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林何兩家的聯姻算得上是天作之合,不然依著林家如今在朝堂的實力,這唯一的嫡女在婚事上可不能隨便了事。古語說,高門嫁女,按照林家的條件,這高門不外乎是皇族了,奪嫡在即,把女兒嫁給皇子不就是意味著林家站隊了嗎?因此林如海再怎麼說,也不會把女兒嫁給任何一個皇子,哪怕是奪嫡無望的皇子也休想討了黛玉去。要是低嫁了,林如海也不願黛玉日後受了委屈,因此何家便是最好的選擇,雖說和皇室沾親帶故,可恰恰是這點關係皇子們也不好多說什麼。
徒毅和林琅說破了之後就帶著他回了自己府里,林琅原是想家去的,畢竟今日黛玉大婚,府內瑣事繁雜,自己又跑了出來,雖說有賈璉幫忙招呼客人,可這瞧著也是著實不像樣。現下要是和徒毅回了慎親王府,等到第二日被他爹知道了,那豈不是要了他的命?做出這等事,還這麼不知收斂,這雙腿怕是要給他爹打殘了不可,這回沒了黛玉在一旁替他攔著點,真有什麼好歹,也全得自己受著。
可是當他到了家門口才發現大門緊閉,這管家當真連一個側門也不給林琅留著,原是要去叫門的,可徒毅卻想把人拐到他那去,因此故作柔弱,佯裝憂思難棄的模樣。林琅哪裡不知道他存的是什麼心思,只是自己不爭氣,瞧他那樣委屈,便由著他去了,竟把他父親拋之腦後,只想著明日家去時再好生安慰,賠個不是。
李白有一首詩,當中有一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林琅很明顯沒有想起這句詩,否則怎會過家門而不入,反其道而行,去了慎親王府?
論理說,黛玉年歲比迎春小些,奈何她今日都出嫁了,而迎春卻還待字閨中。原來是當日賈璉將迎春接回自己那後,雖多加教導並著她自己的努力,與原先在賈母處教養時的木頭模樣截然不同,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王熙鳳瞧著她那樣著實不適合去那些王侯之家與人勾心鬥角,因此讓人留心了一些小戶人家,也好做個正室,日後腰板子也能直些。
這好不容易尋到了一個家世人品都差不多的,眼瞧著今年年初便能成婚,誰知臨了臨了還生了變故,那家的老太爺沒抗住春寒,一場小傷寒便走了。這兩家的婚事也就只能推後了,鳳姐本想著女孩子的年華最是寶貴,為著迎春著想,便有了退婚的念頭。偏迎春察覺到了鳳姐有這個心思,說什麼也不願意退婚,擺足了架勢,非他不嫁!鳳姐見迎春這般有情有義,也就不為難她,不過也不能叫她吃了虧去,悄默聲的將此事透給那頭的知曉。人家也是正經書香門第出來的,原就是他們耽誤了姑娘,縱是人家悔婚,也是決無二言的,更何況人家還願意等著,自然立誓此生不納二房諸如此類的話。
鳳姐聽了也不過是一笑了之,這一輩子太長,誰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故,嘴皮子上下一碰,這樣的誓言要多少有多少,鳳姐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好名聲,既然人家立下重誓,她也不好阻止,便讓人又傳了出去。既動了手,鳳姐便想著能夠盡善盡美,本來迎春身邊的丫鬟只司琪是真正貼心護主的。
原也夠用,只是司琪年紀大了,看迎春在兄嫂那過得不錯,便有了心思,一日和迎春說破了,求了鳳姐的恩典,便家去成婚了。這麼瞧來竟是不能用了,鳳姐本來還為了迎春的陪嫁丫鬟而煩惱,身邊的人也不知怎的都在為了此事爭奪,鳳姐瞧著便遲遲不開口,還是平兒念著當日的情誼,想著晴雯在家受苦,便替她向鳳姐討了這個差事去。
鳳姐也是知道晴雯的,原在寶玉屋子裡當差,是個安分守己的,此番遭遇這等苦難,想來心性較之先前定更加穩妥,於是允了平兒這個恩典。晴雯這才得以從她兄嫂處逃了出來,這晴雯本就是一個烈性子,最是知道好歹,此番能夠出來自是要好好伺候迎春,鳳姐本就是個爽快性子,瞧了她也是歡喜的,略微調教了幾句便讓她跟著迎春去了。
。。。。。。
自薛家從賈府搬出後,行事便一直謹小慎微,瞧著比最開始來京時的暴發戶的粗鄙有了很大的不同。這一年年的過去了,寶釵也到了想看人家的年齡,只是她心性高,非要嫁到高門裡頭去,那些好人家瞧她模樣性子好,雖說是個商戶,但做個小的勉強也是可行,寶釵原還不樂意做小的,還猶豫著,可自從那些人家知道她有個發配邊疆的兄長,說什麼也不再聯繫了。
這下子反倒連做小的機會也不給她了。這麼過了幾年,寶釵也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遂不再挑剔,便求著薛姨媽去了一趟王府,求了她舅舅,在今科進士里挑一個家世略微好些,人品可靠,知道上進的也就可以了。王家不比林家位高權重,但也是手握重兵,京城裡數一數二的人家,尋一個寒門小戶的做親戚哪裡難得住他?
