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何況現下禮教如此森嚴,衛若蘭根本連惜春的面都沒見過,兩人談何感情?要是將來嫁過去之後受人冷眼境遇更難堪,反倒不如不嫁的好。所以賴瑾很識趣的沒有問及衛若蘭的婚事。

  至於柳湘蓮和薛蟠兩個也回京過年了。因上個月的時候薛寶釵來了消息,說是已經懷了身孕。因這事薛寶釵嫁入大皇孫府的頭一胎,同時也是大皇孫府第一個懷了身孕的女人,大皇孫十分重視。薛寶釵趁此機會提出想要見見母親和哥哥,大皇孫也立刻同意了。消息傳到薛府和西海沿子,樂得薛姨媽和薛蟠跟什麼似的,又正值年前,薛蟠立刻決定打包袱回京。快點兒去瞧瞧他懷了身孕的妹妹。

  一方面賴瑾也有些關心薛寶釵的處境。在他看來,薛寶釵已經嫁到大皇孫府,雖然不是以正室的身份,但也算是身有誥命,入了宗蝶的人。何況大皇孫也並不像北靜王那樣貪花戀色,拈花惹糙,其實是個很低調很重情的人。薛寶釵要是能去了身上一些浮躁的東西,好生和大皇孫過日子,未來也興許能甜美和樂。畢竟女人為母則強,生了孩子之後必然要替孩子考慮,賴瑾希望薛寶釵能儘快明白她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這些話賴瑾自然也和薛蟠說了一些,薛蟠聞言笑道:“我早就說了女人嫁人就不要想太多東西,相夫教子安靜過日子也就是了。光宗耀祖,發揚門楣自然由我們這些男人做。這回妹妹連孩子都有了,我就算說不過她,也得好好替她籌謀打點,怎麼能讓她自己固執最終害了自己呢!”

  聽到薛蟠這麼說,賴瑾只覺得放心多了。薛蟠這個人雖然個性比較渾不記,但其實也是個固執難纏的人。他相信要論胡攪蠻纏不講理的話,薛寶釵絕對鬧不過薛蟠。

  何況都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了,人和人朝夕相處也是有感情的,興許薛寶釵自己個兒已經改了想法也未可知。

  將眾人先行送走之後,賴瑾同沈軒、賴瑜幾人也登船趕往揚州。一路緊趕慢趕,總算在臘月二十九日傍晚到了揚州城。因今年賴家眾人基本都回揚州過年,所以賴尚榮只派了家中管事帶著代步轎子以及拉行李的大車在碼頭上等候。眾人棄舟登岸,一路無話進了揚州賴家大宅。先去上房給賴嬤嬤和兩位爺爺叩頭,次後又見過了幾位叔伯嬸子們。一年不見,三嬸子和四嬸子都已經懷有身孕,三叔和四叔也都滿臉笑容,容光滿面。大家的起色看上去都不錯。

  相互廝見過後,眾人團團坐在暖烘烘的上房炕頭上說話。賴瑾少不得和父親提了自己在西海沿子的經歷,之後又和賴尚榮定了好些來年組辦貿易會的事宜。就被賴嬤嬤“好容易大家相聚一回不要提公事”給勸阻了。

  不讓說公事,眾人只好家長里短的寒暄了幾句。最終少不得提及京中榮寧二府兩家的行事。自南安郡王回京歸朝,乾元帝自然以南安郡王年紀老邁精力不濟唯有罷免了南安郡王的軍權,現如今南安郡王只在朝中閒養,不過也是一派尊榮。因當年承了榮國府三姑娘賈探春的好處,南安郡王以南安太妃認過義女為由又認了賈探春的親弟弟賈環為義弟。如今接到王府裡頭親自教養其文學武功。世人都說南安郡王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無意間倒是把之前不聽詔令剛愎自用以致功敗垂成的惡感改了不少。

