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無恤不清楚,已經明白自己命運的呂錡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踏上戰場的,但肯定沒有膽怯和退縮!剛一開戰,由他領銜的魏氏族兵作為晉國三軍前鋒,向楚王的中軍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連破三個方陣後,楚王的御駕進入了呂錡的射程之內。

  他弓如滿月,抬手射去!

  箭矢命中目標,射瞎了楚王一隻眼睛。

  遺憾的是,強弓之末,不能穿魯縞,楚共王保住了性命,他又痛又惱,便叫來楚國的養由基,那位天下第一的射手,親手將兩支特製的鴻翎箭交付於他,要養由基為自己報仇。

  魏兵才剛剛為呂錡的功勳三呼「萬勝」,誰知悲劇來的很快,高手過招,轉瞬即逝。號稱「百步穿楊」的養由基也只用了一箭,矢如飄風,正中呂錡頸部,他的頭伏在弓套上,登時斃命。

  呂錡雖死,但他以自己的犧牲,換來了晉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大獲全勝。從此,楚軍不敢再掠晉鋒芒,中原的霸權漸漸向晉國傾斜,楚國令尹(相當於丞相)也發出了「當今吾不能與晉爭」的感慨。

  而呂錡因為個人能力突出,功勞顯赫,得以從魏氏分出為呂氏,後代擁有呂和廚兩縣,諡號為「武」,可謂實至名歸。

  這就是呂氏祖先的光輝經歷,作為其子孫,加上魏氏諸族一向以團結、勇武和知兵著稱,想來呂行敢於公開向自己挑戰,射術應該是不錯的。

  此時,聽到趙無恤稱讚祖先的功勳,呂行面色不再冰冷,而是露出了自豪的神色。

  誰知,無恤的下一句話卻一點都不客氣!

  「只是不知道,呂子能有乃祖幾分本事?」

  ……

  泮宮的靶場十分寬大,呈長方形,邊上種植挺拔的楊樹,地面鋪了層細細的沙土,弓矢嶄新,風輕雲淡,正是射箭的好天氣。

  大夫子弟們已經停下了手裡的投壺、六博等玩樂,統統湊了過來,看到有人要和呂行比試,他們便故態萌發,喊起了賭注賠率,卻統統是賭呂行必勝。

  方才議論趙無恤的兩位少年又在說悄悄話:「竟然敢與呂行比箭,趙氏君子不知道呂氏歷代精通此道麼,呂行自從進了公學,還從來沒人在射術上能和他比肩。」

  「勿急,我看那趙氏君子自信滿滿,不像是無準備之人,且再看看。」

  黑衣少年焦躁地跺了跺腳:「張子,你一直說再看看,已經數次矣,你我倆家可都是趙氏之黨,到底過不過去投效,你倒是快些決定啊。」

  「莫急,莫急……」被稱為「張子」的白衣少年卻絲毫不著急,他盯著趙無恤的背影,態度玩味。

  只見趙無恤和呂行倆人站在箭靶五十步開外,相對行了一禮。

  雖然不是大射、燕射之禮,而是尋常的比試,但也要按照規矩來,不能亂射一氣,正所謂,「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

  說是射箭的人,不論前進還是後退,左旋還是右轉,動作一定要符合規矩。射者的內心,要沉著冷靜;射者的外表動作,要從容挺直;只有這樣,才可以把弓箭拿得緊瞄得准,可以指望射中。所以說,從人的外部射箭動作就可以看出他的內在德行。

  「射者,男子之事也」,對於春秋貴族來說,射箭不僅是一種技巧,還是一種藝術和修養。

  趙無恤禮畢,對呂行說道:「呂子年歲長我,請呂子先射。」

  呂行毫不客氣:「恭敬不如從命!」

  隨後,他手朝後方一指:「不過,行要在八十步外開弓!」

  ……

  第75章 騂騂角弓

  八十步!

  眾少年聽罷,議論紛紛,上一次呂行與人比射時,他只是挪到了七十步外,這一次,居然是八十步,是呂行的射術又有了進步?還是說,他上一回只是隨意扣弦,並未顯露真正的本事。

  趙無恤聽後也略略吃驚,八十步,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距離了。

  周代以八尺為一步,而一尺合後世23.1厘米,也就是說,一步大概是185厘米,八十步則是將近150米!

  趙無恤前世也對弓箭著迷過,但只是玩票性質,水平不咋地,這一世繼承了身體的天賦,才有了起色。

  他知道,弓箭有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的概念,以春秋時代初具發展的弓種情況看,諸夏軍中通用的反曲角弓,最大射程一般在110步左右,有效射程則在70到80步這一範圍。但實際上,哪怕是前世,能在50步內箭無虛發,就已經是玩弓的佼佼者了。

  而呂行要在八十步外施射,說明他的射術已經達到了常人的頂峰,再往上,恐怕就能觸碰到養由基、潘黨、呂錡這類天才的領域。

  當呂行的侍從將他專用的大弓取來時,趙無恤頓時明白了,難怪這廝如此托大,敢到八十步外開射,原來是自持有一把好力氣啊!

  春秋時,諸夏使用的多數是反曲角弓,也有部分竹、木材質的單體直拉弓。

  趙無恤聽成邑的匠人說過,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膠、絲和漆,正所謂「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準備好了,才有可能合製成弓。

  對於六材的選用標準,匠氏們有較詳細的規定,如弓干,就有七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優劣的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拓為上,穩次之,犀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認為七種樹木中,以拓木製弓是最好的材料,而最次的是竹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