不過那些個讀書知上進的書生大多有著一股子酸儒的迂腐,縱使有王子騰這個舅舅做靠山,薛家還是被他們瞧不起,不說寶釵有個發配邊疆的嫡親兄長,只說這薛家為商便足以讓他們不願娶她為妻。願意娶的,也都是看著王家權勢,薛家富貴,並無真心為寶釵的,這麼一耽擱,寶釵倒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意味了。
寶姐姐在家閒坐時,聽著外頭吹吹打打,還有鞭炮聲傳了進來,問了身邊的人才知道今日原是黛玉大婚,思及往日在賈家時,她並不差黛玉分毫,奈何為家世所連累,硬生生被壓了一頭,賈母瞧不上她這個商戶的女兒,就連寶玉對她的好也遠比不得對黛玉的溫柔小意。
徒毅和林琅說破了之後就帶著他回了自己府里,林琅原是想家去的,畢竟今日黛玉大婚,府內瑣事繁雜,自己又跑了出來,雖說有賈璉幫忙招呼客人,可這瞧著也是著實不像樣。現下要是和徒毅回了慎親王府,等到第二日被他爹知道了,那豈不是要了他的命?做出這等事,還這麼不知收斂,這雙腿怕是要給他爹打殘了不可,這回沒了黛玉在一旁替他攔著點,真有什麼好歹,也全得自己受著。
可是當他到了家門口才發現大門緊閉,這管家當真連一個側門也不給林琅留著,原是要去叫門的,可徒毅卻想把人拐到他那去,因此故作柔弱,佯裝憂思難棄的模樣。林琅哪裡不知道他存的是什麼心思,只是自己不爭氣,瞧他那樣委屈,便由著他去了,竟把他父親拋之腦後,只想著明日家去時再好生安慰,賠個不是。
李白有一首詩,當中有一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林琅很明顯沒有想起這句詩,否則怎會過家門而不入,反其道而行,去了慎親王府?
論理說,黛玉年歲比迎春小些,奈何她今日都出嫁了,而迎春卻還待字閨中。原來是當日賈璉將迎春接回自己那後,雖多加教導並著她自己的努力,與原先在賈母處教養時的木頭模樣截然不同,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王熙鳳瞧著她那樣著實不適合去那些王侯之家與人勾心鬥角,因此讓人留心了一些小戶人家,也好做個正室,日後腰板子也能直些。
這好不容易尋到了一個家世人品都差不多的,眼瞧著今年年初便能成婚,誰知臨了臨了還生了變故,那家的老太爺沒抗住春寒,一場小傷寒便走了。這兩家的婚事也就只能推後了,鳳姐本想著女孩子的年華最是寶貴,為著迎春著想,便有了退婚的念頭。偏迎春察覺到了鳳姐有這個心思,說什麼也不願意退婚,擺足了架勢,非他不嫁!鳳姐見迎春這般有情有義,也就不為難她,不過也不能叫她吃了虧去,悄默聲的將此事透給那頭的知曉。人家也是正經書香門第出來的,原就是他們耽誤了姑娘,縱是人家悔婚,也是決無二言的,更何況人家還願意等著,自然立誓此生不納二房諸如此類的話。
鳳姐聽了也不過是一笑了之,這一輩子太長,誰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故,嘴皮子上下一碰,這樣的誓言要多少有多少,鳳姐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好名聲,既然人家立下重誓,她也不好阻止,便讓人又傳了出去。既動了手,鳳姐便想著能夠盡善盡美,本來迎春身邊的丫鬟只司琪是真正貼心護主的。
原也夠用,只是司琪年紀大了,看迎春在兄嫂那過得不錯,便有了心思,一日和迎春說破了,求了鳳姐的恩典,便家去成婚了。這麼瞧來竟是不能用了,鳳姐本來還為了迎春的陪嫁丫鬟而煩惱,身邊的人也不知怎的都在為了此事爭奪,鳳姐瞧著便遲遲不開口,還是平兒念著當日的情誼,想著晴雯在家受苦,便替她向鳳姐討了這個差事去。
鳳姐也是知道晴雯的,原在寶玉屋子裡當差,是個安分守己的,此番遭遇這等苦難,想來心性較之先前定更加穩妥,於是允了平兒這個恩典。晴雯這才得以從她兄嫂處逃了出來,這晴雯本就是一個烈性子,最是知道好歹,此番能夠出來自是要好好伺候迎春,鳳姐本就是個爽快性子,瞧了她也是歡喜的,略微調教了幾句便讓她跟著迎春去了。
。。。。。。
自薛家從賈府搬出後,行事便一直謹小慎微,瞧著比最開始來京時的暴發戶的粗鄙有了很大的不同。這一年年的過去了,寶釵也到了想看人家的年齡,只是她心性高,非要嫁到高門裡頭去,那些好人家瞧她模樣性子好,雖說是個商戶,但做個小的勉強也是可行,寶釵原還不樂意做小的,還猶豫著,可自從那些人家知道她有個發配邊疆的兄長,說什麼也不再聯繫了。
這下子反倒連做小的機會也不給她了。這麼過了幾年,寶釵也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遂不再挑剔,便求著薛姨媽去了一趟王府,求了她舅舅,在今科進士里挑一個家世略微好些,人品可靠,知道上進的也就可以了。王家不比林家位高權重,但也是手握重兵,京城裡數一數二的人家,尋一個寒門小戶的做親戚哪裡難得住他?
不過那些個讀書知上進的書生大多有著一股子酸儒的迂腐,縱使有王子騰這個舅舅做靠山,薛家還是被他們瞧不起,不說寶釵有個發配邊疆的嫡親兄長,只說這薛家為商便足以讓他們不願娶她為妻。願意娶的,也都是看著王家權勢,薛家富貴,並無真心為寶釵的,這麼一耽擱,寶釵倒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意味了。
寶姐姐在家閒坐時,聽著外頭吹吹打打,還有鞭炮聲傳了進來,問了身邊的人才知道今日原是黛玉大婚,思及往日在賈家時,她並不差黛玉分毫,奈何為家世所連累,硬生生被壓了一頭,賈母瞧不上她這個商戶的女兒,就連寶玉對她的好也遠比不得對黛玉的溫柔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