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趙無恤還要求,那些長短不一,質量不一的兵器也要被替換,做到了這個程度,趙無恤手下這批鄉卒在武備上,便已經超越了同時代八成的軍隊,他的第一支武裝力量,當然得是一支精兵!

  兵法上又說了:「教戰之令,身短者持戈矛,身長力大者持弓矢,忠者為虎賁,弱者運輜重,智者為謀主。」

  兩百人中的主要部分,是滿編一卒的徒兵,他們分為四排站立,每排一兩二十五人。

  短兵在前,長兵在後,第一排第二排持八尺之戈,可以上下左右揮動,砍啄冒進之敵,不過無恤覺得,日後還是換成戟好一些,那樣的話功能多出了刺殺一項。後兩排為一丈之矛,可以放平密集刺殺,阻止敵方靠近,四排徒兵還要根據面對情況的不同,前後互換位置。

  羊舌戎作為無恤車右,不單劍術過人,在長兵的使用上也頗有心得。他同時也是卒長,所以這一百人,無恤就放心地交由他來訓練。

  這些人可能不以勇猛見長,甚至比起其他幾個兵種,是屬於身體偏弱的,但他們發揮的是集體的力量,是站在最前排的中堅!

  現如今,有了下宮源源不斷的供應,這一百人中的披甲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百。他們每個人都能穿上一紮皮甲,但無胄。趙無恤想起後世參觀兵馬俑時所見的秦軍,便要求設色之匠將皮甲染成統一的絳色,兵卒的髮式也要紮成一模一樣的圓髻,根部用皂色的幘帶束結。

  羊舌戎和王孫期一開始搞不清這是為了什麼,可當這一百名穿著打扮幾乎一模一樣的徒卒聽著金鼓,隨著旌旗整齊劃一地行動時,他們方才明白其中緣由。

  當整個方陣的兵卒將戈矛緩緩放平,模擬趨行衝殺時,儼然已經是一支強軍的雛形,其徐如林!

  ……

  王孫期在下宮擔任的就是差車之職,又是無恤御戎,擅長車戰,可戰車的培養和維護比騎兵還麻煩,成鄉現在只能維持兩三輛。無恤對它的定位,僅僅是作為指揮車和射箭平台,所以王孫期無用武之地,只能轉而去訓練弓箭手。

  成鄉原本的兩卒編制,被無恤削減為一卒,其餘的各兩相互之間不統轄,而是獨立向趙無恤負責。

  其中,就有一兩「材士」,也就是弓手。

  這二十五名材士身材修長,幾乎都高於七尺。他們是從鄉射禮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原先的職業多為各里獵戶,在趙無恤以每年每人五十石粟米軍餉,表現良好還有麥粉補貼的誘惑下,紛紛前來入伍。

  在領了第一個月軍餉,讓家人吃上了白面水引餅後,材士們在暗地裡說道:「這可比打獵剝皮要划算多了!」

  他們為了方便靈活開弓,所以無甲無胄,隻身穿布衣,頭髮也統一梳成一個圓髻。通常會手持角弓,在成氏莊園的靶場撒放射箭,此處本來是當了族長的成巫私產,但他卻跑到無恤面前,聲稱願意無償獻出,劃歸鄉寺所有。

  趙無恤知道他的心思,自然笑納。

  此時,王孫期板著臉,在靶場上指導材士,更正他們的姿勢。

  他侃侃而談道:「箭者,可殺人於百步之外,然兒,臨敵也不過六七發,材士必須量其弓之力,配合肢體動作,調整氣息,才能心志專一,每射必中!」

  哪怕射術再好的獵戶,放到陣中,如果瞄準的目標從野獸變成了活生生的人。而且那些人還手持戈矛,幾息之後就能衝到你面前,無論是心態還是撒放手法,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162章 狄服騎射

  王孫期又指導他們齊射之法:「但凡齊射時,寧可高而過之,慎勿低而不及,聽到金鼓號令聲方能發射,否則視為亂行,當罰!」

  材士們齊聲應諾,他們都知道王孫期是執掌軍司法的「右士師」,為人公正,不留情面。

  弓箭訓練已經有了程序式訓練方式,最先用的是拉弓練力,其次是瞄靶、射靶訓練,不斷提高材士們的氣力和射擊水平。應用於戰爭當中,更多的,還是依靠聽著金鼓聲齊射,造成殺傷。

  趙無恤若是有閒暇,也會每天來此巡視一番,他自然明白,比起徒卒,弓手的訓練要難上數倍,非幾年之功不能見效。

  首先是製作弓箭,一把好的反曲角弓非兩三年不能馴出。且對材士的臂力和身高要求也很苛刻,要嚴格訓練兩三年,才能做到在戰場上撒放數十箭而雙臂不至於抽筋無力。至於單體的直拉弓,雖然製作更容易些,但要求就更高了,中世紀的威爾斯人從小就開始訓練,方能組建起一個軍團。

  所以無恤感嘆道:「若是可能,還是弩兵見效快啊……」

  這種改變古典戰爭形態的利器,在此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

  據趙無恤所知,南方的楚國,已經有位叫「琴氏」的弓匠製作出了「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的弩!

  楚人能將侵入國都的吳國人趕走,除了秦軍援助,民眾群起而攻外,也有這種武器的功勞。

  雖然發明沒幾年,但這種利器其實已經流傳到了晉國,趙無恤知道,韓虎家中就有一把,被韓氏祖孫視為瑰寶。他們似乎有讓匠人仿製,組建弩兵的打算,這或許就是後世戰國時代韓國勁弩的源頭?

  無恤覺得,一定要想辦法弄到手來研究仿製!又或者,他可以回憶著前世見過的弩,繪出手弩的大概模樣,但那些精密的零件,卻只能讓匠人和計僑的數科學生們摸索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