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身披素稿的趙無恤聞訊後,立刻前去謝過韓虎,並和趙廣德帶著溫縣徒卒,接收那兩百架弩機。

  在名為蘇壽余、溫犁的兩名卒長帶領下,兩百身著葛布衣的溫縣縣卒站在校場上,也在好奇地打量著方才親手搬到這裡的武器。

  趙無恤踱步走過,發現這些溫縣縣兵面容稚嫩,而且站得歪歪斜斜,紀律和裝備比成鄉眾人,乃至於樂氏甲士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汝等上過戰場麼?」

  縣卒們面面相覷,有些怯怯的不敢回答。

  卒長蘇壽余說道:「好叫大夫知道,這些都是精選出的國人良家子弟,只是在秋獵冬搜時射過獵,從未在陣上廝殺過。」

  趙無恤微微點頭,讓他們棄矛持弩,從今天開始訓練上弦、瞄準、聞聲後一齊發射。

  而無恤自己,也逕自拿起了一架剛從府庫里運出的弩機,在翻覆觀察後,發現和半月前韓虎送給他作為行冠禮物的那把幾乎一模一樣。但很多地方依然很原始,比起趙無恤用來射瞎刺客古冶子的新手弩大為不如。

  趙氏的弩兵,無恤也在草創之中,但還未來得及組建,就遇上了這趟出使。反倒是更早得到弩機式樣的韓氏,已經打造出了數百架,存在各地府庫中。

  無恤暗暗想道:「難怪韓氏能夠位列三晉,戰國時更是以勁弩聞名,想必從這時代開始,他們就已經重視培養弩兵了。」

  他們倒也沒有保密的意識,所以無恤才能知曉。畢竟多數人,包括韓不信、韓虎爺孫,只是把弩當做罕見的機巧之物來玩玩,還未意識到這種兵器的妙用和威力。

  所以,韓氏打造好了武器,還來不及裝備卒伍,卻便宜了趙無恤。

  韓弩由木製的弩臂,竹製的弓身,牛、鹿筋做成的弓弦,還有青銅弩機等部分組成。但沒有瞄準用的望山,無恤在校場上朝木靶試射了一矢,發現拉力僅有一石,有效射程不超過五十步。

  原始的木弩製作不難,或許在殷商時就有出現,但沒有普及開來,最多用於射殺野雞、兔子等小型獵物。

  楚國匠人琴氏在吳國入寇的浪潮中,靈機一動,他「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因而發明了弩。在安裝了青銅機括後,進一步提高弩的性能,使它可以用於軍事,楚人憑藉此物趕走了吳國人。

  這算得上是一場遠射武器的革命。

  從發射原理看,弩和弓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張弓儲存能量,然後通過急速收弦把它轉化為動能,將箭彈向前方。

  它們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下述兩方面,一是拉弓僅靠人的臂力,人的氣力再大,兩膀的拉力終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長時間張弓,需要迅速瞄準,儘快放箭。二是弓的強度不能超過人的臂力,否則就拉不開了,因此限制了射程,更不能張一次弓發多支箭。

  弩就不同了,因為它是把橫裝在臂上的弓拉開後,先將弦管在牙上,如不扳動懸刀而使機牙下松,就不會收弦發箭。因此可以延時發射,既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瞄準,又可持滿傅矢,等待有利時機。由於矢道相同,還能全體平直齊射,充分發揮兵器的威力。

  弩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不像弓那樣要經過長期訓練,一個弱女子或者老卒,也能在近處開輕弩殺人。所以,這臨時選出來的兩百徒卒,雖然要練就高超的發弩之術,也需要很長時間的熟悉,但簡單的上弦平舉,扣動懸刀射弩,是可以做到的。

  他通過以往的實驗,也發現了弩的不足之處,首先是張弩比張弓慢,不夠靈活,特別是不利於快速行進間射擊敵人。其次是弩的力量越強,張弩等準備發射的過程也相應加長,所以發射緩慢。

  但趙無恤也考慮到了自己所處時代軍事的局限性,尤其是中原地區,戰車仍然是野戰的主力,徒卒披甲率極低,重步兵方陣尚未完全崛起。

  何況,他還有一個來自後世的妙招,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無論如何,趙無恤對此行多了幾分信心,朝歌的范氏族兵若是敢來阻攔,憑藉這兩百弩兵,外加兩百甲士徒卒,十輛溫縣提供的戰車,他有信心虐殺兩倍於己的敵人!

  而在校場的另一邊,樂氏的司士陳定國,也在巡視百餘人的樂氏族兵。

  宋人性格堅韌固執,善於防守,總喜歡扛一塊木盾,他們又擅長用劍,所以多數是劍盾兵,這些人算是樂氏的精銳,比起成鄉兵卒不差。

  陳定國大聲說道:「主君死難,是樂氏之恥,亦是吾等之恥,二三子可知曉,是誰刺殺了主君?」

  樂氏族兵們茫然搖頭,但眼中卻有一種希冀,他們想知道誰是兇手,好為樂祁復仇。樂祁秉承了家族「以不貪為寶」的族訓,對樂氏各領邑里的國人、野人十分和善。若是遇上災年,還會將府庫里的糧食借民眾,但卻不寫借據,也就是不要求百姓歸還。

  其愛之如父母,則歸之入流水,這種舉措使得樂氏國人們對樂祁十分敬仰和忠誠。

  於是,聽聞此言,他們都恨得咬牙切齒,在陳定國又說,在回國路上,可能還會被范氏阻攔後,他們更是義憤填膺。於是人人發誓要跟隨相當於半個樂氏主人的趙無恤,將前來送死的范氏宵小統統幹掉,讓他們為樂祁陪葬。

  這自然是趙無恤囑咐陳定國做的事情,而他在教授隊列和射法後,就安排善於組織的伍井帶著弩兵進行訓練,他自己則再次進入了為樂祁所設的臨時靈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