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雍帝新皇登基三把火,立刻實施了幾項利民政策,意思性的處理了一個貪官污吏的代表,又對大多數中飽私囊、情節又不是很惡劣的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正統皇帝的嫡子究竟是怎麼憂思而死的,便沒有人過問了。

  可是這悲催的一家子,悲催了兩代,好歹還留了一點血脈,而這個血脈,實在能夠證明他們家終於轉運了。

  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心疼這位小小年紀就沒了父母的孤女,對她疼愛有加,雍帝為了表現手足之情,便將她當自己親孫女養,並封為“孝閔長公主”,意在告訴天下,他不僅是個擅長領兵作戰的皇帝,同時還是個仁德皇帝。

  然而事實證明,不是就不是,做做樣子是沒有用的。

  顧風華哼著小曲走出明陽閣時,恰遇上從朱雀樓中走出的孝閔公主,她依舊是一襲黑衣,頭上簡單的挽了一個高髻,沒有任何飾物,但即便如此,那通身的威嚴也不會讓人們以為她只是個普通的嬌嬌。

  不過寧國人只對美人感興趣,孝閔公主的長相威嚴有餘,美麗不足,相比之下,顧風華俊美風/流的姿容顯得尤為耀眼,只可惜中間隔著兩排楓樹,看不大清楚。

  “寧皇來帖,請我們去觀禮。”孝閔公主先發制人,沖顧風華點了點頭,從他身側走過。

  顧風華搖著扇子嘟嚷道,“真是無情啊”

  他四處賞景,不緊不慢的朝自己住的杏花居走去,隔著一側火紅的楓樹,看見一襲蒼青色的高大男子帶著侍衛從小徑轉了進來,街道上的寧國人被那一襲青衣落拓的風采所攝,一時半點聲音也無。

  顧風華定定的看著那一襲青衣繞過樹叢,在他面前顯露出真容,手上搖著的扇子不知不覺停了下來。

  “大兄。”顧風華道。

  來人卻正是顧連州,城主安排給他的居所,在這三位藩王的上首,叫做天演殿的。

  顧連州目光無波的瞧了他一眼,微微頷首,仿佛他們不過只是曾經有過一面之緣而已。

  顧連州不曾答應任何一個藩王的拉攏,以他的才智,又怎麼會猜不到寧溫這次以立後為幌子,召集雍國各大藩王聯手圍殺他?所以顧風華為什麼出現在此,已經無需明言了。

  顧風華的目光追隨那一襲青衣,直到他消失在天演殿入口,才緩緩收回來,一向玩世不恭的眼神中,多了一絲沉重,無論兄弟之間關係如何,顧連州畢竟是他的大兄。

  隨著寧皇的使者前來,顧風華、七王、顧連州,以及寧國的各大氏族和權臣,都陸陸續續的被請至巫殿。

  太平城的巫殿是建造在谷地之中,四面環山,環境清幽,滿山的紅楓宛如萬里雲霞一般,直鋪到天際。

  殿中,眾人依照地位順序而坐,雍國諸王為客,所以都坐在右手邊,以代表雍國新帝的顧連州為首,依次是景王(七王)、北地王(風華)、漢中王(孝閔),然後是兵部尚書劉玢,郎中令劉循,再接下去是各大氏族、士族的族長。

  而寧國這邊,以年過花甲的呂相為首,依次是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他們之中最年輕的也得有三十餘歲了,一群老人家看著對面一個個手握重兵卻與他們孫子輩差不多的年輕人,一時感慨萬千——同樣都是人,怎麼差距這麼大呢?他們二十幾歲的時候,身上都摸不出十錢,更別提權利了。

  呂相一雙昏暗的眼上下打量顧連州一會兒,心中感嘆,他久聞顧連州之名,今日一見果然沒有令人失望,倘若顧連州能死心塌地的效命新帝,恐怕雍國的江山還是他們劉家的江山啊

  只可惜.......

  顧連州早已發現呂相的目光,轉過頭,沖他禮貌的頷首,算是打了招呼。

  呂相名為呂芳,頗類婦人的名字,然而此人的才智可不容小覷,他是寧國的三朝元老,實打實的好戰分子,上任皇帝貪圖安樂,於是便將這柄寶劍入了鞘,但入了鞘的寶劍依舊是寶劍,依然能夠為皇帝分憂,所以即便至今迎來了第三位皇帝,他卻一直穩穩的坐在丞相的這把椅子上。

  殿上關注顧連州的人甚多,尤其以雍國人為多,寧人不知白氏的身份,雍國人可是清楚的很:他的婦人如今要為他人婦,他又不得不出席觀禮,更何況這個婦人是迄今為止顧連州唯一的婦人,這等情形委實令人欷歔。

  當然,以顧連州的聖人之名,自是憎恨寧皇、為他惋惜的人多。

  “吉時至,冊封大典開始。”寺人尖細嘹亮的嗓音響徹大殿。

  主座後偌大的屏風被寺人推拉開,出現了巫殿的原本面貌,兩丈高的神像前有一個偌大的神台,擺著幾十個神龕,每個神龕中便是一位寧皇的靈位,再往前,是供奉的鼎食。

  大殿內沒有窗子,兩側分別燃著四十九排牛油燈,隱隱映照著兩個蛇尾相纏的遠古大神——伏羲和女媧。

  封后儀式其實很簡單,只需大巫卜算出要封后的人選有沒有“後命”,若是沒有就什麼都不用說了,這個定然是皇后不能封的,但一般在封后大典上極少出現這種狀況,因為皇族肯定在大典之前就會請大巫先卜算一遍。

  然後便須得看看這個皇后對國家社稷有沒有什麼危害,是不是妖后,如果都過關了,便授以鳳印。

  “今,媯氏有女......”寺人尖細的聲音剛剛說完前半句,殿中已一片譁然。

  明明有消息傳出來,皇后是白氏啊是臨時換人?還是消息有誤?

