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有被廢除,那麼由這場白銀騷動帶來的主要經濟危害也只是在於它使貨幣存量的增

  長率過低,從而導致了通貨緊縮。它產生這種影響的原因在於,人們對美國將放棄金本

  位制的恐慌減少了資本的流入,否則資本的流入會更多;或者說,這種恐慌造成了資本

  外逃。相應地,這些情況要求美國國內的價格,要低於根據美國與外國的黃金官價所確

  定的匯率下,為平衡國際收支所必需的水平。

  1896年 Bryan 的失敗標誌著這場白銀騷動的最高潮。其之所以成為最高潮,並不

  是因為 Bryan 的雄辯失去了威力,也不是因為「 穩健貨幣論」的倡導者通過爭論說服了

  銀幣自由鑄造的倡導者,而是因為黃金的發現以及黃金開採與冶煉技術的改進,使黃金成為推行通貨膨脹的有效工具,而這正是 Bryan (及其追隨者試圖通過白銀來獲得的。

  1907 年的銀行恐慌,產生了明顯不可抗拒的銀行改革壓力。然而,我們有理由相

  信,至少對付這次恐慌的最後措施,即銀行對存款與現金兌換的一致限制,是一項治療

  良策,它中止了這場流動性危機,從而避免了好銀行倒閉且成為大規模恐慌的犧牲品。

  而且,它僅以嚴重但短暫的困境為代價,在短期的緊縮之後便迎來了經濟的復甦與

  擴張。

  聯邦儲備體系最終制定的改革措施,目的是防止未來發生任何此類的恐慌或兌換

  限制,但事實上,其並沒能阻止美國經濟史上最嚴重的恐慌、最嚴厲的兌換限制以及銀

  行系統的崩潰(這些災難發生在1930-1933年,截止於1933年 3月的銀行歇業期)。

  意在促進貨幣穩定性的同一項改革,帶來了為期約30年的貨幣存量相對更大的不穩定

  性,其不穩定程度高於任何我們數據所及的、存在聯邦儲備體系之前所經歷的水平,而

  且,也許甚至高於整個美國歷史所經歷的任何水平(美國革命戰爭時期除外)。

  股票市場的繁榮以及一戰期間通貨膨脹的陰影致使人們普遍相信,-*世紀-*年代

  是一個通貨膨脹時期,而1929-1933年的經濟崩潰則是對此作出的反應。但事實上,

  應該說-*世紀-*年代是一個相對通貨緊縮的時期:從1923年到1929年———通過比

  較商業周期的高峰年份來避免周期性影響的干擾———批發價格以年).的速度下降,

  而貨幣存量以年".的速度增長,貨幣存量的增長率大體上是產出擴大所要求的增長

  速度。在1927-1929年的商業周期性擴張中,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這是1891-1893

  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批發價格在擴張期間的下降(雖然只是少量的下降),而此後再也沒

  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1929-1933年的貨幣崩潰,並不是之前所發生情況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而是這

  一期間所實行的政策措施的結果。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那樣,在這一期間,本可以

  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來制止這場貨幣崩潰。儘管聯邦儲備體系宣稱,它們所實行的是

  一種寬鬆的貨幣政策,但事實上,它們所實行的是一種非常緊縮的貨幣政策。

  新政的支持者強烈支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且,在20世紀30年代末出現了迅速

  的貨幣擴張,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即黃金價格的上漲及希特勒權力的擴

  張,它們促進了資本向美國流動。這一迅速的貨幣擴張只歸因於黃金價格的上漲,而與

  貨幣政策無關。儘管這一上漲產生了所預期的直接影響,但與此相伴的一些措施———

  尤其是黃金的國有化、黃金條款的取消,以及貨幣政策以外的新政計劃———卻因阻礙了

  商業投資而產生了相反的影響。在這一時期,聯邦儲備體系獲得新權力後所採取的一

  項主要的貨幣措施,就是於1936年及1937年將法定準備金率提高一倍。這一措施的采

  取並不打算立即帶來顯著的通貨緊縮影響,而主要是作為一項「 預防性」的措施。聯邦

  儲備體系滿足於這樣一種超額準備充足且分布廣泛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財

  政部的黃金對沖政策,聯邦儲備體系的這項措施就產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效應。

  從表面上看,20世紀30年代的白銀購買計劃的目標是,提高白銀在國家貨幣儲備

  中的比例,將其由1/6提高到1/3,但實際上,而其主要目的卻是援助白銀礦工。該項計

  劃在1933-1960年間的總支出為20億美元,即為使美國的一個白銀礦工得到1美元的收益,至少需支出5美元。然而,使白銀比例增加到1/3的目標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但

  是20世紀30年代的這一白銀購買計劃卻著實使中國經受了幾年嚴重的通貨緊縮,使

  中國永遠地脫離了銀本位制,墨西哥也暫時脫離了銀本位制,並且它也可算作是在經濟

  及政治上削弱中國的一個主要因素。

  人們曾普遍認為二戰將伴隨著嚴重的失業。聯邦儲備體系曾準備迎接這一結果,

  並且欣然接受債券支持計劃,因為聯邦儲備體系認為該計劃將與戰後所需的寬鬆的貨

  幣政策一致。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而非通貨緊縮)突然降臨,成為更大的危機,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