  不過南安郡王的報恩也僅限於賈環一個,因為他也是個七尺男兒,很瞧不上榮國府為難之時賣女兒保榮華的行徑,且趙姨娘又是深宅女眷,南安郡王不好說什麼,又有些看不起這位姨娘的粗鄙狠毒。所以除了賈環之外,榮國府上上下下倒是沒蹭到什麼光兒。聽說二太太因為這事兒平日間沒少為難苛責趙姨娘,不過趙姨娘本就是個粗淺張揚的人,現如今兒子得了南安郡王的一,她更是狐假虎威起來。二太太一發話讓趙姨娘去屋裡頭立規矩,趙姨娘必定要身子不舒坦一回,等到賈政下朝之後,又哭又罵必定是一頓好鬧。賈政懼怕南安郡王府的勢力,少不得勸說二太太退讓一步,不要同趙姨娘計較。只說哪怕再厭惡趙姨娘這個人,好歹看著探春的面子。一個姑娘都遠嫁和親興許一輩子都見不到面了,她當娘的心裡苦,平日間有些抱怨也是正常的。

  王夫人聽得一陣肝苦,想要反駁什麼,又恰逢宮裡頭傳言賈元春的病越發不好了,王夫人心裡著急也就沒心思同趙姨娘斗什麼了。

  賴瑾聽到此處,不免嘆息一聲。賴嬤嬤也忍不住說道:“年前咱們家派人往府上送年貨表禮,回來時候說老太太的身子骨兒大不如前。遠不如當年那麼精神硬朗。不過細想想也是,這兩年兩府上大大小小出了不少的事兒,寧國府連家都抄了。如今娘娘和寶玉都不好,家宅不寧,老太太自然好不起來。”

  賴瑾插言嘆息道:“也不知寶玉究竟跑哪兒去了。他要是能在老太太跟前兒侍奉著,興許老太太的病能好的快一些。”

  向來瞧不上寶玉行徑的賴從寧媳婦冷哼道:“當年府上榮光的時候,最得意的還不是這個銜玉而生的寶貝蛋。如今府上出事了,他倒是先跑個沒影兒。”

  眾人一時間都沒了聲音。

  半日,賴瑾開口笑道:“也不知道林姑娘如今怎麼樣了。這一年我光忙活著西海沿子的事情,她成婚這麼久,我也沒來得及問問。”

  孫氏接口笑道:“年前給林家送年禮的人回來說大姑娘也懷了身孕,聽說還是雙生兒呢。林家一脈單傳,子嗣不興,林姑老爺向來擔心林姑娘的身子單薄恐怕不好懷孕,誰承想這嫁過去不到一年竟然雙喜臨門,當真是好事兒。”

  賴尚榮也插言笑道:“聽說秦子野今年也點了外放的缺兒,好像是山東一帶任知州,年後就要帶著家眷動身了。可眼下林姑娘有孕,他家長輩的意思是將林姑娘留家裡好生將養一年,等身子完全養好了再送林姑娘去山東——林姑老爺也是這個意思。”

  賴瑾坐在炕上,聽著昔年玩伴一個個嫁人生子,不免有些恍惚。

  孫氏欲言又止的看著賴瑾,又有些擔憂的看著賴瑾身邊的沈軒,想要開口說什麼,猶豫再三,終究還是沒說。

  如今賴瑾和沈軒兩人形影不離,同吃同住,說實話賴家眾人並不是不擔心的。可是一想到賴瑾這輩子恐怕也沒有子嗣的希望,沈軒如今肯陪著賴瑾倒也是個好事兒。所以賴家眾人目下十分糾結,一面想要賴瑾成家立業,可又怕他這身子帶累了人家姑娘,一面總覺著賴瑾和沈軒兩人就這樣也不是個事兒。兩個大男人,如今熱乎著很好,可將來年歲大了,膝下還沒有子嗣傍身,可怎生是好。

  想著想著,一旁的琦哥兒猛然哭了起來,奶媽連忙抱著孩子顛了起來。賴瑾隨口笑道:“這便是琦哥兒吧。去年的時候還在母親肚子裡呢,如今竟然長得這麼大了。”

  說著,伸手就要抱孩子。身旁的賴瑜不以為然的撇了撇嘴,歪著身子靠在賴瑾身上。賴瑾好笑的拍了拍賴瑜的肩膀,開口說道:“你多大了怎麼還吃他的醋。”

  賴瑜哼了一聲道:“哥哥要是喜歡娃娃,等我將來生兒育女送哥哥一個就是了。所以哥哥如今只對我一個好就可以,琦哥兒不是還有爹和娘疼愛嘛!”

