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哦,還有這等事,倒和我今日之問很像,加築城防,可以禦寇,不是挺好的麼。」

  「非也,當時楚國的左司馬沈尹戌卻預言說:子常一定會丟掉郢都,如果不能保衛國境,在都城增修城池又有什麼用處呢。古時候,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境。警惕四方邊境,結交四方鄰國,國人在自己土地上安居樂業,春夏秋三時的農事有所收穫,這樣一來,沒有內憂,又沒有外患,國都哪裡用得著增修城牆?」

  趙無恤明白了,這故事的結局他也知道,「沈尹戎說的沒錯,三年前,楚國果然在柏舉一敗塗地,被吳師深入國境,攻破郢都,以班處宮室。王后以下,公卿大夫妻女盡被凌辱殆盡,連楚平王都被伍員掘墓鞭屍……」

  王孫期點頭道:「唯,正是如此。然而,絕不會有外敵能夠進攻到新田!晉楚百年爭霸,晉三軍兩次深入楚境,大掠而歸,但楚軍,卻從未進入過晉國領土內半步!」

  「所以,晉國的都城,不需要城郭!赳赳武夫,國之干城!君子且看,這新絳城中的國人,以及六卿諸大夫的子弟,每一名帶劍的男子,都是新絳的城牆!」

  王孫期家族雖然是周室後裔,但入晉百年,已把自己當成了晉人,他這種充滿鬥志的模樣可是很少見的。

  趙無恤聽得眼前一亮,不由得拊掌而嘆:「好氣魄!不愧是文公、悼公的霸主之國!」

  他一手憑欄,一手指著人煙稠密,繁華無比的外郭區讚嘆道:「原來如此,有外郭的郢城被摧毀了,而我晉國守在四鄰,卻依然固若金湯!」

  雖然六卿常年內鬥,但畢竟都是晉人,而趙鞅因為性格使然,也頗有些「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的覺悟,連帶著趙無恤也對晉國很有認同感的。

  而且,晉都新田也並未毫無防備,外圍有六座中等城邑作為犄角,還有汾水、澮水流其間作為護城河,防禦的深度和廣度一點不比楚國早年的「方城為牆,漢水為池」小。

  不過現如今,六邑已經落入了六卿私室手中,而無恤也清楚,晉國最大的憂患不在國門之外,而在蕭牆之內!

  ……

  新田雖無外城牆,作為國都,卻也是有「郭區」的,而且「郭區」的面積很大。

  在把守嚴密的郭門處亮出趙氏符令,一行人便得以暢通無阻。

  新田城內街道寬闊,主幹道用青石板鋪成,可以容納五輛車並行,已經被來往車轍碾壓出了兩道深深的印跡。但這條賓道僅僅允許有身份的卿大夫、士行走,庶民只能繞道。正所謂「君子所履,小人所視」,意思是君子可以走,小人嘛,只能在一旁乾瞪眼看著。

  其餘里巷道路則是黃土夯實,踩得板結堅硬,下雨天也不會泥濘。

  要知道,殷商時,可是有這麼一條刑法的,「棄灰於道者,斷其手!」在街道上丟垃圾的人,會受到斷手的嚴懲。晉國之法還不至於那麼嚴苛,但也有罰帛,罰勞役的懲處。

  所以,重法之下,街道還算乾淨,加上當年建城的韓厥規劃得當,所以路邊還有水溝水渠,排污效果挺不錯,沒有後世紀錄片所說的那種古代城市令人髮指的骯髒。

  雖然周禮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但禮樂崩壞之下,具體到各國,根據國情和都城周邊地區特點的不同,並不死守這一規矩。

  豎寬在一旁介紹說,這新田城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坊區、市區、宮廟區、官署區。

  城西面是坊區,也就是平民區,聚集著熙熙攘攘的民居里巷,屋檐低矮,趙無恤等人就是從這個位置進入的新絳。

  城南面是市區,各國使節行商的館舍,還有繁華的市場都位於此,晉國乃至於整個北方諸夏的貨物在這裡中轉貿易。

  宮廟區即是內城,位於臨近汾水的城北,遠遠望去,能看到黃土和磚石砌成的內宮牆,那座高大的夯土台之上,則是富麗堂皇的虒祁宮。內城還集中了明堂、靈台、社稷、宗廟等等重要的文化、禮儀場所。

  無恤這次的目的地「公族之學」,又稱泮宮,就在內宮旁的北郊。

  但他們沒有直接前往那裡,而是先繞道去了位於城東的官署區,哪兒是晉國行政的中樞,三軍將佐的府邸也聚集在此。

  據說最初,六卿府邸是設在內城裡的,後來才把家遷出,安在郭區。趙無恤揣測,這除了內城建築太多,過於狹小,院落無處擴張外,還有一個人人都知道,卻又不能明說的原因。

  原來在晉厲公時,晉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內鬥,厲公急於擺脫傀儡的處境,就派親信長魚僑、胥童等人,將跋扈囂張,號稱「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的郤氏三卿刺殺於家中,陳屍堂上。隨後又派宮甲逮捕了欒書、中行偃二卿,差點將住在內城的晉卿們一鍋端了。

  自從那次事件後,各卿族都留了個心眼,紛紛搬出了內城,來到沒有城牆的郭區居住,大概是覺得一旦出事,好攜帶細軟家眷跑路吧……

  隨後,六卿又搶占了外圍六邑,把家室和武裝集中於那裡。雖然在新田內依然留有府邸,但卻並不長時間居住,只有每逢宗廟祭祀,或者大朝會公議時才會回來幾天。

  官署區占地很大,這裡除了六卿,還有五吏、軍司馬、師、傅、士師、行人侯人等士大夫們的居所,卻沒有國人庶民立足之地,所以顯得比較安靜。寬闊而冷清的一條大街上,每隔十來丈就有一座或漆紅,或玄色的府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