敗,故戰相為輕重。」

  意思是,一般作戰:使用小部隊對敵小部隊可能有危險,使用小部隊對敵大部隊就要失敗,作戰是雙方兵力的對比和較量。

  以烏亞旅的經驗,雙方在裝備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數量相差兩倍以上,基本就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了。

  「去下令罷!事到如今,只能一戰了,敵方的中翼薄弱,指揮車也在那裡,讓十輛戰車一會先行衝擊,只要能將其擊破,擒下對方旅帥,則勝局可定!」

  就在這時,對面的武卒們卻停了下來,他們跟著軍吏口令和鼓點停頓,右腳徒然抬高又猛地跺下!

  「啪!」

  整齊的踏步聲揚起了塵土,其氣勢仿佛震得大地都在微微晃動,嚇了烏亞旅一跳,戰車戎右也連忙舉盾防禦,齊人徒卒更是忍不住朝後退了半步,探頭探腦地張望不已。

  第277章 前進的方陣

  在趙無恤的命令下,五百餘武卒於三百步外原地踏步整齊隊列,並做好準備事項。

  至此,他也看清楚對面黑壓壓的齊軍陣列,左、中、右人數相當,每個大陣的前列都有兩排持盾的甲士。後面則是密密麻麻手持戈矛的徒卒,不過長度趕不上武卒特製的長矛長戈,陣型也有些散亂;弓手從各列的間隙上前站成數排,調試弓弦準備發箭;十輛戰車則移動到了中央,看來還是沒有放棄正面硬沖的打算。

  當然,他們面對武卒原地踏步時表現出的驚懼也被趙無恤看在眼裡。

  「果不其然,齊人雖然擅長兵法,但卻太過依賴技巧,一陣之中人心不齊,兵力布署前重後輕,所以陣勢龐大但不堅固。何況他們在灌木深草中就地展開,陣與陣之間的空隙極大,根本就不夠緊密。」

  這是趙無恤在下宮和郵無正交流時被傳授的技巧,面對這種情況,晉軍以往的打法是,分兵為均等的左中右三部接戰,各以一部側擊其左右兩翼,另以一部乘勢從正面進攻,則可破之。

  不過今天因為是以寡擊眾,所以趙無恤根據實際情況做了些許微調。

  卒長們再次給手下的兩長、伍長、兵卒一層層下達命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