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按順序跪坐在正殿兩側的分別是伯仲叔三兄弟,以及趙氏的幾位得力家臣,他們均黑衣高冠,正襟危坐。其中,還有穿武官服,被趙鞅特許劍履上殿的下大夫郵無正。

  瞧這架勢,趙氏重要的家臣幾乎都到了,肯定是有大事要商議啊。

  當然,其間還少了個人,就是那位留著山羊鬍子的家宰尹鐸依然不在,大概還因為前幾天的事情和趙鞅慪氣呢。據說他在冬狩後,曾力勸趙鞅立刻把白鹿獻予晉侯,結果自然又是一場爭吵,尹鐸扔下主君日後必定後悔的話後,拂袖而去。

  原本屬於尹鐸的次席位置,則被一臉慈善相的下大夫傅叟替代,他是趙鞅的第三謀士。如果這次尹鐸被趙鞅解除家宰之職,身在晉陽的董安於又暫時回不來,他就是最有希望上位的人選。

  說起來,這還是趙無恤從小到大,第一次被通知出席家族公議。

  第18章 趙氏公議

  春秋時去古未遠,所以很多諸侯國還保留著原始的軍事民主制。國人,也就是高級公民擁有較大的政治權利,有時候碰上存亡關頭的大事,還會邀請全體國人到邑中的社廟公議,投票站隊解決問題。

  而西周的周厲王沒有得到國人支持,就大搞山澤專利,還禁止國人言論議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於是國人不幹了,作為國家預備役,家中自有干戈兵甲的他們就在政治家煽動下索性來了場暴動,將厲王轟下了台,造就了歷史上一段極其特殊的「共和行政」。

  隨著國野界限漸漸消失,那種熱鬧如同希臘羅馬公民大會的國人公議變少了,公議的門檻逐漸變高。比如趙氏的公議,如今只是由大夫級別的高級家臣們,以及宗主諸子參與。

  以前趙無恤地位卑賤,所以無人邀他前往,現在卻能夠入席,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這說明他已經正式得到了趙鞅,乃至於全族家臣的一致認可,這還得感謝那頭倒霉的白色麋鹿。

  在狩獵獲白麋之後,趙鞅在晉國的聲望一時無二:宋國使節徹底投靠了趙氏,樂祁乾脆不在東門館驛呆了,直接帶著儀仗和隨從搬進了趙氏之宮中。

  而絳都的國人也在紛紛傳頌這件神奇的事情,想上門來求得祥瑞一觀的士大夫踏破了門檻,甚至還有從鄭國衛國專程來看熱鬧的大行商……趙氏各處領地的賀詞及禮物,也絡繹不絕,一同到達的,還有今年的上計報告。

  越是這樣,趙鞅看他的幼子無恤,就越是順眼了許多。

  但他冷靜下來後,便將禮物和諂媚之詞統統扒拉到案幾下,攤開了各地交上來的上計,也就是財政報告,看過之後,趙鞅不由得眉頭大皺。

  今年的年景不好啊!春有蝗,夏暴旱,秋大霖,冬雪雨,可以說什麼事情都碰上了。而六月時為了支援周王剿滅叛亂,六卿扯皮討價還價了半天,最後都出了些人力物力去給天子守城。

  如今成周叛亂仍舊未平,還引來了鄭國人悍然干涉,懦弱的天子甚至嚇得逃離了王城。可以想見,明年這筆花銷絕對少不了,若是六卿公議決定開春後對觸犯晉國霸權的鄭國用兵,那更是得日費千金!

  看來,也是時候下放幾個兒子到地方上歷練一番了,看看他們當此之時,能有怎樣不俗的表現。想要成為世子,統轄擁有十多個大縣的趙氏,可不僅僅是弓馬嫻熟就行的,還要會治民,能理財!

  況且,分封諸子,還能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正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封建兒子,名正言順,還能解決趙鞅一直隱藏在心中的那個大難題。

  當幼子趙無恤快步走進正殿,來到趙鞅座前趨拜時,他才抬起頭來,看了無恤一眼。

  今天的禮儀,挑著也沒什麼毛病啊,看來這個庶子總算是用心去學了。

  眼見人齊了,趙鞅便宣布公議開始:「今日招諸位前來,要議的是關於領邑的事情,二三子!將地圖拿上來!」

  只見豎人們抱著一張淡黃色的大羊皮布走到正殿中央,拉著四角攤開。

  這是一張詳細的晉國地圖,上南下北,繪有山川形勢、河流走向。趙氏的領地在其間星羅棋布,都用醒目的紅色標出,卻並非相連,而是被其他五卿的地盤分割成了幾個部分。

  趙鞅看著地圖,撫著美須凝神思索了起來。

  隨著和范氏、中行氏的矛盾越來越公開化,他心中有了一絲明悟。

  國內已經沒有領土可以瓜分了,晉國六卿遲早得打起來!是時候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了,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整合內部。

  「傅叟大夫,你來給眾家臣及四位君子講解一二。」

  慈眉善目,髮髻斑白的傅叟指著地圖道:「諸位請看,不算絳都附近的中邑下宮,我趙氏如今一共擁有十三個縣的屬地,在晉國六卿中排列第一。」

  我們家這麼變態!坐在殿上末席的趙無恤被這比例嚇了一跳,要知道,其他五個卿族各自所屬的縣邑,都未超過十個。整個晉國加一起,也就六十多個縣,按一縣萬戶人家計算,一戶七口人,晉國總人口四百萬左右,而趙氏就占了其中近四分之一!

  一百萬人口!

  然而,經過傅叟一解釋,趙無恤才明白,這數據其中一半多是注水的……趙氏,頗有點外強中乾的味道。

  原來,下宮之難後,趙氏的地盤全部丟失,只剩國都附近的下宮和祖傳祭地趙城兩處。從趙氏孤兒文子重新成為卿士,領有封邑開始,經過文子、景子、趙鞅這三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漸收復故土,把趙宣子時代曾擁有的城邑一一通過交換,或其他見不得光的手段拿了回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