  眾人壓著心中的疑惑,忙收了聲音,畢竟這是一國之君的封后大典,不是兒戲,若是隨意擾亂,即便是客人,人家完全有理由把你拉出去砍了。縱然寧國這個做法,本身就很兒戲。

  寧國這邊的權臣對此都是神色淡然,顯然是早已經得知這個消息,而反觀雍國那邊,幾大藩王雖然處變不驚,卻總有或訝異或興味的神色露出來,倒是顧連州,從始至終都如古井般,沒有絲毫情緒波動,他坐在那裡便如滄海中央的定海石,令雍國一方的人都漸漸平靜下來。

  寺人扯著嗓子念完一番讚美媯清的話,終於請出了正主兒,一襲紅色鳳袍華服的媯清跪在神像前,受神的審視,大巫念念有詞的在爐火上烤著龜殼,這片龜殼裂開的紋路,就記載著媯清的命運。

  寧溫亦是一襲紅衣,立於伏羲的右手邊,等待著占卜結束。

  殿中真正看占卜之人實在是寥寥可數,大多數的目光都放在了寧溫和顧連州身上,尤其是見美人就走不動道的寧國人。

  七王看著寧溫的目光漸漸有些迷離,果然,不穿白衣的寧溫更加惑人,昏暗的光線下,站在伏羲神像下的他,亦如一尊遠古神祗,紅衣墨發,魅惑人間的容顏令人連呼吸都遺忘了。

  這殿中,除了顧連州和一身珠光寶氣的顧風華,其他人都黯淡了。

  殿中靜謐異常,只有龜殼裂開紋路的咔咔聲。

  約莫持續了兩盞茶的時間,大巫從火中取出龜殼,根據上面的紋路卜出結果,然後他將龜殼舉起來向眾人展示。

  實際上,離得如此之遠,根本沒人注意上面的紋路究竟是什麼,再說即便注意了是什麼紋路,也沒有幾個人能看懂。

  偏是不巧,人群中有兩個人不僅視力好,也對《易經》很有研究,能夠看的懂占卜內容。一個是顧連州,另一個,是顧風華身後的一名少年謀士。

  顧連州只是淡淡的瞥了一眼,神情沒有絲毫變化,仿佛根本沒看見一般,而顧風華身後的那個少年謀士卻顯然定力不夠,年輕的面上微微有些變色。

  顧風華餘光瞥見他的神色,悄悄的將自己的手掌伸了過去。

  少年謀士,連忙用手指在他手掌上寫下真正的占卜結果:凡女命。

  這個結果令顧風華也頗為驚訝,但他面色不變得揮揮扇子,示意少年謀士裝作不知,心中卻開始揣測,寧溫究竟想幹什麼,先是臨時換人,還換了個凡女命的普通女子.......

  正在他思慮間,寺人竟是忽然又扯開嗓子,如實說出了占卜結果,“大巫說,媯氏後命薄弱,並非為後的最佳人選。”此話一出,輪到寧國這邊躁動了,明明就是說好了的立媯氏為後,怎麼說變就變了?那日提前卜卦時,分明就是後命啊

  媯清一張秀美的面上,顏色煞白。

  “在上次占卜之後,你可曾見過什麼特別之人。”大巫開口問道,聲音不大不小,但整個大殿中都能夠聽得見。

  媯清呆呆的道,“我整日都呆在後/宮之中......並未見過什麼特別之人啊”

  一個原本懷有後命的人,身上的後命忽然沒了,有兩種可能。

  所有人都聽過這兩個傳說:命格天生是后土(皇天后土)的女子,會吸取自身散落在天地之間的後命,一旦占據後命的女子,遇到了真正的后土命格,便會被其吸取,為了報答她們對後命的保存,這些女子即使失去後命,也會一生榮華富貴,還有極強的旺夫命。而傳說得到這個后土命格的女人,便能統一天下。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極端:有些女子,命格並非后土,卻懷著奇異的魅骨,這種魅骨能夠不斷吸取不屬於自己的後命,甚至遇上身懷后土命格、後命還不強的女子,能將其命格奪取過來,因她們這種體制不但能吸取後命,也會吸取天地之間的邪氣,所以這種人一旦為後,必然都是妖后。

  比如有名的妲己、褒姒,便屬於後者。

  大巫問出的這句話,令在場任何一個有野心的人,都是眼中一亮,紛紛都豎起耳朵等待媯清的回話。

  媯清腦中很亂,想了許久,才忽然想起來,她在那天卜算完命格之後,去鳳棲殿見了白蘇,向她詢問伏翛大巫的去向

  “是了,是她,是她奪了我的後命”媯清聲音高亢,顯得突兀而凌厲,“是白氏”

  媯清喝出白氏二字之時,七王和顧風華心中微動,若是白蘇真的有后土命格,恐怕又是一番爭奪。

  顧連州微微擰眉,看向站在神像前一襲紅衣的寧溫。

  寧溫的面色依舊若溫玉一般,聲音溫潤若水的緩緩道,“既是如此,便算一算白氏的命格吧。”

  卜卦並不需當事人在場,只需問出這個問題,由大巫來占卜即刻。而寧溫的問題是,“白氏素女之命格,是否是后土。”

  卦象是不會說謊的,然而寧溫的問題卻有疏漏,他問白蘇是不是后土命格,如果不是,所有人都會自然而然的認為她是身懷魅骨,卻不會懷疑有其他可能。

  然而,即便顧連州覺得寧溫是故意這麼問的,除了那則傳說之外,卻也想不出,究竟還有何別的原因。




章節目錄