  這話說的有歧義,賴尚榮夫婦兩人的臉色立刻尷尬起來。從小沒能將賴瑜接到身邊養育,對於這對夫婦兩個來說一直是一件憾事,雖然當時是沒有條件,可到底心裡虧欠良多。因此再見到賴瑜的面兒,賴尚榮夫婦兩個總覺得自己沒有底氣。一舉一動也十分小心注意,如今聽了賴瑜這話,越發覺得賴瑜是在指責自己。

  其實賴瑜也不過是隨口一說,本沒什麼心思。不過看到賴尚榮夫婦兩人變了臉色,也立刻覺察出失言來。不過他也並不覺得自己說錯了什麼,頂多是不小心把心裡話說出來罷了。有些遺憾是從小就養成的,要是賴尚榮夫婦沒有懷了第三個兒子,興許在去歲賴瑜有意留在揚州陪伴父母的時候還能彌補,可是當賴瑜下船後看到鼓著肚子的孫氏,看著全家人都緊著孫氏的肚子,自己就好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外人,當時賴瑜就覺得自己陡然離爹娘遠了好多。所以才一意要同賴瑾去西海沿子,哪怕在賴瑾和沈軒去當差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呆在沈府,也不肯回熱熱鬧鬧的揚州城。

  不過一個過了年才十歲的孩子,上有備受期待的哥哥,下有頗受寵愛的弟弟,又從小沒有跟在父母身邊教養,如今敏感一些也是正常的。賴家眾人倒是越發憐惜從小就聰明懂事的賴瑜,尤其是賴瑾,幾乎將賴瑜是親兒子一般的養大。如今聽了賴瑜這番話,只好故作調侃的點了點賴瑜的腦袋,開口笑道:“也不知從什麼地方學來這拈酸吃醋的話。行了,我不抱他,我抱你就是了。”

  言畢,將懷中嬰兒小心翼翼地遞給奶母,伸手拍了拍賴瑜的後背。

  賴家眾人也有意無意的岔開話題,很快將這小小的不愉快掩飾過去……

  賴瑾三人在揚州城一直呆到十五以後方才動身轉回西海沿子。如今沒了南安郡王的桎梏,上上下下都是得力趁用的助力,賴瑾的工作自然也比前一年順意的多。在三月的時候,賴瑾和茜香國定下來的貿易交易正式舉行,二十多艘承載著紡紗機,飛梭、蒸汽機、各種工具機等等機括玩意兒的商船在西海碼頭停靠,隨之而來的還有近百位金髮藍眼的指導大業朝百姓儘快弄明白這些機括玩意兒的“技術指導”。

  因為賴瑾在過年時候已經和揚州一般商人通過氣,所以這些輪船上盛載的紡紗機等機括除了一小半被賴瑾留給西海城的商人之外,大部分都被揚州城的絲綢商人們訂走了。當這些商人旗下的紗娘們通過練習,已經熟練的使用這些紡紗機之後,大業朝絲綢商人們的功效又增加了一倍不止。

  而在賴瑾金錢開道的大力利誘之下,造船廠的師傅們日以繼夜,結合波斯王國悄悄提供的戰船以及前朝遺留的各種海船圖紙為參考,苦苦探索琢磨的新型戰船也已經成功下海。賴瑾沒有辜負造船廠眾位師傅們的期望,果然如約賞賜師傅們每人千兩黃金,並上報朝廷為這些工匠師傅們請封。在一次剿滅海寇的戰役中,這些戰船竟然轟沉了不少隸屬海外藩國的新型戰船,戰果纍纍,威名赫赫。甚至有不少藩國使臣都前來西海衙門問詢過這些戰船的購買事宜。消息傳到京城,乾元帝親自下旨嘉獎賴瑾並西海造船廠的所有工匠。在這種名利雙收的吸引下,造船廠的工匠們幹勁兒倒是越發足興了。不是今日研製出新型火炮就是明日研製出最好的船舷,造船廠積攢的技術越來越多,西海水師在西海一帶的戰果就越來越大。現如今大業朝西海水師的威風已經打到了海上,大業朝再也不是從前那個只有陸地威風,海面上一文不值的古老國家。而隨著大業朝海上力量的每愈增加,大業朝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每屆國際貿易會上所能交換到的先進機括以及技術就越來越高端。不過兩年的時間,西海沿海一帶的形式已經大變樣。連帶著揚州蘇杭一地也越來越重視這些藩外夷人的機括技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