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想聯合北晉?」

  以白熙對林禎的感情, 沒有道理不先召見南唐的使臣。拖延這麼久,一定是沒有下定決心。關於南唐皇帝害死白熙生母安寧公主的傳聞早已傳遍大街小巷,長寧王起兵反唐也坐實了傳聞, 白攸想著,若是白熙鐵了心要為母報仇,必然會聯合北晉。

  「我並不想這樣。」白熙拿出一面小旗放到沙盤上,如實回答她,「聯合北晉雖然能重創南唐,但更要擔憂的是引狼入室。」

  以南唐和長寧的軍力,聯合起來方能與北晉一戰,一旦任何一方被削弱,北晉都有可能一舉將兩國吞併。東安城的戰事就是一個例子,長寧王雖然怒火中燒卻沒有全力攻城,保守的打法其實也是在提防著北晉。

  「不過我我們還是可以有所保留。」

  要是七皇子不謀反的話,林禎的軍隊就不會動,林禎不動的話她為什麼要冒著被吞併的危險聯合北晉呢?

  「其實南唐和北晉本就是一國,為了一個人的仇恨而同室操戈代價實在太大。」白攸衷心地規勸她,「雖然這對你來說可能很難,但我還是希望你能放下從前的恩怨。」

  前唐被北晉所滅,衣冠南渡之後長寧與南唐分別立國,其實人還是那一群人,地方也還是那個地方,只是換了個叫法換了個主子而已。

  商隊一路行來,聽到不少民.意,百姓們都不願意看到南唐和長寧興起刀兵,就是官員和貴族也不願意看到利益受損。再這樣打下去,長寧王的聲望大大受損不說,更危險的是北晉也有可能趁虛而入。

  「確實。長寧和北晉才是敵人,南唐反而是朋友。」安寧公主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北伐,一直努力促成長寧和南唐的聯合北伐,可惜壯志未酬,作為子女,她不能忘記母親的遺志。

  「北晉與我們真是血海深仇。」

  白攸看著她衣領之下若隱若現的烙印連忙別過眼,孤身一人落在北晉的手裡還遭受了非人的痛苦,若她是白熙肯定會與北晉不死不休。

  「我的生母也是唐人,因為北晉軍.紀敗壞而被擄進軍中成為營.妓,長寧王一戰擊破北晉軍隊,因此才見到我的母親。」

  為什麼會說起這些?白攸心頭閃過一絲懊悔,但這樣的情緒很快就煙消雲散,她們原本就是姐妹,壓根兒不是什麼外人。

  「姐姐。」她從未主動提及自己的生母,然而今天卻說了,白熙心頭一酸,但也隨即湧上一股熱流。她的姐姐果然是把她當成了最親的人。

  ==

  「反了反了!稟報世子,南唐七皇子反了!」

  白熙睡到半夜被人喊醒,赤腳跑出寢宮,內侍早已等在門外,一路燈籠照亮,二人抬輿從寢宮穿梭到書房,起得比她還早的白攸正等在門外。

  帝京發來的密報,南唐皇帝已經在五日之前病故,尚未舉行登基大典的太子以儲君身份處置喪儀。按照規矩太子必須即刻在大行皇帝的靈柩前登基,但是太子堅持不肯,一定要等召回七皇子趙王之後再舉行大典。

  喪禮進行到第三天,七皇子趙王拒絕奉嗣君詔書返回帝京,並在軍中公然質疑大行皇帝死因。使臣質疑趙王謀反言辭之間稍微激烈一些,衝動的總兵侯靖竟然將使臣一劍刺死。

  「林禎在哪兒?」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查長儀公主的行蹤。

  七皇子果然謀劃已久,暗中籠絡了南正雅的手下總兵侯靖。南正雅一向忠於皇帝,與太子也是恭敬有加不是分寸,七皇子只能劍走偏鋒從副將和總兵身邊下手。在殺死使臣之後七皇子立刻命侯靖軟禁南正雅,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清洗和替換了南正雅的親信。

  「最新消息,就在今晚,林禎忽然在通州城打出帥旗,阻擊趙王。」

  原來如此!

  白熙手中的參湯險些打翻在地,一切的情報都對上了!

  林禎一直不接見長寧的使臣就是在迷惑趙王,如果她沒有猜錯,林禎在很久以前就開始懷疑趙王有意謀反,並且也察覺到長寧軍並沒有一戰攻破東安的決心和勝算。所以早在她的使臣到達東安之前,林禎就已經秘密抽身前往通州,非但自己前往,還暗中抽調了守軍增援。

  「她的膽子可真大,就不怕你當真攻破東安?」

  白攸的說法恰恰是其中的關鍵,要是白熙執意報復,非要強攻,東安失守的後果林禎絕對是承擔不起的。

  「她太了解我。」

  林禎離開的時間絕對不會在長寧王中箭之前,長寧王的脈她肯定摸不准,但是她對白熙確實了如指掌。她知道白熙沒有跟自己決戰的膽子,也不是一個勇武好戰的主政者,在長寧王受傷之後她絕對不會進攻,只能停戰。

  「你家的公主可真有本事,七皇子三萬大軍被牢牢擋在城下,一點進展都沒有。」

  奇哉怪也,駐防北部的又至少十萬大軍,七皇子帶出來三萬,這說明他需要餘下的七萬大軍原地駐守防備北晉。還好,七皇子至少沒有與北晉合謀,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太子為何遲遲不肯登基?」若是想等七皇子俯首稱臣之後再登基,得知七皇子謀反之後也該立刻登基以安定人心,為什麼太子卻一反常態遲遲沒有動靜。

  「太子的情況現在還不明朗。」白攸對她實言相告,「帝京朝中沒有動靜,太子在現身安排了糧草供應的事項之後就頭也不回地鑽進後宮處置大行皇帝的喪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